
贵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护研究-研究报告.doc
34页贵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护研究1、绪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是全面的,中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我国“十二五”战略部署及国土规划要求下,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度消费、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中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只有把发展建立在资源可接续、环境可承载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把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很重要的部分,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保障。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只有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与我国其它省份和地区相比,贵州是较早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份,贵阳市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先锋队贵安新区作为现阶段贵州省改革开放、引领区域发展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贵州在城市快速发展与转型下的诸多理想,适逢改革开放新的机遇和挑战,承担“人才战略”和“小康战略”历史使命它将成为全省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的先行区、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示范区、拉动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极,同时也是贵州建设国家城市创新发展方式试验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区、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引领区,推动产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先行者基于此,本课题试图以目前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回顾、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模型等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新区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层面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关于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多以分项承载力研究为主,如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等,且实证分析也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的人口承载量、经济承载量,缺乏对资源环境综合因素的总体承载力状况的评价和测度。
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在分类测度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构建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贵安新区提出合理的生态保护对策,保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科学布局以及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以及丰富低碳经济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等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意义现实层面一是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对于贵安新区的发展都是不容忽视的,同等重要,贵安新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生态的破坏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位基础,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要求必须提高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资源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三是当前我国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造成了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短缺,未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资源环境将面临诸多挑战,这势必影响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国内建设生态文明大背景下,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使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量化研究贵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可为当地政策决策者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数据,而且对新区调整产业结构,制定环保政策,引导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过渡,协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都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有着密切联系,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及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目前,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等国外研究现状.1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研究Park等(1921)提出了生态学领域的承载力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Vogt(1949)首次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变化称为“生态失衡”,并明确提出区域承载力概念,以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容量;Bishop(1974)提出“环境承载力表明在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Schneider(1978)强调,“环境承载力是自然或人造环境系统在不会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对人口增长的容纳能力”;Peng et al.(1996)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法方法研究Millington,Gifford(1973)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研究了澳大利亚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多种资源对人口的限制以及能源限制,考虑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潜力,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和相应地发展前景,从而计算出该国的土地承载力;Slesser(1990)提出了ECCO模型,该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者的关系加以综合考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不同策略方案下人口与承载力之间的变化,从而建立一套满足上述四者条件的目标和政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1993)联合推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简称SEEA),该体系的核心指标为EDP,即为绿色GDP它是指在现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通过扣除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所得到的余值,绿色GDP的实质是用产出指标表达的环境承载力;Bernhard(2010)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智利的电脑废弃物进行评价,以促进电脑废弃物的处置和再利用从而减少浪费,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印度学者Joardor(1998)从供水角度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相关研究;Harris(1999)着重研究了农业生产区域水资源的农业承载力,将此作为区域发展潜力的一项衡量标准;Rijsberman(2000)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量标准;Saveriades(2000)对塞浦路斯东海岸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要反映区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须对设施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社会承载力及社会心理承载力进行研究;美国环保局(2002)研究了4个镇区的环境承载力,计算分析了4个湖泊的环境承载力,并提出了保护和改善湖泊水质的建议;Furuya(2004)对日本东北部水产业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Gerst(2009)以铜资源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和未来情景分析来探索其未来的循环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Mckeon等(2009)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北部牧场的承载能力的影响。
国内研究现状.1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对象的不同,专家学者提出了各种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蒋辉、罗国云(2011)认为可持续发展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系统结构特性、大小强弱、外在因素以及时期性,不同时期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不尽相同的;张彦英、樊笑英(2011)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消费的所有环境,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是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相辅相成总之,截至目前,关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而近些年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大多综述前人的研究,通过对该问题的梳理,理清脉络进而解决其他问题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法方法研究主要是从评价指标选取,并结合传统评价方法进行李岩(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反映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10项主要统计指标,即土地面积、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播种面积、客运量、货物周转量、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王志伟等(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运用于开发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发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略微超载;陈明曦等(201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由于矿产资源进行了开采分区规划、开发利用方向调控,重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近期和远期规划(2020年)甘孜州矿产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在可接受范围内。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评价指标选取方面,不同学者针对不同问题选取的指标有所差别,但总体来看都是围绕资源规模、环境影响因素和经济社会3个方面展开的通过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含义,结合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影响资源承载力的指标,然后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一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长江三角洲、中部六省、环渤海地区及京津冀地区、灾区等进行了评价如:刘玉娟等(2010)对汶川地震灾区灾后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价,雅安人口的合理规模,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阶段,为153.5~159万人,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158.5~164万人,总体上雅安市的资源环境能够满足其震后人口的小康社会建设需求;赵鑫霈(2011)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发现,上海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最好,其次是南京和苏杭等地二是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研究主要是对生态型新城区、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型城市进行评价如:白宏涛等(2010)认为要建设生态型新城区,必须严格保证城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邬彬(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深圳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区域企业环境承载力的支持强度处于下降趋势,尤其在2003年后情况更为严重。
总之,在研究内容方面,区域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居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有许多实际用途,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总体评述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已经从其概念、内涵、评价方法延伸到应用,且有了一定成果积累,但目前的研究仍然缺乏能够同时描述资源环境承载力客观性、区域性及动态性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且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方法也缺乏创新性同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区域、城市及行业应用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和提升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以目前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回顾、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模型等手段,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贵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新区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