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机械收购潮起:危机中的机会.docx
3页工程机械收购潮起:危机中的机会七年前,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拒绝了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美国卡特彼 勒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曾与后者有过一段失败的合资合作经历的徐工担心,被其收购恐怕导 致自有品牌消亡如今,收购的风向正在反转据财新《新世纪》了解,徐工正在与全球第二大混凝土机械 公司施维英集团(Schwing)洽谈收购事宜,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行业人士均预测,徐工对经营 情况极糟的施维英很可能实施的是全资收购全球经济危机末期的2009年,中联重科以蛇吞象之势拿下全球笫三大混凝土机械公司 CIFA, 一举从偏居湖南一隅的产业链中低端公司,进入国际全产业链市场,勾起了中国工程 机械企业更大的海外收购胃口在新一轮欧债危机的席卷之下,更多的机会来了2012年刚开年,三一重工(600031.SH) 宣布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出资3.6亿欧元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首位的徳国普茨迈斯 特公司100%股权,其中三一重工占股90%有评论者称,这一中资公司海外收购已不再是 蛇 吞象,因为三一重工自身体量已远超被收购的国际行业巨头几乎与此同时,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000528.SZ,下称柳工)也最终敲定了对波兰 HSWI程机械业务单元项目的收购。
一年前,柳工宣布收购HSW公司下属工程机械事业部 及HSW全资子公司Dressta全部资产去年6月底,正准备在华沙召开庆功宴的柳工,却遭 遇中海外波兰高速公路索赔事件(参见本刊2011年笫29期封面报道怎样搞砸海外项目)的 负面冲击,收购被迫搁置经历数月谈判,柳工最终以人民币3.35亿元的代价以及偿还调 减负债等方案,获得了收购案的实质性进展从与外资竟争国内市场,到投资海外建厂,再到走岀去收购跨国知名企业,这是否意味着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真的有能力逆转全球产业格局?这个现象只能说明工程机械企业的国际化才刚刚开始工稈机械行业协会副秘 书长王金星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釆访时指出,在未来十年,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 都不太可能因为中国而改变危机中的机会混凝土机械堪称经济周期的晴雨表2008年前后的国际经济危机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 欧债危机,沉重打击了国际工程机械制造商,欧洲一些企业正面临产品销量下降、经营情况 不佳甚至濒临破产的局面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前二的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英首当其冲新兴经济体发展国家只受到了经济危机的间接影响,混凝土机械需求仍然旺盛但普茨迈 斯特和施维英生产的产品高质高价,这与新兴经济体对物美价廉产品的需求不匹配。
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经济危机中,普茨迈斯特收入急剧下滑,并出现了 50年来第一次亏损,目前业绩回升仍 然缓慢比其历史更为悠久的施维英,经营情况更糟2009年,施维英美国子公司中请破 产,破产申请单显示,截至当年7月31日,施维英美国负债9090万美元一位机械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2008年施维英的销售收入大 概在10亿欧元,2009年降至4亿欧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困境中的施维英一直在寻找 买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则趁势上扬从2010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 三巨头 徐工、中联重科 和三一重工的净利润均有50%以上的高增长收购驱动在发动机、液压件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川国工程机械企业始终缺乏控制力与议价能力,这 是其海外收购的最大推动力我们60%左右的核心零部件,如底盘、泵、电器件等都是国外采购,在总成本中占比超过 70%o徐工经济部一位人士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称而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关键零部件进口成本占制造成本的40%以上,接近70%的行业 利润被进口零部件占据王金星称,长期以来,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是制约中国工程机械 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徐工董事长王民曾多次公开表示,要在智能化、轻量化、节能环保等核心技术及制造技术 实现突破上述徐工人士对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因为难以自主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徐工一方面 通过与外资厂商合作成立零部件制造企业来保证公司原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就是通过收购 获得技术徐工看上了施维英,正因为其拥有多项全球核心技术领域的世界性专利,比如国内普遍 使用的S阀,就是施维英上世纪80年代就已放弃的专利三一重工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获得了其全部技术普茨迈斯特仍保持着两项世界纪录: 1994年垂直泵送高度532米,以及1997年2015米水平泵送距离成立于1937年的波兰HSW公司是东欧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在重型工程设备方面 拥有先进技术收购HSW后,柳工将直接获得其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柳工国际营销事 业部总经理罗国兵称,HSW在推土机领域的技术和研发力量弥补了柳工的不足此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还面临着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得不走出海外拓展市场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协会数据,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业1月至10月的海外出口额增长 51%,而同期国内市场销售增长仅有30%左右从三一重工来看,国内机械市场的剩余发 展空间已难以支撐它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向国际市场扩张中,混凝土行业第一品牌普茨迈斯 特无疑是最好的踏板。
中投顾问机械行业研究员段嘉宣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收购国外企业,不仅可以获得技术,还有其销售网络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称,通过收购, 三一重工可获得普茨迈斯特52年來建立的销售网络三一重工出口占销售不到5%,通过 收购,我们己经拥有了海外市场收购HSW后,我们可以快速地把东欧市场建设成柳工第二木土市场,柳工将以此为基 地,向欧洲、北美及独联体市场销售工程机械产品罗国兵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而施维英也在徳国、美国、印度、巴西、奥地利、俄国、法国、中国设有八个生产基地和 十个服务公司,在100多个国家设有销售代理国际化刚起步尽管企业即将把全球混凝土三大巨头收入囊中,但仍难改变全球工程机械的格局目 前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利勃海尔、沃尔沃、约翰•迪尔、日立建机、凯斯•纽荷兰、 英格索兰等大型跨国制造商仍控制着全球工程机械市场70%-80%的份额未来十年,中国都很难改变这个格局王金星表示,卡特彼勒公司一年的收入是工 程机械行业收入的一大半2011年,卡特彼勒营业收入达到470亿美元(合2958亿元人民 币),而中国工程机械业的营业收入则在794.5亿美元(合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苏子孟和王金星看來,此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并购潮仅仅是金业国际化道路的第一 步。
此前中国工程企业的国际化多是在海外投资建厂像三一重工曾在印度、美国和德国都投 资建厂,但在国外制造,并不意味着中国品牌就能立刻被国际市场接受三一重工德国总经理贺东东对财新《新世纪》记者坦承,三一德国公司初期面临的最大挑 战,就是市场对中国制造存在着深刻的歧视与偏见成本低、质量差上述徐工人士则对财新《新世纪》记者称,目前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为15%,未来三年这 一比重将提高一倍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徐工除了未来五年投资10亿美元在海外建厂外, 也想通过全球并购夺取国际市场份额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近口也公开表示,2012年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将力争突破1000亿 元,要全面拓展海外市场,不排除继续进行海外并购而根据柳工2010至2015年发展战略,柳工销售收入目标在2012年是260亿元,2015年 将达到500亿元,其川国际市场销售占比达20%o收购兼并仍将是柳工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包括国际收购罗国兵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