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人物:《师旷》简介.docx
4页国学人物:《师旷》简介 师旷(公元前573年—532年),字子野,又称晋野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今日我就具体给大家介绍下《师旷》,欢迎阅读! 师旷 字:子野 自称:盲臣、瞑臣 官职:晋大夫 简评:博学多才,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著名于后世 人物生平 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其次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用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慧过人,就是生*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渐渐超过了* 师旷在晋悼公初年进入宫廷担当主乐大师,凭借其艺术造诣、满腹经纶和善辫口才赢得悼、平二公的信任,悼公末抑或平公时为太宰,是的政治家、教化家、音乐家《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 艺术造诣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造诣,为世人所共仰《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至聪也故在先秦文献中,常以师旷代表音感特殊敏锐的人,“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
他不仅熟识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美丽姿态和鸣叫他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实力,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殊敏锐的人《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周书》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左传》记载:“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有一次师旷听到晋平公铸造的大钟音调不准,就直言相告,晋平公不以为然,后经卫国乐师师涓证明,果如此 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撰述了《宝符》101卷,在明、清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曲解题为师旷所作 师旷有非凡的音乐才华,但却比较保守,晋平公喜爱新声,曾听师涓演奏新曲,师旷当场攻击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师旷认为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 政治业绩 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加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肃穆的治国宏论。
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向晋王担出了很多治国主见,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师旷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 当卫献公因暴虐而被国人赶跑时,晋悼公认为民众太过分,师旷则反对说:“好的君主,民众当然会拥护他,暴虐之君使人民无望,为何不能赶他走呢?”晋悼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起治国之道,师旷简言之为“仁义”二字 齐国当时很强盛,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见,可见师旷具有剧烈的民本主义思想,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在后世的传闻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 政治主见 政治上,师旷主见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见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假如“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
经济上,师旷主见富国强民,民阜才能政平 “空虚府库”将导致“国贫民罢,上下不和”的局面统治手法上,师旷主见“广开耳目,以察民情”,使百姓侵冤有处申诉 他还提出“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的主动主见认为国君应“廓然远见,踔然独立”这样才能避开失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师旷的治国宏论是他政治志向的反映,其见地精辟之至悼、平二世,君主贤明,政平民阜,能重振文襄霸业,师旷起了很大作用师旷还随平公多次出征讨伐,并曾代表晋国出访周朝鲁季武子说:“晋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明示师旷可与赵孟、叔向等政治家齐名 现存先秦文献,有关师旷匡主裕民的记载颇多,可见,他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淮南子》云:“师旷譬而为太宰”他“大治晋国”,晋“始无乱政”按太宰一职,“总六官之事,事无所不统”,足见其地位之显赫及至春秋后期,太宰仅为尊称,实际地位大大降低,然名誉上仍为王宫之长,掌王家内外事务悼公初年,师旷初入宫廷,不大可能居此高位据考,师旷的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明显,师旷为太宰当在悼公末抑或平公时。
平公晚年,骄泰奢侈,贪欲无足,师旷多次力谏或与太宰一职相关 民本思想 师旷认为,百姓是国家之本,同国君一样,都是上天的子民国君的主要责任是天养民,而决不能“肆于民上,以从其*”,否则,便是“弃天地之性”关于如何对待使“百姓无望”的君主,师旷回答:“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无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就是说可以赶走那些*的国君这种君民同等的思想同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后者视君主为人间的主宰,具有无可怀疑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师旷敢于蔑视这一切 提倡仁政 晋悼公向师旷请教治国的道理,师旷答:“惟仁义为奉齐晋公问师旷如何治理国家,师旷说:“君必惠民而已当齐景公酒酣和将归时,又接连两次问师旷:“太师奚以教寡人?”师旷的回答依旧是“君必惠民而已”可见,爱民是师旷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反对用残酷暴虐的手段涂炭百姓平公晚年,有石言于魏榆(今榆次西北),他把石言视为天对“宫室滋侈”的劝戒当然,师旷主见“惠民”,很大程度上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的,但在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有利,故受到人民的怀念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