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题.doc
4页2006------200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二语文试题时间:90 分钟 分数:120 分一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 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 分)(1) 这是件骇 人听闻的事2)父亲蹒跚 得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3)盘曲 línxú 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4)芦沟桥上的石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2、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2 分)我已 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 长江A)歼灭及击溃 (B)封锁 (C)占领 (D)控制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2 分)不求深解 穿流不息 酣畅淋漓 循序渐近 沧海一栗 走投无路4、下列作家、作品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B《背影》--------朱自清-----散文家、学者、诗人。
C《中国石拱桥》--------茅以升--------文学家D《芦花荡》------孙犁--------小说家5、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 分)(1) 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2)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6、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内容(2 分)据报道,在 2002 年 5 月 31 日韩世界杯足球赛中,首次涉足世界杯决赛圈的塞内加尔队制约了中场一向强大的法国队,塞队中场队员迪奥普在比赛进行到 30 分钟时攻入一球,最终以 1:0战胜上届冠军法国队,从而爆出了世界杯历史上的一个大冷门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3 分)(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 上面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中括号部分是 ,交代了 , 和 。
2) “一千余华里的战线”的起止点是 8、结合语境、按要求答题 (3 分)老师问学生:“请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摘苹果最好?”一学生马上回答:“下雨的时候最好因为每当这时,园丁在屋里躲雨,狗也不在园子里1)在这段话里,老师的意思: 2)学生的理解却是: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2 分)A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会议业已结束B 一个干瘪的老头,站在船尾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C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消耗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D 对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趋势,我们必须给予严重的关注10、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句的一句是 ( ) (2 分)A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B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C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D 我们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11、仿照例句,补写相映的内容 (2 分)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 我将 ;如果我是 ,我将 。
12、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2 分)(1) 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的新出土的文物2) 在进行总复习的候,我们一定要克服没有计划、没有重点13、怎样理解《背影》一文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来橘子后,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一句话中,父亲的感受: (2 分)二、阅读理解(一) (11 分)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麽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他却能够做成功她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
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单那是我最心爱的宝书,看起来,却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角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4、当阿长向我询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的反应是什么?表明“我”对阿长怀着怎样的态度?(2 分)15、阿长买来的《山海经》纸张不好,印刷质量也差,图象很粗拙,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2 分)16、你怎样理解文中的阿长“却有伟大的神力”?(3 分)17、阿长给作者买来《山海经》 ,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分)18、通过这段文字,能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二) (16 分) (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于画意 (2)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3)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4)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6)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种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里还在适当的位置上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19、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 分)20、对文中“中国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画面切忌呆板单调B 讲究色彩的绚丽C 画面要求热烈奔放D 讲究结构严谨21 文段中“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具体指代 第一段的结构是 这一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3 分)22“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说出你的看法 (3 分)23 第二段中“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 , “不隔”指的是_________ “界”指的是 “未界”指的是 。
(2分)24、 “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中的“深度”的意思是什么?(2 分)25、 “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中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2 分) (三)父亲不写信(13 分)(1) 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 ----”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2)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 “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冰冷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俊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3)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
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4)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我一沓钱:“你去复读吧 ”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5)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大学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 ”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6)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想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7)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已去了两天) , “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
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 ”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别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8)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得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9)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的,我心头一震!(10)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11)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26、读第(2)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2 分)27、你对第(5)段中“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是如何理解的?(2 分)28、第(8)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 的含义是什么?(2 分)29、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哪句话相照应? 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这句话“顶得上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