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GIV系统学习笔记分享.doc
8页APG IV 系统学习笔记分享(四)简单回顾在 APG IV 系统中的早期被子植物 (ANA Grade) 基部群里有 3个目,分别是:无油樟目 (Amborellales) 、睡莲目 (Nymphaeales)和木兰藤目 (Austrobaileyales) 之前我们讲过: 无油樟目仅有1 科 1 属 1 种,即:无油樟 (Amborella trichopoda) ;睡莲目有3 个科,分别是:独蕊草科 (Hydatellaceae)、莼菜科(Cabombaceae)和睡莲科 (Nymphaeaceae);其中,独蕊草科仅含 1 属,有 12 个种,莼菜科含 2 属,有 6 种;睡莲科含 5 属,约有 70 个种下面我们就来接着聊今天说一说基部群里的最后一个目:木兰藤目第二章 早期被子植物 (ANA Grade)第四节 木兰藤目 (Austrobaileyales)在 APG IV 系统中,木兰藤目 (Austrobaileyales) 有 3 个科,分别是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 、苞被木科 (Trimeniaceae) 和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证据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这 3 个科中,木兰藤科和苞被木科植物看上去颜值不高,在吃的方面也谈不上有什么利用价值,在中国这块儿富饶而又美丽的大地上也没有分布,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因为它们在植物学上还是小有地位的至于五味子科嘛 ......,那就大不相同了,不仅在中国有广泛分布,而且其中的一些物种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木兰藤科 (Austrobaileyaceae)木兰藤科仅有 1 属 1 种,即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 ,仅仅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东北部的热带雨林里,是一种木质缠绕藤本植物,叶片常绿,革质对生,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对叶藤;因为叶片还能产生挥发性物质,也有人称其为昆士兰樟 它们喜欢潮湿、 温暖环境, 但是不喜欢阳光直射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 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木兰藤雌雄同株,花看上去一点都不起眼,灰绿色的,颜值不高但是,它开花的时候会散发出臭鱼的味道,这可能是因为它需要吸引那些臭味相投的昆虫,比如苍蝇,来帮助传播花粉花也不大,直径也就 4-5 厘米,花被片有两轮,差不多有 19-24 枚,真正的雄蕊大约有 7-11 枚,具有花药,仅仅在顶端有些斑点,而中间那些退化的雄蕊大约有 9-16 枚,从上到下都是斑点,挤在中间,紧紧地围住中央的雌蕊;雌蕊顶端的柱头分成两叉,下面的心皮有 10-13 个,每个心皮有数个胚珠,分别靠在心皮的两边站成两排,于是就结出了下面的这种果实。
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 的果实1933 年,Cyril Tenison White 先生 (1890-1950) 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学术杂志上描述发表了木兰藤 (Austrobaileyascandens);1948 年,他又在《 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 》发表了斑点木兰藤 (Austrobaileya maculata) ,但是,这两个种看上去很像,特征也有交叉,很难分辨,因此,目前更多科学家认为这两个物种应该归并为一个物种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 的花结构解剖木兰藤的拉丁属名 Austrobaileya 中,有一个姓氏,那就是Bailey(贝利或者贝雷) ,用来纪念两位姓 Bailey 的植物学家,一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另一位是阿诺德树木园的植物解剖学家 Irving Widmer Bailey(1884-1967) ,他一直致力于原始被子植物的研究,对木兰藤也研究颇深木兰藤 (Austrobaileya scandens) 开花的不同阶段木兰藤在发现之初就让植物学家很头疼,它的很多原始特征与众不同,放在哪个科都不是很合适,只能自立一科,但是归在哪个目里就有些不同意见了。
在早期的分类系统中,木兰藤科常常被放在木兰目或者樟目里,过着“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再近距离看一眼木兰藤 (A. scandens)的花今天,木兰藤的命运有点像前面提到的无油樟 (Amborella trichopoda) ,相貌平平,名不见经传,然而,身体内却蕴藏着深奥的秘密,从“寄人篱下”来了一个惊天大逆转二、苞被木科 (Trimeniaceae)苞被木科也被称为腺齿木科或者早落瓣科,早期还有人音译为脱利孟尼科,只有 1 属 8 种,主要生活在马来西亚东部、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的东部以及斐济 在早期的分类系统中,该科多数放在樟目里,也有放在木兰目里的,和木兰藤总是难兄难弟苞被木 (Trimenia moorei)该属植物有乔木、灌木或者木质藤本,叶片对生,全缘花比较小,形成花序,有的是聚伞花序,有的是总状花序(如下图),有的形成圆锥花序苞被木 (Trimenia moorei) 的花序只看到蚂蚁而没有注意到白色花序的同学,请集中一下精力再看下面的内容 苞被木属的花看上去要比木兰藤的花进化许多其中有几个物种是完全花,有几个物种是单性花,但雌雄同株,但不管怎样,心皮只有 1 个,最多也就 2 个,1 个心皮会产生 1 个类似浆果一样的果实, 里面有一粒种子。
苞被木 (Trimenia moorei) 的花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从形态学上来说,一般认为心皮很多并且彼此分离是比较原始的特征,而心皮较少并且合生在一起被认为是进化的特征在 APG 系统之前的很多分类系统中,之所以喜欢把木兰科、睡莲科和毛茛科等认为是较为原始的被子植物,正是出于这一特征的考虑当然,有的小伙伴看到这里一定会是一头雾水,有的愤怒到了极点,什么是心皮?什么是离生?什么是合生?请不要着急,如果不清楚, 可以到网上搜搜, 稍微补习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懒得去补习,可以跳过这一段,我们以后还会提到,到时候再仔细道来苞被木 (Trimenia moorei) 的果实Trimenia marquesensis 的果实从上面几幅照片,尤其是带有果实的那两张来看,把苞被木放在早期被子植物类群里,的确让很多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分类学家们瞠目结舌然而,自然就是这样,不会按照我们认为的常理出牌,苞被木和很多植物一样,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上一定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修补与塑造,获得与舍弃、蜕变与升华三、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APG IV 系统中的五味子科其实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两个科,即八角科 (Illiciaceae) 和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
最早这两个科还没有独立门户之前, 还都曾经在木兰科 (Magnoliaceae)工作过,但是它们不是很踏实,入职不久就整天寻思着跳槽单干果不其然,先后自立门户,形成了两个科,这期间,也成就了很多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硕士和博士,今天有的已经是博导了八角 (Illicium verum)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 APG 系统四个版本中,这两个科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最终抱团儿形成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总算了逃出了老东家木兰目 (Magnoliales) 的魔爪,在基部群里混口饭吃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这里的五味子科包括 3 个属,分别是八角属 (Illicium) 、五味子属 (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 (Kadsura),共计大约有 85 个物种其中的八角 (Illicium verum) ,俗名大料,是著名的香料,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口味重的小伙伴可能每天都会和它亲密接触日本南五味子 (Kadsura japonica)这 3 个属比较容易区分 从果实上看, 八角属植物比较特殊,像一个齿轮,我们常吃的八角一轮有 8 到 9 个角,还有一种同属植物叫做莽草 (Illicium lanceolatum) ,果实一轮又 10 到13 个角,而且角上面有小钩,这种果实一定不要用来炖肉,因为有剧毒。
五味子属植物的花单性,并且雌雄异株,果实排列在一个伸长的花托上, 像一个穗状果穗; 而南五味子属植物的花单性,但雌雄同株,果实聚生在一个特别短的花托上,像一个头状的聚合果五味子的果实可以入药,也是野外工作者重要的水果来源其实,五味子科中有的植物不仅可以吃,有些颜值还很高,现在也作为观赏植物在园林中栽培不信,就看看下面这个美国原产的八角属植物吧!佛州八角 (Illicium floridanum)好,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最后我们用一张图来总结的这三个科的是是非非不难看出,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上演了一幕幕的进化大戏,可惜人类走进剧场的时间太迟了,既没有看到故事的开端,也错过了很多重要的剧情,更多的只看到了现在,之前的过程只能通过点点滴滴的化石来拼凑,错过的、看不到的错综复杂让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耐心来慢慢梳理未完待续 ........)这一期终于写完了,要好好休息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