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雅菁菁者莪》乐育才主题意义探讨.docx
5页《小雅菁菁者莪》"乐育才"主题意义探讨 吴菁《菁菁者莪》是《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的一篇,为先秦时期的诗歌短短十六句,展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究其主旨,各家理解不一,故主题彰显出“多元化”特色本文主要取“乐育才”主题之说进行探讨,并通过诗歌中的艺术特色,研究此诗背后所传递的宝贵价值意义一、诗歌“乐育才”主题之说《毛诗序》中说:“《菁菁者我》,乐育才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言此诗主旨为“乐育才”,即对培育人才的赞美因此,人们不妨将此诗主旨理解为“乐育才”之说诗中“莪”指莪蒿,而“菁菁者莪”能“在彼中阿”“在彼中沚”“在彼中陵”莪蒿之茂盛,于大丘陵、水中小洲、大土山里随处可见,即言喻人才正在不断地成长,在不同的地方起着不同的作用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其中,“我”若理解为培育人才者,“君子”则可指培养贤良人才之人人才也如漂浮在水中的小舟,载浮载沉,但见了那君子,就“乐且有仪”“心则喜”“心则休”,因此“我”见到人才,必定是惜才、爱才,也必会对其培养同样地,“乐育才”的范畴宽泛,追本溯源,可指君主纳贤、乐于对人才的培养——从诗歌所处时代背景出发,“君子”和“我”之间的关系如定义为君主与贤良人才的关系则更为恰当。
关于《诗·南有嘉鱼之什》诸篇,《毛诗序》多以为美颂君主吸纳贤才之作,如“《南有嘉鱼》,乐与贤也”“《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以及“《菁菁者莪》,乐育才也”等因而从整篇的主旨氛围出发,虽说《菁菁者莪》诗中并无赞颂美人君子的直接文字,但诗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人君乐育人才的赞颂,这也合乎情理之中延伸至今,笔者认为,“乐育才”也可指教师对于莘莘学子的辛勤培育君子”即教师,而“莪蒿”依赖山岗、沙洲、土山而生,随处可见且长势茂盛,这就好比来自各地的学生,需要依靠教师的培育成长成人,而后欣欣向荣学者杨叔子在《菁菁者莪·教师为本》中提到:“诗歌按顺序讲了整个培育过程:有了教师,乐有方向;教师教诲,我心欢喜;教诲谆谆,受益深深;受益既多,何惧风波君子已在,从教诲过程,到学有所成,再到培养成才,便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二、诗歌艺术特色鉴赏《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以恋歌居多,其简单传神、简洁而又质朴的文字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与诗经中诸多恋歌篇章类似,《菁菁者莪》同样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并在开篇就采用了起兴手法在全篇的四章中,反复吟咏着初见“君子”的喜悦之情——“既见君子,我心则喜”“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里的抒情是直接而大胆的。
回想詩经众多篇章,情感抒发各有千秋,如《秦风·蒹葭》,就其感情的抒发来看,《蒹葭》在缠绵的抒情之中始终带有一丝淡淡的忧愁与哀婉,因主人公求其窈窕淑女不可得,故将其情思寄托于美景之中,如此一来,显得全篇诗意盎然却使人感到怅然若失与《蒹葭》的苍茫凄迷不同,《菁菁者莪》的抒情直白而热烈,感情基调也显得明朗许多《菁菁者莪》中的主人公不如《蒹葭》中的主人公一般,显得惆怅苦闷,没有“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痛苦,有的却是一番喜悦之感诗歌仅仅是以开篇起兴,反复吟咏——“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是以它物引出所咏之人,单从茂盛的莪蒿入手,简简单单地将人们引入主人公心生喜悦的世界中,而并无过多的氛围渲染及环境描写如此简洁传神的描写与表述,少了几分惹人痛楚的哀怨,多了一丝让人生发喜悦的快感,少了浓墨重彩渲染基调的烦琐,多了份纯真质朴,展现了画面的美好但无论是《蒹葭》还是《菁菁者莪》,无论表达手法含蓄哀愁还是简洁传神与否,《诗经》中的诸多篇章无一不传达出了美妙动人、纯真质朴、不掺杂质的美好情感诗歌以“情”动人,情真意切,同样景色描写也尤为出众——《菁菁者莪》中的菁菁莪蒿被巧妙地移植到作品中,从而为全诗的抒情服务,恰如其分地衬托着主人公的情感,由此做到情与景的完美统一:以景衬情,以情动人。
古老的诗歌里用情和景传递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本源的美好,因其纯真和质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三、诗歌价值意义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尽管《菁菁者莪》呈现着多元化的主题色彩,但诗歌境界空泛,意象可塑,对其内涵的不同把握都存在一定的价值意义退一步说,或许《菁菁者莪》的创作初衷的确无关乎教育,并非“乐育才”之说,但历代的“歪解”渐渐给它身上添加关于教育的色彩此处,笔者仍着眼于“乐育才”主题而探讨其背后的价值意义人们历来喜爱在古老的民族文化中寻找遥远的情感印证,无论何种思想却总能如愿地影射在一首诗歌的变迁之中前文已提及“乐育才”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主题范畴,追本溯源,可指君主纳贤、乐于对人才的培养;延伸至今,则可看成教师对于莘莘学子的辛勤培育此处,人们不妨也用“君王”与“贤才”的关系影射当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此一来,《菁菁者莪》的教育主题似乎则更为明显《诗经》中大多恋歌的主题都饱含着一份纯真与质朴,是一种关乎爱情的“初心”然而,这里“爱情的初心”在“乐育才”主题中仍然适用试想,君王与贤才间需要“初心”——青年贤才初见君王,“心则喜”“心则忧”,同时君王长育人才也心生欢愉那么,教师与学生间则更需要这份“初心”。
此份“初心”存在,一种乐学亲师的氛围便油然而生,着实令人感动,因此才会有“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这样的一份欢愉韩愈在《师说》中针砭时弊的言论令人铭记于心,他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但结尾让人心生宽慰,亲作《师说》以贻李氏子蟠世人之耻从师,给韩愈带来的忧心由来已久,但他未曾动笔;17岁的李蟠问学于他,却是韩愈写作的重要引子,好学的李蟠就是韩愈写作《师说》的契机,这不仅让《师说》透射出严谨的锋芒,更显现出温和的质地而这样的温和,正是韩愈与从师“初心”的相感,由此透露出作者的欣慰、珍重与宽厚,使得《师说》刚柔并济,更加感人回归《菁菁者莪》,“乐育才”主题带给人们的价值意义也许就在于其纯真质朴的那份“初心”人或事物,回归本源,回到其未受污染的最初状态,才能使人感受到真切与美好,才能产生一份让人为之动容的灵性之美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