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五章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ppt

74页
  • 卖家[上传人]:wt****50
  • 文档编号:50744017
  • 上传时间:2018-08-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5KB
  • / 7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采访前的准备工 作 要求掌握采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准备工作的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的采 访方案第一节 新闻线索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已经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 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 息.二.新闻线索的特点• 1.新闻线索表现形式的零碎、不具体 • 一封信\一次闲聊\一则广告• 2.新闻线索只是一种表象• 新闻线索与新闻事实 • 新华社记者沈殿方的一次采访• 3.新闻线索有可能是鱼目混珠• 新闻线索与虚假新闻第二节新闻线索的来源渠 道常见渠道 新闻线人 匿名消息源以及“深喉”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1) •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 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 政府工作报告、领导人出访、讲话 • 重要时政要闻的主要来源渠道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 -2)•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 与机关、单位的日常交往是获取信息的 重要来源由于机关单位是各方面信息 相对集中的地方,包含的新闻信息也相 对较多因而媒体一般都安排有专人负 责对机关、单位的采访 • “跑机关”在目前国内新闻界似不被人看 好,似乎新闻改革应从此下手但各国新闻界报道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是通过“跑 机关”获取的. • 目前这种采访方式之所以丧失了“跑机关 ”的本意,一是政治改革的滞后,二是记 者缺乏本位意识,仅满足于当一个“传声 筒”。

      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3) • 3.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倾听的耳朵 • 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敏感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 -4)• 4.记者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来源网 • 几个重要的“新闻生产地”:医院、 法院、消防、公安 • 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 • 通讯员队伍:“群众办报”思想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 -5)• 5.查阅各种资料• 新闻资源的循环使用问题 • 我们这个时代的“独家新闻”是什么 ? • 独家的视角和观点?一.新闻线索的来源渠道(5 -5)• 5.查阅各种资料• 新闻资源的循环使用问题 • 我们这个时代的“独家新闻”是什么 ? • 独家的视角和观点?二.媒体间新闻线索的共享 和互动• 媒体联动是指各种媒体在同一时间范围内对同 一事件进行报道时的联手行动关系如出于宣 传目的,对某一重大事件或某一先进人物的合 力报道,便是典型的表现 • 实际上在日常报道中,媒体联动也常以以下形 式出现,即一种媒体对另一种媒体已经报道过 的新闻及时地加以“转报”和后续报道二.媒体间新闻线索的共享 和互动()• 起源:报纸和广播的联动也是由来已久中央 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已经成为 一个名牌节目;后来有在晚间节目中推出一档 《晚报浏览》,专门整合晚报资讯,为听众送 上“晚报的声音和有声音的晚报”。

      • 发扬:《北京青年报》自1997年11月就辟出 专版《新闻联动》刊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主持人的播报词 ,甚至以整版篇幅刊出《新闻调查》的解说词 二.媒体间新闻线索的共享 和互动• 现状:读报节目的流行 • 央视新闻频道的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是一顿丰盛的 信息早餐,汇集了全国各大报纸的重要资讯;央视经 济频道《第一时间》中有一小板块干脆就起名为《读 报》;东方卫视早间《看东方》节目中骆新的《早报 早知道》也是读得有声有色;较为有名的还有凤凰卫 视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这些读报节目在电 视媒体中如雨后春笋般突出,是两类媒体有效联动的 很好例证把平面媒体的新闻资讯变为声画并茂的电 视节目,是对新闻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媒体联动的价值(4-1)• 1.节省人、财、物资源,降低竞争成本 • 市场虽有调节经济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盲目的 致命弱点,导致不正当竞争传媒的不正当竞争很容 易产生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媒体联动则有利于 解决这一矛盾以2001年《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晚 会》为例,黄鹤楼、岳阳楼、藤王阁三大名楼分布在 三个不同的省份,任凭三省中任意一家电视媒体也难 单独把三者合而为一。

      况且大型的晚会是一种耗资较 大、艺术种类繁多、综合性强的艺术,单靠一个地方 台来完成,无论从经济实力上来说,还是从艺术资源 上来说,都显得力不从心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电 视台的跨区域合作,就解决了上述问题媒体联动的价值(4-2)• 2.资讯整合,发挥各家之长 • 媒体联动通过媒体间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利 于发挥各家之长,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 率,有利于形成合力平面媒体的深度优势可 为电子媒体所借鉴,电子媒体声画并茂的特点 又为平面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有效的传播空间 网络媒体借助传统媒体充实自身实力的同时 也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科技平台 这些积极效应,无不得益于媒体联动产生的 传媒合力 媒体联动的价值(4-3)• 3.形成舆论强势,引导舆论宣传 • 媒体联动产生的合力不仅表现在经济因素上,还表现 在舆论强势的形成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抱 成团,单个媒体的声音是文弱的,很难对舆论产生什 么大的推动作用,而多个媒体的聚合的力量却能产生 波澜壮阔的气势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的宣传中, 传媒合力的作用非同寻常1998年抗洪救灾的报道、 2003年抵抗“非典”的报道中,全国各媒体上下一心, 拧成一股绳,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强势,有力地引导了 全国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媒体联动的价值(4-4)• 4.壮大媒体实力,应对传媒竞争 • 激烈的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单个弱小的媒 体无法在竞争的浪潮中立身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后,国际传媒集团蜂拥而入,必然对我 国传媒业产生不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媒体 联动与合作是增强自身实力、抵御风险的一种 有效方法由于媒体联动能优化资源配置、降 低竞争成本、形成舆论强势,因此它能使媒体 在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新闻线索共享:媒体联动 的初级形态• 不同类媒体间的资源共享很重要 • 同类媒体间的资源共享也很重要 • 媒体内部的资源共享也很重要 • CNN和CCTV鲜明对比三、新闻线人的相关问题• 新闻线人 • 伊拉克人贾迈勒,这位让新华社在伊拉克战争 报道中领先全球10秒的新闻线人,不久前来 京接受了新华社颁发的最高奖——社长总编辑 奖新华社运用“线人”模式让中国媒体首次实 现了世界领先现在,不仅是新华社驻外分社 开始在当地培养新闻线人,国内其他媒体也在 四处网罗线人,打造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 耳”新闻线人,已成为媒体新闻源竞争的生 力军 新闻线人的发展情况• 新闻线人在国外新闻界早已司空见惯,但在我国出 现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

      • 新闻改革的步伐加快,力度加大,晚报、都市报、有 线电视等各类新型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相互间的 竞争日趋激烈,促使媒体要大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贴近性,想方设法开辟新闻来源,新闻热线、新闻线 人等形式也就应运而生 • 新闻线人作为一种职业,能在中国产生并生根发芽, 也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观念的变 化密切相关新闻线人的发展情况(继 续)• 北京晚报热线新闻部每天24小时接听 热线上百条,95%以上来自群众日常 生活和社会实际新京报平均每天接听 热线200个以上,创刊半月,就开出 奖金23450元,除万元大奖外,最 高一天开出1500元一周内,京城 各主要都市报的热线版新闻有80%来 自线人报料新闻线人的分类(一)•专业新闻线人 标准:自制装备,服务全市媒体￿￿ 动机:以此为业,养家糊口 •副业新闻线人￿￿标准:每周提供一两条线索￿￿ 动机:为解决社会问题出力 •客串新闻线人￿￿ 标准:偶尔提供,纯属客串￿￿ 动机:有事求之,只为宣泄 新闻线人的分类(二)• 为职业新闻线人、 • 兼职新闻线人、 • 客串新闻线人、 • 举报新闻线人、 • 专业新闻线索提供公司匿名消息源和“深喉”• “水门事件“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致此后 美国政府再出现丑闻,都会套用“门“这 个字。

      而“水门事件“与其他政治丑闻相 比,更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因为在两位 记者揭露丑闻的过程中,一直得到一位 被称为“深喉“神秘人物的帮助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总统连任委员会的5名共和 党成员潜入民主党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全国总部, 偷拍文件和安装窃听器,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活 动情况,结果当场被捕为不影响连任,当时的总统尼克松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同年11月7日,尼克松 竞选连任成功 • 但是媒体并没有放过尼克松,从1972年至1974年, 调查记者特别是《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事件穷追猛打;另外,以民主党参议员萨姆·欧 文为主席的参议院水门事件特别调查委员会也对此事 抓住不放、深究细查,查出了不少重要内容 “水门事件”和尼克松下台( 继续)• 1973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审理“ 水门盗窃案”,引起全国普遍关注随着调查 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此事与共和党“ 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有牵连,甚至涉及到刚 刚连任不久的总统尼克松 • 调查结果向全国公布后,迫于压力,尼克松不得不在1974年8月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 第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

      在整个事件中,《华 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得到内线“深喉”的消息,神秘的“深喉”也成为导致尼克 松下台的最核心人物水门事件”中的记者• 1、《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 沃德在年轻时的照片2、2005年二人 在华盛顿“水门事件”的影响• 两名记者因为报道“水门事件”而闻名世界,并 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 • 《华盛顿邮报》因为揭开了“水门事件”的黑幕 ,导致全美国的政治震荡,尼克松也因此被迫 辞职《华盛顿邮报》开始与知名老报《纽约 时报》平起平坐 • 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还撰写了有关“水门事件” 的书籍,《总统班底》和《最后的日子》,分 别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 水门事件中的“深喉”• 《华盛顿邮报》许多有关“水门事件”的 报道中都使用了不署名的消息源这个 消息源的代号采用的就是当时轰动全美 的色情片《深喉》 • 自那之后,“深喉”逐渐成为这种秘密消 息来源的的代名词 • “水门事件”报道中确立了媒体严守不透 露线人原则 水门事件中的“深喉”(继续 )• 30多年来,人们始终不知道线人“深喉”的真实 身份,《华盛顿邮报》和相关记者也一直非常 谨慎地保守秘密,最大程度保护了线人。

      • 20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记者靠线人获 得一份美国国防部有关越战的高级机密文件, 并公之于众国防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 纽约时报》交出幕后“泄密者”,但法院最终裁 决该报享有报道“五角大楼文件”的权利,也有 权不把线人的名字告诉政府2005年“深喉”现身• 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91岁高龄的联 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出现在镜 头前深喉”事件的影响• (一)改变总统 • 权力受到更多约束 • 得益于内线“深喉”的信息,“水门事件”的内幕 大白于天下,使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 被迫辞职的总统,民众对总统的看法和印象开 始发生改变,总统权力从此开始受到更多限制 和约束 • 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水门事件”是最大 的政治丑闻之一,也是最为严重的政治腐败行 为,它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30多年来美国历任总统们都以之为鉴 “深喉”事件的影响(继续)• (二)改变记者 • 职业声誉极大提高 • 神秘的“深喉”对美国新闻界产生的影响都是显 而易见的 • 当时,与“深喉”联系、报道出“水门事件”的记 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都很年轻,但他们因此 一举闻名世界,并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新 闻奖。

      他们的经历给无数年轻记者以信心和激 励,鼓舞记者们勇敢、执着地追踪事实真相 “深喉”事件的影响(继续)• (三)改变新闻 • 保护线人成“铁律” • 美国的法律对线人界定较明确,即分布于社会 各阶层、各领域,以不同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