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乞丐的心灵 一个乞丐的心里想法.docx
4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一个乞丐的心灵 一个乞丐的心里想法 武训离开人间已经一百多年了他是一个中国乡下的奇人,似乎知道他的人不少,而记取他的人却不是许多我细细地把那书页翻开,耳边又一次响起了武训的故事 武训,山东堂邑人1886年,他59岁,得了一场重病,死于临清义塾的庑廊下他临断气之前,还努力地睁开眼睛,凝神细听学生们的朗读,嘴角挂着安详的微笑 武训小时候叫武七,他是母亲的第七个孩子目不识丁的父母,连一个名字也给不了他,人们干脆就叫他武七 大约在那个时代,叫张三王五的人许多,称为武七,这不怪武七一点点的困难长大,身的路上一日日的乞讨,风中雨中,夏炎冬寒,武七如一株野地的幼苗,困难地成长起来年岁稍太些,武七一边给人打工,一边继续乞讨,所得一分一文积存起来长大了的武七,突然有一个特别的念头,他恨自己不识字,宣誓要设立义学,让乡村里的孩子都不重走他的路 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疯长,武七发奋地为人做工,有闲空就出门乞讨,不浪费一点光阴乞讨所得的钱,他竟然悉数寄存于富商之家,以谋得一些利息,使他能够向着目标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时光在乞讨的路上消逝,武七把脚印留在很多的门前,给世界一个乞丐的背影。
武七足足乞讨了30年,30年的青春时光,他交给了弯弯曲曲的乞讨路他最终积下一笔钱,一点一点地买下230多亩田地这时候的武七,不复一贫如洗,230多亩田地毕竟不是小数目但是武七,他仍出去乞讨,仿佛走惯了这条路他也照旧衣衫褴褛,照旧是那一个乞丐形象白天乞讨,夜间整理所得,他近乎遗忘了一切这样的一个财宝积累者,乡邻当然刮目相看,便有媒人找上门来,可是武七,他一口回绝 一个孤独的乞丐大家这样认为 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武七心中的梦,那是怎样一个多彩的梦!武七最终在他年近不惑之时,震惊八乡地在柳林庄开设义塾武七为设这个义塾,一次投入四千多缗钱,这是除他的田产以外全部的乞讨所得不仅如此,他决定将土地上的体瘦弱得像一棵缺肥少水的高粱他的家里,本无地产,突然父亲叉撒手而去,只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终日去往街前村后行乞度日 一双小小的黑手,要伸到很多的人前,或随了母亲,或单独行乞偶尔乞得一枚铜板,小小的心灵一暖,便去买上一个饼回家给母亲望着武七这孩子,母亲心暖又心凉,她只有把一双手的暖和给他,还有无奈的叹息她像全部的贫困母亲一样,疼着孩子,却又一无全部 武七的孝顺没有把母亲挽留在人间尚未将童年度过,母亲也带着她暖和的双手和无奈的叹息辞别了人世。
武七成为一个孤儿,只有他瘦小的影子随他一起晃动在行乞收获也资助办学这时候的武七,心里比阳光还光明 开塾那天,武七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他早早起来,穿戴一新,挺起了微弯的脊梁,大步来到义塾,毕恭毕敬地拜了塾师拜过塾师,武七来到学生面前,一一拜了学生,此后退到一旁,面带笑容看着塾师开课从今武七感到生命有了意义,他在学生的朗朗书声中得到一种无以言喻的满足和陶醉 武七不识一字,大约因为不识一字,他对老师的敬重几近超过了神武七开设义塾以后,不再出门乞讨,全身心地为义塾服务每天,他必做出丰富的菜肴,款待老师当老师入座以后,武七则退到门外,恭尊敬敬地站着老师等着他来入座一起吃饭,武七说:“我武七是个乞丐,怎敢与老师分庭抗礼?〞武七每每等老师吃罢,才肯去吃剩饭剩菜 老师对武七的敬重甚为感动,只有一心一意教好书来回报武七武七照旧目不识丁,不懂得什么文化,具体到教育那么深奥的课题,他不懂,就知道有了塾馆,再有了老师和学生,那就是什么都会有所以,他待老师和学生特别虔诚武七常常出入塾馆,在遇到老师午睡时,武七便跪在榻前相守,老师醒时发觉此情景,万分惊异,感动之情无法表述在这些饱读诗书的老师眼里,这哪是一个目不识丁、半生行乞的乞丐啊!武七听说一位学生学习有所松懈,他难过得大哭,边哭边劝学生用功学习,不要荒废学业。
见此情景,义塾中不管老师或学生,没人放松教学和学习了 开设柳庄义塾以后,武七又积累了好些年,在临清再度开设义塾他的义举,传到朝廷官员的耳中,使朝廷官员深为感动,当即赐名于他为“训〞于是,武七以他的坚韧和高尚,获得了他真正的名字:武训武训在1886年辞别这个世界,他终身未娶 合上史书,不由得把它恭尊敬敬地摆在书架上,凝神良久,脑子里竟然一片空茫,我无法一下子从一百年前走回,似乎也徘徊在临清义塾的门外,听见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而武训,他则站立在塾馆的窗下,如痴如迷地陶醉在书声里 我又有些恍惚了,神经质地走到电脑前,猛然地启动了电脑心动的时候,就在这心动的时候,把它记下来一百年后的今日,读武训,仍旧不禁潸然泪下 第 4 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