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胶州秧歌的动态风格组合及其现代审美意识 ---大学生毕业论文.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2921790
  • 上传时间:2018-02-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3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标题】浅析胶州秧歌的动态风格组合及其现代审美意识 【作者】唐 圆 【关键词】胶州 秧歌 特点 三道弯【指导老师】李 婷 【专业】舞 蹈 学 【正文】引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乐舞文化更是历史悠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尤为突出,我国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汉族的民间舞形态历来有“北歌南灯”、“北袍南裙”之说北歌”中所指的“歌”是秧歌秧歌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方式它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村,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鼓乐伴奏、载歌载舞的新秧歌它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华北农村的汉族民间舞形式而“山东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山东秧歌”包括“鼓子秧歌”、“海洋秧歌”“胶州秧歌”其中“胶州秧歌”盛行于胶州半岛一带,这里的父老乡亲一谈到秧歌就会情不自禁地说起来、舞起来、唱起来胶州秧歌以它独特的创造精神、灵活自如的表现形式,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而著称反应了当地农民的热爱生活的激情,“胶州秧歌”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闻名全国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我国民间舞蹈的特点主要是积淀于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是各舞蹈风格特点都依存着传统文化胶州秧歌受齐鲁文化”泱泱大风”的影响从形式和类别上来看胶州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还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它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偏远村庄,而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1 简述胶州秧歌的历史文化1.1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建国后为与其他秧歌区别,常称为“胶州大秧歌” 自 1956 年胶州大秧歌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蹈会演,改称胶州秧歌本论文为尊重历史习惯,仍沿用“胶州秧歌”这一名称胶州秧歌的历史据说和有“摇篮秧歌”之称东小屯村建村历史有关当地的东小屯老龄人及秧歌老艺人口碑资料称:“东小屯村马赵二姓为胶州秧歌的始祖,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宋、明时期,有两户马姓赵姓的逃难来到胶州的东小屯村定居,以卖烟为生由于天灾兵祸,马姓赵姓两户人家依靠卖包烟实在维持不了生活,只得弃家出走流浪关东据说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共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种兜售妇女用品的专用包裹)、儿媳、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简单道具,一面舞蹈,一面唱民歌小调,这种借用文艺手段行乞的方法,就是胶州秧歌的邹形。

      它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舞蹈秧歌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 ;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 30 余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由舞蹈逐步发展为戏曲,改革者是刘彩(约 1838-1918 年),马店乡人同治四年(1864),他在本村坐科招生,改编演出了马店村秧歌艺人纪鸣珂等口头创作的秧歌小戏《裂裹脚》胶州秧歌由舞蹈发展为戏曲是秧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图 1-1 图 2-21. 2“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闻名全国,并在 2006 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尤为突出而山东素称“齐鲁文明之邦”,这里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而另一位大思想家--孟子也诞生在齐鲁这块土地上后人用他们两人的名字命名儒学为“孔孟之道”儒学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如:在封建礼教的熏染下,“小嫚”的动作表现得羞羞答答、遮遮掩掩。

      “扇女” 表现出体贴、对长辈尊敬,对生活充满向往,动作时收时放,有含苞欲放之感而“翠花”的动作是大大咧咧,显得即爽快又泼辣,尽显“婆婆”威风,却又掩饰不了开阔的胸襟、不怕困苦,力挽波折的精神风貌1.3 从胶州秧歌诞生之日起直至建国前,不管是演员还是教员都从来就没有经过“秀才”们插手,全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而且食不饱肚的最下层的穷苦农民他们从艺的目的在于赚个填饱肚子,直到今天老艺人还是这样认为他们演员大都十四五岁从艺,全是文盲,有的还没有名字,一直是直呼乳名,一直呼到老尽管如此,300 余年来,胶州秧歌却始终以其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为当地百姓以及豪门富绅、文人学士所喜闻乐见2 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特点2. 1 传统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女性舞蹈动作脚下抬起来重轻放,行走像柳叶摆动,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当地的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 8 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要富有弹性,还有就是脚跟的灵活扭动。

      而“抬重、落轻、走飘”、“抻、韧、碾、拧”、 “前仰后合两边弯”、“站着好像一炷香,扭起来恰似风摆柳”,以及“跑起来扭断腰”、“三弯九动十八态”等等说法,均是对女角动作的形容和阐释这种动作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旧社会女性缠足,而胶州秧歌女性的动作就是模仿女性缠足走路时的样子而形成的2. 2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胶州秧歌动律特点,概括为“抻、韧、碾、拧”四大特点抻”是一种动作形态从开始做动作起或是达到极限空间时的一瞬间的延续,从而表现出整体的延伸感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因为在换脚拧步过程中速度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带动上身换手动作的速度,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一直到上身甚至到达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延伸感韧”是在动作的流动过程中的变换,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方式,是通过小臂的绕8 字,手推翻碗的有机配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的感觉就是在不断的延伸碾”是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膝盖之间的推力、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在舞蹈动作中,主要呈现在脚部其中胶州秧歌中的“碾”、“拧”都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的。

      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使其动作呈现了“碾”的律动特征拧”:是指以腰为竖轴,腰一下部位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就是以动力脚的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影响上身的各部位和腰的扭动胶州秧歌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一个“拧”字上,所谓“拧”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如“丁字三步小鳗扭”,虽然动作节奏快,变化快,但脚步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中,腰部随之而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 2. 3 我认为学习胶州秧歌主要突出在一个“拧”字上,民间表演者踏着锣鼓点,对着节奏,扭的三弯九曲,当地人称为“扭断腰”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道弯”即身体挺直,头部微含(含羞),两臂在体侧微夹两肋的站立体态和“三道弯”的动作体态;动作力度变化中持续地推、拧、抻;动作速度变化中各部位轮番地缓发快收;演员在动作形成过程中,颈、腰、膝三个部位在适当的弯曲中变化;头、胸、胯、大臂、小臂、手、腿、膝、脚这九个部位同时各自朝不同方向作持续的弧线运动,它是运动中表现的一种形态,是我们在扭秧歌的动作过程中形成的体态曲线。

      简单的说,这种曲线是我们在做动作中平面运动的曲线,是我们在身体重心的垂直轴上而产生的横向的拉力或反方向回来的力,并有内收和下沉的感觉,给人以“圆”的呈现在胶州秧歌的“扭”中主要是由脚下的“拧”、“碾”而带动整个身体的扭,我认为拧动和力动是相互统一,有机结合的才构成了胶州秧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果没有拧动就形成不了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等类似的曲线体态反之,如果只有拧动而没有撑劲,就体现不出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等类似的动作我认为在学习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中,一定要注意“三道弯”的幅度要跟东北秧歌的幅度区分开来,才能更好的表现胶州秧歌的特点,胶州秧歌扭动的幅度要比东北秧歌的小而胶州秧歌脚下动作并不复杂,却是很有特色动律代表性的步伐是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在舞蹈训练中会有专门的组合来训练这两种步伐,前者突出了拧,后者强调的碾,双膝略弯是共同的外部特点,腰部拧动,概括起来就是:抬重、落轻、走飘我们细细琢磨小嫚扭动的过程,是提抬起步,经过一个脚的拧动换另一脚起,先落脚跟,再落脚外边,经过脚外缘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垫后脚支撑,再换另一只脚提抬起步脚下的拧动促成了膝盖的碾劲,带动了腰的扭动和手臂的撑劲,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以上动作过程基本上把这一舞蹈的动律勾画清楚了,即: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要想掌握这些规律特点,应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将其各部细节动作连贯起来,并习惯而协调地反映出来,才能舞出风韵来掌握好以上力在动作的中的作用就能更好的把胶州秧歌表现出来3 胶州秧歌舞蹈的现代审美意识3. 1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这种冲击给胶州秧歌秧带来翻天腹地的变化,特别是审美欣赏方面的变化对胶州秧歌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产生这种影响的西方芭蕾传入中国,它打破了中国传统审美对圆形美的追求人们的审美意识显然走向了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为最美,而是追求棱角分明,开始喜欢长线条芭蕾的美而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和舞蹈方式常常是曲线的,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曲线本是大自然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轨迹,因而是至善至美的虽然芭蕾不像中国舞的动势,趋向圆的横斜与内敛;它尽力外开,显出坦荡的洒脱,放出人的充分自信无穷延伸是芭蕾的灵魂,大大发展充满延伸感的几何造型,把延伸升华到纯净的理想其次,胶州秧歌有它特定的风格特点,胶州秧歌舞蹈编导为了创新,在不改变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观众眼前一亮。

      胶州秧歌的创作应向其它舞种借鉴,特别是向现代舞借鉴,这样,它才会与众不同,夺目璀璨现代舞在破坏程式化方面确实有它自己的过人之处,它可以将原有的具有一定系统性,逻辑性的某种原状,破坏为支离破碎的只字片语它可以将胶州秧歌中弯曲的体态,步态等动作基本元素拆的面目全非,之后再用其颇具特长,出人意料的连接与组合方式处理动作之间的分与合,往往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个熟悉的动作的影子,已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是这些被拆的支离破碎的动作再经过重新肢解,组构之后又得到了完全的收敛与夸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现代民间舞但不管怎样,就其动作本身来讲,更多加入的恐怕是纯动作以外的人文精神一举手、一投足、一顾盼都根据创作的需要蘸足了情感因此,在胶州秧歌对现代舞的广泛吸收与利用之后,不论是其纯技术或视觉上的画面感,冲击力以及动作的情感传达等都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因此,胶州秧歌的创作要向现代舞借鉴,借鉴它的动作发展,训练以及创编方法等,打破原有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创作法(以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为主的编舞法) ,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意识创作出反映个人心态的“纯舞蹈”,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这种现代人的思想对艺术效果的追求,使编导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不在按照秧歌舞蹈的习惯那样,多遍重复,在舞台一点做四次;而是选择其他的动作,运用更多新的动作来弥补传动秧歌中单一性的动作重复的做,或是对所编排的基本动作进行向度力度幅度上的调整一反观众对动作变化的心里期待,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