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明清著名园林——承德避暑山庄.ppt
16页我国明清著名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一.历史背景v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此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多与离宫相结合,建于郊外,少数设在城内的规模也都很宏大其总体 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开凿兴建, 其建筑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豪华富丽v 明、清时期造园理论也有了重要的发展,出现了明末吴江人计成所著 的《园冶》一书,这一著作是明代江南一带造园艺术的总结该书比较 系统地论述了园林中的空间处理、叠山理水、园林建筑设计、树木花草 的配置等许多具体的艺术手法书中所提“因地制宜”、“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等主张和造园手法,为我国的造园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v还有一个特点是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 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 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 代山水园林与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 郊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还有 众多的私家园林二.承德避暑山庄简介v现存皇家园林最大的是避暑山庄,清 初这里还只是帝王狩猎途中的一座行 官。
由于这一带地区峰奇水美,气候 宜人,又离京城较近,自康熙四十年 (1701年)起,开始营建大型离宫别馆 至乾隆年间,在山峦连绵起伏,松 林苍郁的自然山地,建成了这座规模 宏大的宫苑v 为修建皇家宫苑,无论是康熙还 是乾隆,他们都遍访名胜,看到名园 美景,便命人记下,回京后即在园内 仿造他们曾游遍江南的无锡、苏州 、杭州、嘉兴、扬州、镇江等地,被 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中那种极为高超的 艺术手法所吸引 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地图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岳区宫殿区v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 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其布局运用了 “前宫后苑”的传统手法宫殿位于山庄南 端,包括正宫、松鹤斋、东宫和万壑松风 四组建筑群正宫在宫殿区西侧,是清代 皇帝处理政务和居住之所,按“前朝后寝” 的形制,由九进院落组成;布局严整,建 筑外形简朴,装修淡雅主殿全由四川、 云南的名贵楠木建成,素身烫蜡,雕刻精 美庭院大小、回廊高低、山石配置、树 木种植,都使人感到平易亲切,与京城巍 峨豪华的宫殿大不相同松鹤斋在正宫之 东,由七进院落组成,庭中古松耸峙,环 境清幽万壑松风在松鹤斋之北,是乾隆 幼时读书之处,六幢大小不同的建筑错落 布置,以回廊相连,富于南方园林建筑之 特色。
东宫在松鹤斋之东,已毁于火灾 湖泊区 v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 和山岳区 v湖泊区是山庄风景的重点 被小州屿分隔成形式各异、 意趣不同的湖面,用长堤、 小桥、曲径纵横相连湖岸 曲逶,楼阁相间,层次丰富 ,一派江南水乡风光建筑 采用分散布局之手法,园中 有园,每组建筑都形成独立 的小天地山庄72景就有 31景在湖区 烟雨楼金山岛平原区v平原区的万树园北依山麓, 南临湖区,占地80公顷, 遍植名木佳树,西边地面空 旷,绿草如茵,为清帝巡幸 山庄时放牧之地园内无任 何建筑,只是按蒙古习俗设 置了蒙古区与活动房屋,清 帝常在此举行马技、杂枝、 摔跤、放焰火等活动并接 见各民族的上层人物与外国 使节 山岳区v山岳区最著名的风景点是梨 树峪,因这里有万树梨花, 花香袭人,花色似雪而得名 西北隅高峰上,有一座四 面云山亭,亭居于峰巅,歇 山顶,四面开门窗,可登此 俯览群山,远近景色尽收眼 底棒锤山峰顶有一巨大的 石棒锤,下面有石台棒锤 高38.29米,顶部直径15.04 米,根部直径10.7米,生成 三百万年来,一直挺立不倒 ,为承德一大奇观 v避暑山庄周围建筑风格各异 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 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 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
其中 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 故被称为“外八庙”庙宇按 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 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 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 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 v园林会屏藩 世镇为统v一清代入关前,满洲就有与蒙古等民族保持着联盟和通婚 的国策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曾说过,自古满洲与蒙古是 一家蒙古是满洲龙兴所不可缺少的政治盟友,皇太极还 编扩了蒙古八旗蒙古地处北边要塞,是清王朝在政治、 军事和地理意义上的屏障因此,清代许多帝王都给蒙古 诸部亲王颁授过以“世镇屏藩”为内容的御题褒奖匾额,以示 尊贵和宠要位于内蒙古赤峰喀拉沁旗的亲王府议事厅( 银安殿)内中堂上,就悬有康熙帝亲题的“大邦屏藩”匾额 v庙宇接众生 宗教显融合v修庙固疆确实起到了极大的稳定作用乾隆三十二年《普 乐寺碑记》载:“惟大漠之俗,素崇黄教,将欲因其教,不 易其俗,缘初构而踵成之且每岁山庄秋巡,内外扎萨克 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这样形成了在推崇黄教达到合内 外之心政治稳定的局面清代帝王还在建筑中体现出尊敬 西北部少数民族特点,乾隆《安远庙瞻礼书事》载“然予之 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之谓,盖以绥靖荒服,怀柔远 人,俾之长亭乐利,永永无极云”。
从而又仿新疆伊犁固尔 扎庙建了安远庙,以示安抚西北、绥远边疆就连“丽正门” 等重要的匾额题款都是用满、藏、汉、维、蒙等五种民族 文字书写,可见五族融合,则中华一统v德泽沛遐方 召示彰国威 据《东华全录》记载,乾隆帝在登基后的第二天就宣布“今 日大事,唯西北用兵与苗疆耳”可见,彰显皇权广会遐方 ,才能实现西北安宁,民族共荣仅以乾隆朝为例,避暑 山庄及周围寺庙群在解决国内民族和边疆问题中施以德泽 ,彰显国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