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2022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16页上海市2022届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高三语文2022.3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孔子不知“儒服” ①峨冠博带,长襟宽袖,近来重受青睐前不久,百名专家呼吁北京奥运采用“汉服”,同时声称“要立法让大伙全部穿‘汉服’”4月23日《河南商报》报道,开封市长宣布支持“满城宋装”的“倾城计划”,并且说:“为了推行宋装,我想我会带头穿看来,古代衣冠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②这让我想起孔子不知“儒服”的故事《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③孔子是儒家的开山祖师,鲁哀公尊重他,以为他穿着的就是“儒服”。
这似乎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既然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中国人当然就应当穿“汉服”、“宋装”;既然和尚穿袈裟、道士穿道袍,儒家学者当然也应该穿“儒服”如果用开封市长的眼光看,孔子不但应该穿“儒服”,而且应该“带头穿”可是,孔子却不免让人大失所望,他说自己穿衣服一贯入乡随俗,不是“儒服”,_____特别申明,自己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儒服”作为儒家的祖师爷,孔先生如此特别申明,其中三昧,颇堪玩味 ④孔子不知“儒服”,而且,对古代衣冠也不感兴趣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衣帽是“传统文化的记忆”,是一种“符号”,那么,以复兴尧舜之治为己任的孔子,肯定会对尧舜衣冠特别关注,热心倡导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鲁哀公想知道舜戴什么样的帽子,一连问了三遍,孔子却毫不理睬鲁哀公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回答?孔子说:古代王者衣冠朴拙,蒙头绕颈,并没有什 么讲究是他们“好生而恶杀”的政治品格,给天下带来一片和谐景象君不问此,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在他看来,古人穿什么衣裳戴什么帽子,不是后人需要特别了解的问题不去研究尧舜之治的成功之道,却去关注舜戴什么帽子,是舍本逐末,毫无意义。
⑤孔子不知“儒服”,但是,并非说孔子对衣服没有研究相反,孔子很注意衣服的美观与得体,《论语·乡党》篇就有专门的心得林语堂《孔子的智慧》说:“穿的衣服怎样配颜色,他也很有眼光现代的女裁缝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孔子要用黑羔羊皮袍子配黑面子,白羊皮袍子配白面子,而狐皮则配黄面子孔子在衣裳上,也小有发明之才他盖的被子超过他本人的身长一半,这样好免得脚冷为了方便做事,他要右袖子比左袖子短不过,孔子不主张追求时髦,对华装丽服不羡慕,对破衣烂衫不歧视他反对衣帽取人《荀子·哀公》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然则夫章甫、屦、绅带而笏者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他认为,衣服的品格,不能等同于人的品格一个人穿的衣裳高档,不等于他的品格高尚他的学生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论语·子罕》),一点也没有什么不自在,他感到很欣慰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钱穆《论语新解》解释说:“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当年大红大紫的慕绥新,从衬衫、领带、西服、皮带到皮鞋,全是世界名牌,到头来证明不过是个大贪官,可谓鲜活例证之一。
⑥孔子不知“儒服”,所以,儒家学派流传一千多年,没人能穿上“儒服”《清诗话》下册有钱泳《履园谭诗》,记亡友蒋敬斋轶事,说:“敬斋名溶,长洲诸生年二十许,辄喜讲道学,言语坐立不苟尝自制寝衣,长六尺余,本《论语》所谓‘长一身有半’也余笑谓之曰:‘古之寝衣,似即今之衾被,恐泥古太甚’敬斋愕然曰:‘吾过矣,吾过矣!’至于下拜其风趣如此可惜,今人只肯闹蒋先生这样的笑话,却绝不肯像蒋先生这样认错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所以B.由于才会C.不仅而且D.一边一边2.第④段画线词语“舍本求末”的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根据第⑤段论述,请概括孔子关于衣着方面的观点4分) 4.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引述孔子不知“儒服”的典故是为了批判现在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汉服热” B.本文第③节中孔子“特别申明”自己不知“儒服”为的是强调自己不穿儒服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有儒服 C.文中大量引用文献典故,论述了孔子不知“儒服”的背后是重视实际意义不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精神。
D.文章最后一节里的“笑话”是指开封市领导不了解服装文化的内涵而附会其意导致犯下低级错误 6.本文针对的是哪一种文化现象?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父亲的家国 ①2022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因为重病骨瘦如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②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③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
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④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 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⑤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⑥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
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 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 ......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⑦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⑧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⑨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⑩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
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7.简析第③段最后画线词“朋友”加了引号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⑥段中“读书人的气质”指的是:_____________(2分) 9.文中“我”为何会说父亲的孤独又深又长?(3分) 10.第⑩段划线句中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3分)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我”的父亲在病重之际多次感叹世态炎凉,表现了他对这个社会的深深失望和伤感,也表现了他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热爱之情 B.第⑥节中提到的“真正的素质”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见互相关爱 C.第⑧节中提到父亲的“心声”指的是父亲希望我们学会读书识人,不要在以后的社会中吃亏 D.第?节中父亲原来对“我”有很多期望最后仅希望“我”花钱要节约,是因为他认为在这个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我”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 E.文中两次记叙父亲背诵诗歌给“我们”听,表达了父亲记忆力很好,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F.本文语言平实质朴,行文自然流畅,情感深沉隽永,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虽然平凡却仍心怀家国天下的普通人形象 12.本文的题目是“父亲的家国”,结尾却落在“我”上,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三)默写6分) 13.(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翰《凉州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3)种桃道士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4)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6)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8)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