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窦娥冤》示例(一).doc
8页语文《窦娥冤》 例如(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局部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提醒主题和表达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构造,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认,也是她的对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局部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局部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对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拟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方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展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局部,了解杂剧的根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局部的根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根底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局部的剧情开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根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局部,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局部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对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到达“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说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锋利,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群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稳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严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开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对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
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 糊突(混淆) 勘(核查、查验) 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谨) 哥哥行(那边) 落的(落得) 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 委实(确实) 湛湛(清明)青天 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 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 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 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 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展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展鉴赏的根底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无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开展 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 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 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根底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局部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开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对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1.简析[端正好]一曲:怎样理解曲词中的“没来由犯正法,不提防遭刑宪”这两句话?这支曲子在全剧中起什么作用?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对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表达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比照以及对偶、感慨、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