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内江市2012届中考语文试卷分析.doc
4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四川省内江市2012届中考语文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严格遵循“内江市2012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全面考查初中毕业生在七—九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情况,注重引导师生回归语文教材,回归能体现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和语文能力考查内容注意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选材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试题以“回归教材,突出能力,注重运用”为命题原则,以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三大板块为试题结构试卷由会考卷和加试卷组成会考卷分为:积累运用(20分)、阅读理解(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共计30分)、作文(50分)加试卷分为:语言的实际运用(15分)、课内古诗阅读(10分)、课外现代文阅读(25分)二、试卷特点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以“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显特色”为命题的指导方针,在试题的设置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显示特色一)降低难度,回归教材,让教师明确语文该教什么,让学生明确语文该学什么根据普九教育的需要,根据高中阶段的招生形势,中考语文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按全市的统一要求,会考卷按1:2:7的比例,加试卷按1:3:6的比例确定难度系数。
因此把回归教材作为降低难度的重要手段,作为引导全市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教材、重视基础的重要举措会考卷第一大题积累与运用,共20分,就有15分全部出自教材,并且都是教材的重要信息如语音题均为课下注释,词语书写题均为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填空题全是名篇中“准确运用动词”的经典之作这些考查材料不仅是我们教师都会强调的,也是学生能够通过复习掌握的文言文阅读共10分词语解释5分,基本上都是课下注释,在课堂上教师不可能不讲解翻译是名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是一般学生都不会忽略的重要句子加试卷中的古诗阅读,也是考的教材内容第1题6分,就是从《教师用书》中扣出来的,一般学生即便是第一次读这首诗,也该能回答第2题描绘画面也就是对原诗进行扩写性的描绘二)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让听课的学生考出好成绩本套试题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强调的东西就是中考要求的东西,命题者不跟教师打游击战比如前面说到的教材中的内容,全是重点的东西,一般老师都不会忽略的内容又比如两篇课外的现代文阅读命题的方式也和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方式一致会考卷中的《镜泊湖的黄昏》所命的题思维跨度都不大,只要学生明确阅读方法,按照题干所指段落去阅读,稍加综合分析,是非常容易找到答案的。
如“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显明的特征是什么?”“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表现出阮籍对黄错是怎样的态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都是只要找得到试题所指向的段落便能回答的送分题又比如加试卷中的第9题和第10题“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这‘真实的情境’应该是怎样的?”“我们为什么不得不拒绝?”两题其实就是考的一个过渡段的作用第9题承上段的什么内容,第10题启下段的什么内容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乐于告诉学生的,对于认真听了语文课的学生来说,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了三)注重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1.现代汉语知识的衔接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而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因此各地中考试题都会隐性地考查汉语知识如通过仿句、改病句等来间接地考查语法本套试题仍然沿袭往年的考法,在会考卷第一大题第7题要求“把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在加试卷第1题中要求“填入与加点词近义,但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第2题“用反问句续写一句话”第11题“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表明拒绝是一种美好的境界”,都是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引入了考卷2.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的衔接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各地在中考命题中,虽然有“古诗文不考察词法、句法”的要求,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本套试题文言文实词考查了词类活用,如“笞”就是名词动用,考生必须解释为“用鞭子抽打”,翻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一个特殊句式。
事实上,把文言考查段放在四五六册难度稍大一点的篇目上,也是为了跟高中文言文要求较高衔接的3.表达技巧方面表达技巧和过渡段的作用也是体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4.作文方面话题作文“帮助自己”也是体现与高中教学的衔接话题作文中的材料只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来,至于就这个话题说什么话,定出什么中心,原材料对此并无直接的制约力,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却是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依据,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从试卷看,很多学生仍然不能区分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四)阅读能力考查重在考查理解性阅读能力我们知道,一般阅读能力层级可以划分为知识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和探索性阅读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放在知识性阅读能力上,初中生阅读能力考查一般放在理解性阅读能力上,探索性阅读能力的考查前几年新课改刚实施时考得较多,但由于不便客观的评判,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如上海市今年就明确提出:“以前在试卷中,都会比较关注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感受’,今年,会反过来注重考察学生‘文本本身表达了什么’”因此本套试题重在理解性阅读考查,即(1)转换能力,如“文章列举了尝试拒绝的哪四大好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析能力,如“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表现出阮籍对黄错是怎样的态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3)概括能力,如“既然拒绝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作者认为该怎样做?”(4)分类能力,如“作者认为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是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行拒绝?(5)推断能力,如:16.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又如:“‘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真实的情境应该是怎样的?”(五) 题型设计有意减小分值,增大题量,便于全面考查此套试题中的阅读题减少了分值为5-6分的题型,增加了分值为2分(一个观点2分)的题型,这样既增大了考查面,又能减少学生的失分率,阅卷时虽然看起来多而繁杂,实际上是增加了客观性,减少了随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