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重点知识.pdf
7页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重点知识北京的春节1. 北京的春节 是现代作家 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 介绍了北京人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 卷, 体现了春节的 隆重与热闹 ,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 温馨美好 , 表达了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2.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他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被誉为 “人民艺术家” 3. 课文介绍了老北京从 腊月初八 到正月十九 整整四十多天的过年习俗, 按时间顺序来写, 结构清晰作者又选了其中最能表现北京当地过年风俗的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元宵节 来详写描写 详略得当 , 主次分明,特点鲜明 4. 老舍用地道的 北京方言 写出了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习俗零七八碎儿” “杂拌儿”“玩意儿”“闲在”“一擦黑儿”“清一色”文中引用的这些民间俗语、事物称呼更是纯正的北京话, 让人们从中感受到浓浓的 “京味儿” 5.“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 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这个句子运用 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 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 不同的词语 表达相同的意思 ,避免了语言的单调乏味 腊八粥6. 中国农历十二月 被称为腊月 , 腊月初八 为腊八节 , 素有喝腊八粥 的习俗这篇课文是 沈从文 先生早年的小说 腊八粥 的前一部分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八儿的视角,主要写“等粥” “喝粥”两件事其中 , “等粥”的过程写得比较 详细,“喝粥”写得比较 简略表现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 表达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7. 作者是按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思路详写“ 等粥”的部分重点突出了 八儿嘴馋可爱,也反映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8. 课文围绕“腊八粥”,以 八儿心理活动的变化 为主线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从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 , 文章通过 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将八儿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 表了八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特点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也通过八儿的眼、鼻、嘴表现得淋漓尽致9.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 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 , 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花生仁儿被煮掉了外皮和锅巴围在锅边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和诱人。
10. “锅中的粥 ,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个句子运用拟人 的修辞手法 , 把锅中的粥发出的声音当作人在叹气,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八儿妈妈熬煮腊八粥的情景,也暗示了 八儿的失落 古诗三首11. 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 、乞巧节 、中秋节 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的习俗分别是 禁火吃冷食、 穿线乞巧、 赏月吃月饼 等12.寒食是唐代诗人 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寒食节 , 亦称“禁烟节”“冷节”, 是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 以禁火为标志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 傍晚皇宫分传蜡烛, 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 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13.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 , 引人遐思抓住 暮春时节 典型之景 , 通过“ 飞”字和“ 斜”字, 明写花、柳而暗写 风 , 与“东风”相呼应14. 诗的后两句写 夜晚景象 , 生动地画出了一幅 夜晚走马传烛图 “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 , “汉宫”指的就是唐宫, 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 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 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15. 迢迢牵牛星选自 古诗十九首 ,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 农历七月初七 ,也是中国传统的 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 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16.十五夜望月 是唐代诗人 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的前两句写景 , 后两句 抒情, 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表达了作者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17. 诗的前两句虽无“月”字出现 , 却处处可见月夜之清幽冷寂 诗人写中庭月色 ,却用“地白”二字, 给人以 积水空明的清冷 之感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桂花”不仅是中秋时节的象征, 还能让人联想到月中的桂树,暗写诗人望月,不仅点了题 , 而且想象的意境也显得更加悠远, 耐人寻味后两句中的 “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 , 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藏戏18. 藏戏, 是一种 藏族戏曲剧种,被誉为藏文化的“ 活化石 ”唐东杰布 ,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19. 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 , 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让读者对藏戏有基本认识和了解, 同时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城文化特色, 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0. 课文采取 总一分一总 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 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这样的开头总领全文 , 也激起了读者的好奇 , 引出了下文21.“数不清的牛皮船 , 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 , 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把雅鲁藏布江的激流比作脱缰的野马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湍急和环境的恶劣语文园地 122. 文章主要写什么 ,次要写什么 ,是根据 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习作时,要做到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3.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 , 诗人用“ 常恐秋节至 ”表达 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 ,其中一个“恐”字 , 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 , 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 : 一是说老大无成 , 人生等于虚度了 ;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 强调必须及时努力第二单元知识点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1.鲁滨逊漂流记 是冒险小说 的经典之作, 书中的主人公 鲁滨逊 也成为了冒险家 的代名词 作者是十八世纪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辛格顿船长等2. 课文由 梗概和节选 两部分组成梗概按 时间顺序 ,通过记叙了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五个代表性的事例,介绍了鲁滨逊在荒岛上 28 年的求生历程节选部分采用 第一人称 , 主要写了 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情形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表现了鲁滨逊 不畏艰险、乐观向上、机智勇敢、顽强生存 的精神品质3. 鲁滨逊把“坏处与好处”用表格形式 列举出来,实际上是他进行内心思想斗争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坏处写得 简单,好处写得 理由充足 表现了鲁滨逊 冷静理性、积极乐观 的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4.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的好处?采用第一人称描写 “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且含有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5. 名言拓展(有关面对逆境)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丹尼尔笛福6 骑鹅旅行记(节选)1. 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190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 瑞典 女作家 塞尔玛拉格洛芙 主要作品: 骑鹅旅行记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2. 骑鹅旅行记 讲述了一个名叫 尼尔斯 的十四岁 小男孩的故事 他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喜欢捉弄小动物,因为对小精灵不恭敬,受到了惩罚,被变成了一个只有 拇指般大小 的小人儿。
随后又为了保护自家飞走的雄鹅被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历时 八个月才返回家乡 整个旅行中, 尼尔斯不仅 欣赏到瑞典的美丽自然风光,听了许多 古老的传说故事 ,增长了见闻 ,还饱尝了风险和苦难,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蜕变成一个 懂事、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3.课文节选部分描述的是 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先后遇到了麻雀、鸡、猫、牛 都想好好教训这个 平日捣蛋 的小男孩 后悔又害怕 的尼尔斯无奈地爬上围墙, 恰逢看到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 ,他跃跳上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 4.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用了“变形” 这一艺术手段,使作品 具有很大的表现力 变形后,强弱身份被置换,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调皮捣蛋也爱搞恶作剧的十四岁少年,更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变形赋予了平常事物不一样的属性,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名句拓展(有关成长)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1. 汤姆 . 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 美国文学大师 马克吐温 ,他是美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
主要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2. 小说主人公 汤姆索亚 极富冒险精神和好奇心 ,不堪忍受 束缚个性、枯燥乏味 的生活,幻想 干一番英雄事业 3. 教材节选小说中 “快来看 ! 他们俩被找回来了 ! ”这个精彩片段,讲述 汤姆和贝琪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表现了小镇人们的 纯朴善良 ,赞扬了汤姆索亚敢于探险、机智勇敢、心地善良的品质节选部分 先悲后喜,结尾戛然而止,充满了喜剧气氛和戏剧冲突4. 选文中的汤姆索亚是一个鲜活、真实而血肉丰满的儿童形象从 汤姆躺在沙发上 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述精彩的历险过程,可见他富有冒险精神 从“夺张地吹嘘了一番”还可以看出汤姆的 虚荣心 汤姆在山洞里顺着风筝线找到了小洞出口 ,可体现他的 聪明机灵、足智多谋 找到出口后,汤姆 没有独自逃出山洞,而是回去寻找贝琪,下了一番功夫,才让贝琪相信可以逃出去,可见汤姆对 同伴不离不弃,有责任有担当,对待贝琪也十分耐心5. 名言拓展(有关成功)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语文园地1. 交流平台:评价名著中的人物,可以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中感受人物的性格;要多角度评价人物。
2. 夸张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联想1) 盼望:奶奶盼望你回来,眼睛都要望穿了2) 饿:小明饿得前胸贴后背3) 安静: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4) 厚:这个小偷的脸皮比城墙还厚3. 日积月累(1)增广贤文又名 昔时贤文古今贤文,由流传广泛的民间 谚语及古代诗文中的经典语句选编而成2)“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想要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好好下一番苦功夫3)“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4)“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很大,胜过读许多年的书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脚力高低;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善恶好歹6)“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能听懂林中鸟儿的声音指长久地接触某种事物之后,就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快乐读书吧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 英国童话作家 刘易斯卡罗尔 的一部 中篇童话 故事讲述了 爱丽丝 在梦中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 扑克牌王后、国王 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大梦醒来。
2. 爱丽丝漫游奇境 作品以 梦幻的形式,将读者带入一个离奇的故事中,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