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动物预报地震不可丢弃.doc
6页利用动物预报地震不可丢弃北京时间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全国各界迅速作出反应地震发生后,关于动物反常行为是否为地震前兆,科学家和普通如何从中判定,动物反常行为与地震发生有哪些联系,科学界研究状况如何,围绕这些话题,中国国家地理网独家连线了 1976 年地震与生物研究组的两位专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专家黄祝坚和暨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凌文辁中国国家地理网:黄教授,你是否做过动物反常行为与地震前兆关系的研究?黄祝坚:我在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担任了当时地震生物研究组的组长1966 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就发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相当普遍,当地流传的谚语说:“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不进棚,老鼠先跑掉,地震快来到”到了 1976 年唐山大地震,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表现得非常强烈,但是由于人们当时对这些都没有研究,老百姓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都没有充分起到预报地震的作用在唐山大地震后国家非常重视地震前兆的研究和应用,专门组建人员进行研究在那些年,研究组成员跑了很多地方,那时候条件很差,都是靠双腿跑,采访搜集了很多资料凌文辁:当时,我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
因为唐山大地震后,余震非常厉害,对北京影响也很大,当时国家为了应急研究动物的地震行为反应,把地震学、动物学、心理学、仿生学等各个学科的专家组成一个临时研究小组在北京动物园等几个地方对动物的反应进行监测大约半年后,研究小组就解散了,解散后我被借调到国家地震局,继续做了半年的研究,其他人都回归本位工作中国国家地理网:当时研究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黄祝坚:它是属于地震的外围研究,不可能有什么关于地震预报的突破性的成果主要收集历史资料,并结合新近发现的动物地震前兆反应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不同动物在地震前反常行为的特点,探索动物是怎么知道大震将临的,人类改如何利用动物异常行为进行地震预报等等在这之后,我和凌文辁共同在《科学实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利用动物能预报地震吗?》的科普文章凌文辁:要说成果的话,并没有太多的成果在唐山余震的一个月时间里,观测动物有没有异常习性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些现象的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也进行了一些推测比如,当时观测鱼、蛇、鸽、鼠等等动物,发现每一种动物的特殊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探测仪器,有选择性的感受地震前所产生的某种对其生活有害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从而预感到一种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并引起惊恐和逃避反应。
当时就设想,如果仿生制造一种探测器,就有可能制造出某种仪器来有效的预测地震前的前兆,据此作出准确的临震预报但是动物为什么能预知地震,具体是怎么预知到地震的,这些关键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中国国家地理网:现在回头来看,您觉得这种研究在地震预报上的价值有多大? 黄祝坚:虽然目前的科学研究已经基本弄清楚全球的地震带分布,但是要想精准预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是很难的,地震监测也是中长期的分析预报,对于更具有实际意义的临震预报,动物的异常行为就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凌文辁: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些资料都是从地方上报上来的或者亲自采集的,具有很高真实性所以,至少科学界不能轻易地否定这项研究的价值,对于这种未知现象不能一竿子打死,而应该继续深入探索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像六七十年代那样,继续发动群众,宣传和普及地震前兆方面的信息同时,在监测地震时,要重视发送群众参与,加强在预警机制上的管理作为老百姓,首先要建立地震的危机观念和基本的地震知识,同时要科学地认识问题,谨防把地震前兆迷信化中国国家地理网:据我了解到,现在年轻的科学家,很少有做这方面研究的,您认为在现代科学领域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研究?黄祝坚:现在确实很少有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这项研究需要开放性的合作态度,光靠一个学科是不行的,要积极去做交叉学科的研究我一辈子的研究经历告诉我,在交叉学科研究上大有前途,不是说钻在一个细小的学科里就是前沿领域,反而容易导致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凌文辁:要专业搞动物预报地震的研究确实有难度首先,它是一项时间跨度很大的研究项目几十年也许也等不到一次大地震,作为研究者的学术生命来说是有限的其次,做这方面的研究也很难出成果所以,我的提议更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可以在主专业之外兼着做这项研究总之,利用动物预报地震不可丢弃!(采写整理:雷永青)黄祝坚,著名两栖爬行动物专家 1932 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主要研究爬虫类, 频繁进入无人区和极度危险的田野调查70 年代以来,连任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物种保存委员会名誉顾问、国际鳄鱼专家组成员、国际龟类专家组成员和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常务理事等职黄祝坚特别倡导开展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数十年间,先后同遥感应用所、古脊椎所、地理所、发育生物所、声学所、社科院历史所等单位进行合作,通过不同方法研究鳄鱼的进化、历史变迁、考古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 术问题,并先后出访过 12 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著作 10 余册,于国内外发表论文 70 余篇,科普著作 60 余篇。
凌文辁,男,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留学日本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副所长、学位委 员会主任等职现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行为科学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在工业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现兼任广州大学社会心理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心理学会副会长,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等职附相关文章:【编者按】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国家组建地震与生物研究组,作为组成员的凌文辁和黄祝坚接受本网专访时,提供了 1978 年在《科学实验》第一期共同发表的文章《利用动物能预报地震吗?》以下是全文: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滦南县高各庄公社马方各大队一位饲养员起来喂牲口时,看见两匹马和两头骡子乱踢乱跳,不吃草,接着就把缰绳挣断,冲出畜棚就在这时,白光一闪,地声隆隆,接着地动山摇,一场大地震发生了这就是唐山-丰南 7.8 级大地震惊恐万状的动物异常反应寻找地震前的前兆,一直是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和地下微弱震动、地形变化、地应力、地磁、重力场、地下水位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等变化有一定关系。
利用精密仪器对这些变化进行探测是目前地震预测预报所常用的手段能否利用动物来进行地震预报呢?还是让我们看一看事例再作回答吧看一看《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就记载有地震生物反应共 126 条,涉及动物 24 种,主要有狗、鱼、鸡、马、牛等例如:1917 年 7 月 31 日云南大关地震,“当地震前一月间,大关鱼类均浮水面,近地震前数日,河水大涨,河鱼千万自跃上岸1920 年宁夏海原大地震,据调查,在震前动物异常现象有:“牛惊外逃,不进圈;狗吼叫嚎吠,鸡乱叫,狠成群;鸭雀乱叫乱飞”1966 年 3 月 8 日河北邢台 6.8 级地震,震前动物异常现象相当普遍,当地流传的谚语说:“猪在圈里闹,鸡飞狗也叫,牲口不进棚,老鼠先跑掉,地震快来到”1967 年 8 月 30 日四川炉霍 6.8 级地震29 日晚,狗叫似狼嚎,猪狗不回窝30 日晨,牛突然受惊乱跑,震前猪乱跑,麻雀成群飞1969 年 7 月 18 日渤海 7.4 级地震震前两个多小时,天津市人民公园根据东北虎、大熊猫、牦牛、泥鳅等 11 种动物的异常反应成功地发出了预报在震前几天海鸥及鲨鱼等 6 种海鱼有异常反应1970 年 1 月 5 日云南通海 7.7 级地震。
极震区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动物有蛇、鼠、猪、大牲口、鱼等 30 余种 1973 年 2 月 6 日四川甘孜炉霍 7.9 级地震震前半个月老鼠昼夜大量活动,忙于搬家,到震前就见不到了狗乱咬人,狂吠似悲鸣1975 年 2 月 4 日海城 7.3 级地震明显反应的有 24 种动物尤为突出的是震前一个多月就发现冬眠的蛇从冰天雪地里爬出洞1976 年 5 月 29 日云南龙陵 7.5 级地震震前鼠、鱼、牛等都有明显的异常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丰南 7.8 级地震有前兆异常的动物几十种其中以鸡、大牲口、鼠、猪、狗、猫、羊、鱼、黄鼠狼等九种较为普遍这些动物的表现是:牛马驴骡不进棚,挣脱缰绳惊慌跑;狗咬主人惊挠门,叼走狗崽乱狂吠;鸡不进窝高处栖,深夜惊慌撞出笼;老鼠发呆乱一团,成群搬家惊慌逃;猫抓主人乱窜闹,叼着小猫逃出屋;家养鱼儿跳出缸,池鱼漂浮乱窜跃;羊不进羊圈往外跳,惨叫乱闹不吃草;猪不吃食乱闹腾,怪叫拱圈越墙跑;鸽不进笼栖屋外,突然惊飞倾巢逃尤其突出的是白天成百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叼着小的,成群结对地搬家,见人也不怕1976 年 8 月 16 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前,娃娃鱼(大鲵)爬到地上来,象小孩啼哭一样嚎叫。
从以上历次大地震的实例来看,震前都有普遍的动物前兆反应由此可见,观测动物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有人就利用动物异常成功的预报了地震动物怎么知道大震来临动物为什么能预知地震?这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可以推测是与动物的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有关这些功能是动物长期进化所形成的防御性反应,是与动物生存相关的本能地震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变化,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动物的感觉器官能对这些危害自身生存的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所产生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引起惊恐和逃避行为动物的某些感官能力是特别发达的,它们依靠这些能力来保证生存狗、猫等动物能听到人所听不到的超声并具有灵敏的嗅觉蝙蝠的喉和耳朵能起超声波发生器和接收器的作用,使其在夜间飞行中得以避开直径为 0.5 毫米的铁丝他能在背景噪声强 2000 倍的情况下,捡回由蚊子返回的回声讯号,并且每秒钟捕捉 10 只蚊子有一种飞蛾的听觉系统能从噪声中分辨出蝙蝠的高频声音,在飞行中会来个急转弯降落地面,逃避蝙蝠的伤害鸟类眼球中膜能感觉磁场的变化有人报告,强有力的无线电发射机和雷达波能影响向居巢飞回的鸽群鱼类的耳石和侧线器官是敏感的机械感受器,能感受水流的压力及每秒 6次到数十次的低频震动。
根据报道,有一种鱼能在水中感受到梯度为 0.003 微伏/毫米的电场强度变化、有些鱼能够感觉出每英尺一微伏的电位梯度这种灵敏度可以使鱼在以每秒 0.25 英尺的速度游动时,探测出地磁场的磁力线,有些鱼能发射低压脉冲,频率随品种而定频率范围从 50 到 1600 周这些鱼能测试出周围水中某些物体或其他鱼类所引起的电磁模式的变化鸟类的腿部和翅膀上有大量能感受震动的小体,即震动感受器对几十 HZ 至 1—2 千 HZ 的微弱震动非常敏感根据动物感觉器官的特殊能力人们推测,鱼类在强地震前所出现的跳跃、翻腾或漂浮睡眠等异常现象,可能与地震前释放出来的次生震动和其他震动的刺激或者水氡含量的水质的变化有关有的鱼,如鲶鱼等对水中电场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这些鱼类的震前异常活动就可能与地电流的突变刺激有关一些穴居的动物如蛇,老鼠等震前异常,可能与地温、地下水的变化、地形变化或与震前岩石破裂过程中释放出的某种弹性波振动的刺激有关家畜家禽的震前异常可能与震前的天气、温度急剧变化、地气、地味、地光、地声及某种振动有关蝙蝠的震前异常,可能与震动前的地磁场、气压等变化或次声和超声振动的刺激有关动物具有非常灵敏的特殊感觉功能。
这些功能甚至比目前最灵敏的仪器还好因此,每一种动物的特殊的感觉器官就像一台探测仪器,有选择性的感受地震前所产生的某种对其生活有害的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从而预感到一种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并引起惊恐和逃避反应若能找出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接受何种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并研究这种感觉功能而模仿这种感官,就有可能制造出某种仪器来有效的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