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doc
17页第七节:分节的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大的一门, 约占动物界总种数的 85%;其个体数目亦十分惊人,例如一个蜂群个体总数可达 3 万多个节肢动物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分布极为广泛,凡适合动物生存的环境,几乎都有不同种类的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或类似环节动物的祖先, 故环节动物的一些基本结构多见于节肢动物,如两侧对称,身体分节等,但节肢动物还有许多比环节动物复杂的结构,生理机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 、异律分节: 最前一节为 顶节 ,最末一节为 尾节(肛节),中间的才是真正的 体节 异律分节从形态上完善和保证了动物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协调整合,更有利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机能和结构较相同的体节常愈合, 形成体区如:昆虫 ——身体分为 头、胸和腹 3 个体区甲壳类、蛛形类、肢口类 ——身体分为 头胸部 和腹部 2 个体区; 多足类 ——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2 个体区蜱螨类—— 头、胸、腹三部分体节完全愈合——形态的分化伴随着机能的进一步分工:头部 ——感觉和摄食胸部 ——运动和支持腹部 ——营养和生殖。
2 、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的附肢和环节动物一样, 也按体节排列,但节肢动物附肢的最大特征是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的关节,附肢之间也有关节,并以关节膜相连,节肢动物名由此而来其运动力和灵活性都远远超过环节动物——附肢的分类:双肢型 ——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组成 例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单肢型 ——由双肢型演变而来, 其外肢已完全退化, 只保留了原肢和内肢如昆虫的 3 对步足节肢动物的附肢, 在进化过程中, 随着体区的形成, 附肢也相应的发生了形态与机能的分化 如头部的附肢用以感觉, 或形成口器以取食;胸部的附肢用以运动与呼吸; 腹部的附肢除游泳、 爬行外, 还有的转化成生殖器,或部分消失3 、外骨骼及蜕皮现象: 节肢动物的体壁由三部分组成,最外层为 (角质膜)表皮 ,接着是上皮层 ,最里面为很薄的 基底膜 角质膜十分发达,坚硬厚实,故称 外骨骼 ,是上皮向外分泌形成的,自内而外可分 3层: 内表皮 ——最厚,无色而柔软,具延展曲折性,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甲壳质)和节肢蛋白外表皮 ——因有钙盐沉淀或富于骨蛋白, 是外骨骼中最硬的部分 节间膜和附肢关节之间的外表皮较薄、软,活动形成能动关节,使身体和附肢能自由运动。
上表皮 ——薄,常含有色素,由蛋白质及脂类物组成,似蜂蜡,有不透水性,可防止体外界水份的进入及体内水份的蒸发外骨骼的作用: 保护、支持及运动但也限制了动物的生长,因而发生 蜕皮 现象,周期性地在内分泌激素的控制下,换上柔软而多皱的新皮,以适应身体的间歇性生长4 、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环节动物的肌肉为平滑肌,分布于表皮细胞之下,构成皮肤肌肉囊而节肢动物的肌肉已脱离表皮,形成肌肉束,并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靠肌肉舒缩牵引骨板弯曲或伸直,以产生运动它们均为横纹肌,收缩快而有力节肢动物的肌肉束一般是按体节成对排列,以便有效快速地完成各种复杂行动,并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5 、混合体腔与开管式循环: 真体腔趋于退化,仅残存于生殖腺腔及某些种类的排泄器官中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腔由部分真体腔及囊胚腔形成, 故称混合体腔 ,又因其中充满血液,也称为 血腔 循环系统由 心脏 及其向前端发出的 1 条短动脉 构成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 是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或囊状结构 心脏壁由肌肉组成, 有搏动能力 血液从心脏发出经一段动脉流入血腔, 直接浸润着各种组织和器官, 血腔中的血液又经心孔返回心脏 由于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中流动,要到组织间隙中,所以为开管式循环。
6 、高效的呼吸器官: 各类节肢动物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水生种类——鳃或书鳃陆生种类——气管或(和)书肺这些呼吸器官都是体壁皮肤的衍生物, 鳃和书鳃为体壁外突形成, 书肺和气管为体壁内陷形成 气管在外骨骼内陷的起始端形成 气门,内陷的气管越分越细, 分支一再扩大成遍布体内的网络, 最细小的分枝一直伸入组织内, 直接与细胞接触 节肢动物的气管可直接输送氧给组织, 同时也能把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碳运出体外, 而其他动物的气体运输都要血液循环系统的参与, 由此可见陆栖节肢动物呼吸器官在动物界中的高效和独特 这种结构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散失, 是节肢动物对陆生生活的一种适应性改变7 、独特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 前肠,中肠 和后肠 组成头部的附肢变成 口器 ,适应于不同类型不同的取食方式前肠 ——一部分形成 磨胃或砂胃 ,内有几丁质的 齿和骨板 等,都用来弄碎食物中肠 ——分泌消化酶, 行食物的消化吸收, 部分种类还有十分发达的中肠突出物如盲囊和盲管等,以增大消化吸收面积后肠 ——是离子及水分重吸收及粪便的暂存场所8 、多样的排泄器官: 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有 2 种主要类型:( 1)与后肾管同源的腺体结构——如甲壳类的绿腺、颚腺,蛛形纲的基节腺等。
2)马氏管——马氏管是从中肠与后肠之间发出的多数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体腔内的血液中,吸收大量尿酸等蛋白质分解产物,排泄物经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由肛门排出9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感官—— 3 类触觉感受器: 最常见的是触毛,分布在身体的表面,感受接触、气流、水流等变化的刺激平衡囊和鼓膜听器等都由触角器演变而成视觉感受器: 可分单眼 和复眼 化学感受器 用来辨别不同的化学物质, 陆栖种类的化感器分为 嗅觉器 (主要着生在触角上)和 味觉器 (位于口腔内和口器上) 2)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的链状神经相似, 但由于身体异律分节, 有些体节发生愈合,因此神经系统也相对集中脑发达,且分为三部分:前脑——视觉和行为中心;中脑——触觉中心;后脑——发出神经到下唇和消化道10 、生殖和发育: 大多雌雄异体生殖系统包括成对的 生殖腺 、生殖导管 ,一些高级种类有附肢改变成的 外生殖器 水生种类多体外受精,陆生种类体内受精生殖形式多样,多为卵生,也有卵胎生、孤雌生殖、幼体生殖和多胚生殖等形式间接发育较普遍间接发育者具有不同阶段的发育期和不同形式的幼体和蛹期综上所述, 节肢动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除基本结构相同外, 反映在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机能、生活方式和发育类型等方面各自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从而构成了整个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以及在自然界的广泛的生态分布,并且种类和数量上都居于优势地位。
二、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对节肢动物门的分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一)原气管纲(有爪纲) :蠕虫状, 体不分节, 仅表面有环纹 具 1 对触角 附肢也不分节, 短而扁但末端具爪以气管呼吸,具血腔约 70 种左右,如栉蚕二)肢口纲:海生大型节肢动物,以书鳃呼吸,附肢在口周围头胸部有附肢 6 对,即 1 对螯肢和 5对步足;无触角,腹肢 7 对现存的仅有 3 属 5 种,统称鲎类产于我国福建、广东沿海的一种称中国鲎三)蛛形纲:节肢动物门中仅次于昆虫纲,约 8 万多种,包括常见的蜘蛛、蝎子、蜱、螨等早期的蛛形纲动物是水生的,陆生种类出现得晚,现存的蛛形类除了少数为次生性水生生活外,几乎全部陆栖,以书肺和气管呼吸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不少种类甚至这 2 个体部也相互愈合大多数体节不显,无触角头胸部 6 对附肢,即 1 对螯肢, 1 对脚须和 4 对步足腹肢几乎全部退化由于进入陆地生活,外骨骼的上表皮中出现了蜡质层以防体内水分的蒸发 排泄器官既有基节腺, 又有马氏管 出现了陆上的防卫及攻击器官毒腺及丝腺 生殖系统中也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交配器官及精子传递结构本纲还有寄生种类四)甲壳纲:生活在海洋或淡水中,用鳃呼吸,有 2 对触角,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2 部分,背侧有头胸甲。
体节和附肢较多, 附肢基本上都是双肢型, 但在不同的体区有不同的形态与功能分化如:日本沼虾——日本沼虾的身体结构:身体各节都有 1 对附肢,共有 19 对附肢多为双肢型,包括头肢 5 对,胸肢 8 对,腹肢 6对头肢: 第一、二对为 触角 ,第一触角又名小触角第二触角又名大触角第三、四、五对附肢组成 口器 ,依次称为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胸肢: 前 3 对为颚足 ,是摄食的辅助器官后 5 对为步足 ,用来爬行腹肢: 前 5 对称为 游泳足 ,用来游泳最后一对腹肢称 尾肢 ,与尾节共同组成尾扇虾靠腹部屈伸和尾扇击水协同作用,使身体迅速后退,以避敌五)多足纲:身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有 3~4 对附肢,即 1对触角、 1 对大颚和 1~2 对小颚 躯干部有多对步足,每一体节 1-2 对用气管呼吸、马氏管排泄多足类已知 10 500 种,几乎全部陆栖,生活在潮湿的生活环境如:马陆、蜈蚣等六)昆虫纲:昆虫是节肢动物在陆地发展最完善、进化最成功、动物界最繁茂的一纲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是其他任何动物所无法相比的已记录的昆虫种类有 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