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一讲城市化.ppt

46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90352647
  • 上传时间:2024-09-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4.03K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讲第一讲 城市化城市化n n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化的含义、类型以及城市化的特点、动力和城市化的进程类型以及城市化的特点、动力和城市化的进程 n n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1 1)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2 2)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特点;(3 3)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4)(4)中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化概述第一节城市化概述一、城市化的含义一、城市化的含义n n1 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n n学术界对城市化的定义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解释大体上,城市化可学术界对城市化的定义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解释大体上,城市化可以从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四个方面去理解以从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四个方面去理解n n((1 1)人口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即人口由)人口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n n((2 2)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地理学意义上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变化,即地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域中城市性因素逐渐扩大的过程;n n((3 3)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化的过程和结果;结果;n n((4 4)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不仅仅从人口角度、经济角度和地域)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不仅仅从人口角度、经济角度和地域角度,而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的角度,而是从城市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探讨人口集中、地域转化的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深层次社会原因 城市化过程的内涵城市化过程的内涵n n城市化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城市化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方面n n((1 1)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人口城市化)人口集中城市化首先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按照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人口集中场所的扩大,一是每个场所人口集中过程的强按照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人口集中场所的扩大,一是每个场所人口集中过程的强化城市化作为人口集中的空间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化城市化作为人口集中的空间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一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市集中,一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n n((2 2)地域转化城市化使地域景观发生了大的变化,使地域性质发生了变化地域转化城市化使地域景观发生了大的变化,使地域性质发生了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转化的过程作为城市化过程的结果,地域转化的速度和规模城市化是一个地域转化的过程作为城市化过程的结果,地域转化的速度和规模从形态、景观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从形态、景观上表达了城市化的水平;n n((3 3)产业转型;)产业转型;n n((4 4)生活方式变革。

      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聚集、)生活方式变革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聚集、扩散的过程城市是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源地受城市内在拉力和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是先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源地受城市内在拉力和农村外在推力的双重影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外在推力的双重影响,人口不断地向城市集中,由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形成了与农村对应的城市社会;关系,产生了新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形成了与农村对应的城市社会;n n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关系、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向城市型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n n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其次,我们认为城市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过程;其次,我们认为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n n2 2、城市化的起点、城市化的起点 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它必然有一个起点有两城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它必然有一个起点。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种观点:一种认为自从产生了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化;一种认为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一种认为城市化是近、现代城市的成长过程,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化始于工业革命 我们认为,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城市我们认为,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与城市的历史过程不是同一个概念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的历史过程不是同一个概念城市化是指城市从数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量、规模、形态、内容和性质等方面发生急剧变化’ ’导致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导致人口集中、地域转化、产业转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过程这种变化是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开始的直到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开始的直到18001800年,全世界城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3%3%左右 n n3 3、城市化的前提、城市化的前提n n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地域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前提不在城市内部,而是在扩大的过程城市化的前提不在城市内部,而是在城市的外部城市化取决于城市所在地区农业发展的城市的外部城市化取决于城市所在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

      水平n n((1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城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第一前提城市化不仅依赖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而且受制于所化不仅依赖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而且受制于所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取决于其所在地提供的商品粮与副食品的多少模,取决于其所在地提供的商品粮与副食品的多少科学家芒罗、沃伊廷斯基等都如此认为经济学家科学家芒罗、沃伊廷斯基等都如此认为经济学家库滋涅茨将农业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库滋涅茨将农业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是产品的贡献;第二是市场的贡献;第三面:第一是产品的贡献;第二是市场的贡献;第三是要素的贡献;第四是外汇的贡献是要素的贡献;第四是外汇的贡献n n((2 2)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市化的第二个前提 n n二、城市化类型二、城市化类型n n1 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化的方向、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化的方向进行的划分集中型城市化也称向心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进行的划分集中型城市化也称向心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也称离心型城市化。

      化也称离心型城市化n n2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化的空间、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化的空间结构进行的划分结构进行的划分n n3 3、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的动力进、自力型城市化与它力型城市化这是根据城市的动力进行的划分行的划分n n4 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而也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它直接创造市区,因而也称之为直接型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称之为直接型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域系列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又称间接型城市化n n5 5、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的城市化为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化为消极型城市化 n n1 1、主要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主要指标法。

      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的水平这种指标有两个,一是人口比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的水平这种指标有两个,一是人口比例指标;二是土地使用状况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例指标;二是土地使用状况指标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这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测度方法一般认为,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这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测度方法一般认为,城市人口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达到城市人口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0%70%以上为城市化高度发达以上为城市化高度发达状态;达到状态;达到40%40%以上为城市化中等发展状态;以上为城市化中等发展状态;20%20%以下则为城市化低以下则为城市化低水平状态水平状态n n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测度方法主要是统计一定时间内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城市化水平与这一比率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与这一比率成正比n n运用主要指标法测度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简单明晰,通用性强,而运用主要指标法测度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简单明晰,通用性强,而且可以进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因而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化测度方且可以进行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因而成为最主要的城市化测度方法。

      法三、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三、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 n n 2 2、复合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复合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的方法一般包括人口比例、城市面分析,以考察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的方法一般包括人口比例、城市面积、工业产品率、年度财政收入比例、商业销售额、各类产业的人口结积、工业产品率、年度财政收入比例、商业销售额、各类产业的人口结构、管理人口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度构、管理人口率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度城市化的速度与水平复合指标法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城市化的速度与水平复合指标法是测度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演变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选取的指标多,因此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发展要方法这种方法选取的指标多,因此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针对性强,与具体城市结合紧密,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的各个方面,而且针对性强,与具体城市结合紧密,有利于进行深入研究但它主要针对具体的城市地域,通用性差,无法进行比较分析但它主要针对具体的城市地域,通用性差,无法进行比较分析。

      应用这一方法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城市生长力系数法、查用这一方法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城市生长力系数法、查英测量法、城市度法、城市魅力度法、城市民力度法等英测量法、城市度法、城市魅力度法、城市民力度法等n n((1 1)城市成长力系数法是日本采用的一种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城市成长力系数法是日本采用的一种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由要由1010个分指标复合而成:个分指标复合而成:n n((2 2)查英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法印度学者查英认为,确定区域的城市化)查英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法印度学者查英认为,确定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人口比例;二是人口密度;三水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人口比例;二是人口密度;三是人口规模;四是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城市化水平与前三项成正比,是人口规模;四是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城市化水平与前三项成正比,与第四项成反比,四个指标的总和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与第四项成反比,四个指标的总和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城市化的特点第二节城市化的特点n n 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一、城市化的世界性n n20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化的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由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由19501950年的年的n n28.4%28.4%上升到上升到19801980年的年的39.7%39.7%,到今天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今天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达n n到到50%50%以上,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以上,世界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n n城市化的世界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上美国城市化的世界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地区城市的发展上美国17901790年城市数年城市数量为量为2424个,城市人口比例为个,城市人口比例为5.1%5.1%,而到,而到19981998年,城市人口比例增至年,城市人口比例增至74%74%英国英国18511851年城市人口比例为年城市人口比例为45%45%,到,到19981998年增加年增加89.4%89.4%发达国家的城市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有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人口都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有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80%80%以上n 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从1951——19801951——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3.09%3.09%,其中发达国家为,其中发达国家为1.99%1.99%而发展中国家为展中国家为4.3%4.3%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在上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在上世纪7070年代开始超过发达国年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1980198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为年,全世界城市人口为18.1518.15亿,其中发达国家为亿,其中发达国家为8.028.02亿,占亿,占44.19%44.19%,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10.1310.13亿,占亿,占55.81%55.81% n n 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n n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n n1 1、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所谓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现状与特点所谓发达国家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93619361美元以上的国家主要美元以上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是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包括20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批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批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平均在在80%80%以上截止以上截止19981998年,美国城市化水平为年,美国城市化水平为76.8%76.8%,德国为,德国为87.4%87.4%,澳大利亚为,澳大利亚为84.7%84.7%,荷兰为,荷兰为89.2%89.2%,英国为,英国为89.4%89.4%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城市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城市化的总体发展趋势n n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具有如下特点: n n ((1 1)其城市化的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城市化的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n n((2 2)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其城市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n n((3 3)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系如日本,)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系如日本,1955195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94194美元,到美元,到19981998年为年为3235032350美元,与之相应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由美元,与之相应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由56.1%56.1%上升到上升到78.5%78.5%。

      n n((4 4)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其城市化都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绝对集中的城市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绝对集中的城市化时期;第二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时期;第三,相对化时期;第二相对集中的城市化时期;第三,相对分散的郊区化时期;第四,绝对分散的郊区化时期;分散的郊区化时期;第四,绝对分散的郊区化时期;第五,绝对分散的逆城市化时期;第六,相对分散第五,绝对分散的逆城市化时期;第六,相对分散的逆城市化时期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进入了逆城的逆城市化时期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都进入了逆城市化时期市化时期 n n 2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n n发展中国家主要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主要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构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第三世界国家构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水平低、潜力大的特点早在起步晚、水平低、潜力大的特点早在18001800年时,年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的总水平差距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城市化的总水平差距并不大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并不大。

      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1%5.1%,发展中国家为,发展中国家为4.3%4.3%以后便越拉越大以后便越拉越大n n((1 1)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其城市化受殖民主义影响大,形成明显的二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化社会经济结构n n((2 2)其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因此,经)其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因此,经济动力不足济动力不足n n((3 3)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人口众多,城市化压力大( (人口人口4040亿占世界人亿占世界人口口80%)80%) n n 三、城市化的阶段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n n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城市化过程大致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变化规律是: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变化规律是:发生阶段城市化的速度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全过程呈成熟阶段城市化速度又逐渐减慢,全过程呈“ “S”S”型曲线运动如英国,型曲线运动如英国,在产业革命前的在产业革命前的17001700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为年时,城市人口比重为2%2%,到,到18001800年达到年达到20%20%,历,历时时100100年。

      而到年而到18501850年则上升到年则上升到50%50%,到,到18901890年达到年达到72%72%,到,到19391939年达到年达到80.4%80.4%,自,自19511951到到19591959一直稳定在一直稳定在80%80%以下,以下,19591959年至今,英国城市人口年至今,英国城市人口一直保持在一直保持在89%89%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在20%20%以下时,城市以下时,城市发展十分缓慢;而一旦达到发展十分缓慢;而一旦达到20%20%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出现持续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出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增长的势头;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城市人口比重超过70%70%时才逐渐缓慢;时才逐渐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当城市人口超过80%8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出现停滞或略有下降的趋势以后,城市化进程将出现停滞或略有下降的趋势n n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表明,英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各国城市化的发展表明,英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在平在80%80%以上,已经进入城市化成熟时期;俄罗斯、日本等国工业化起以上,已经进入城市化成熟时期;俄罗斯、日本等国工业化起步稍晚,但城市化速度较快,已经进入城市化中级阶段;印度、中国等步稍晚,但城市化速度较快,已经进入城市化中级阶段;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处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处在城市化的起步阶段n n城市的阶段性,是由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决定的城市文明的普及率,是城市的阶段性,是由城市文明的普及率决定的城市文明的普及率,是指城市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数量及程度城市文明普及率由城市化水平指城市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数量及程度城市文明普及率由城市化水平决定,但它并不与城市化水平同步,而是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即城市决定,但它并不与城市化水平同步,而是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即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数多于城市人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口数多于城市人口数 n n 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动力n n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与城市化n n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在下面几个方面:n n((1 1)工业化过程必然是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工业化过程必然是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n n((2 2)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工业化提高了城市的地位,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基地到了工业化时期,城市变成了主宰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地到了工业化时期,城市变成了主宰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它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又是商品流通中心;既是文化教育中它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又是商品流通中心;既是文化教育中心,又是政治中心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的中心作用越突心,又是政治中心工业化水平越高,城市的中心作用越突出n n((3 3)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工业化使城市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机器大工村,冲击和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机器大工业必然使业必然使“ “农业本身变成工业,即变成生产商品的部门农业本身变成工业,即变成生产商品的部门” ”大工业破坏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大工业破坏了农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农村居民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 n n 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n n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大力发展第三年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大力发展第三年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

      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需要金融、通讯、运输、科研机构的协助,商业批发出了新的要求,如需要金融、通讯、运输、科研机构的协助,商业批发零售、广告灯行业的配合,法律的保护以及各种经济事务和管理机构的零售、广告灯行业的配合,法律的保护以及各种经济事务和管理机构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及环境的要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这促进了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及环境的要求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这促进了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如社会保险、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保健、文化教育、生和发展,如社会保险、文化娱乐、医疗卫生、体育保健、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这些生产性的服务行业和生活性的服务行业构成城市的第三活服务等这些生产性的服务行业和生活性的服务行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工业发达的产物,工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越产业第三产业是工业发达的产物,工业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越活跃n n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美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美国1820182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仅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仅占经济活动总人口的占经济活动总人口的15.3%15.3%,,19771977年上升到年上升到62.9%62.9%,现在达到,现在达到87%87%日本19971997年为年为61.1%61.1%,新加坡为,新加坡为64.6%64.6%,香港为,香港为85.2%85.2%n n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50% 50% 时,第三产业成为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成为城时,第三产业成为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成为城市化向纵深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市化向纵深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拉丁美洲的城市化就是建立在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n n 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n n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占有量呈正相关系,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人均GNP较高n n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一般在50%左右。

      n n 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n n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的自然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动力人口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增长的两种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增长;一是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增长的两种形式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主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的而发展中国主要依要是通过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的而发展中国主要依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从总体上看,随着城乡出生率的拉大,特别是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从总体上看,随着城乡出生率的拉大,特别是城市出生率的迅猛下降,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城市出生率的迅猛下降,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n n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但其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但其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低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很高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很高。

      城市人口比例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城市化城市人口比例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向关系:城市化水平高与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相联系;城市化水平低与城市人口自水平高与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相联系;城市化水平低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相联系然增长率高相联系 n n 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n n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以铁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交通革命交通工具的发达及高速公路网的畅通,使居民住宅向郊区发展成为可能 n n 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n n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城市化初期、中期阶段,城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城市化初期、中期阶段,城市化以集中为主要特征;当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市化以集中为主要特征;当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比重达到70%70%,即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化表,即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化表现出分散的特点现出分散的特点n n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一、集中型城市化阶段n n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趋势。

      集中集中是城市化初期阶段最为强烈的一种趋势集中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它把农村变为城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它把农村变为城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市,把小城市变为大城市集中使城市成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集中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集中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型城市化包括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化: n n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n n这里所说的内部市区与规划学上的建成区基本同义,包括城这里所说的内部市区与规划学上的建成区基本同义,包括城心地区(心地区( CBDCBD)和中间市区和中间市区n n城心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城心地区进行的城市化主要是向心型城市化n n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中间市区指的是夹在城心与外围市区之间的环状区域n n(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n n外围市区主要指靠近市区外围的环状区域在这里,市区与外围市区主要指靠近市区外围的环状区域在这里,市区与郊区接壤,街区与田园交错,是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区域。

      郊区接壤,街区与田园交错,是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区域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如果说内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在前进,农村在后退如果说内部市区在向心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产生了立体质的充实;部市区在向心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产生了立体质的充实;那么,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那么,外围市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平面的、量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地域发生质变的起点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地域发生质变的起点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通过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首先,对外交通设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首先,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促进了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的对外交施的伸展促进了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的命脉,城市对外交通决定着城市的发展通是城市的命脉,城市对外交通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就像动物的触角一样,触角伸城市的对外交通干线就像动物的触角一样,触角伸展的方向就是城市化的最优方向。

      在城市整体推进展的方向就是城市化的最优方向在城市整体推进的过程中,重要交通线路沿线将优先变成市区的过程中,重要交通线路沿线将优先变成市区工业的扩展带动外围市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方式工业的扩展带动外围市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传统方式大量工厂定位于外围市区,带来了人口、资本的集大量工厂定位于外围市区,带来了人口、资本的集中,促进了外围市区的繁荣中,促进了外围市区的繁荣外围市区的住宅建设是城市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外围市区的住宅建设是城市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文教、科研单位的外移也促进了外围市区的扩展文教、科研单位的外移也促进了外围市区的扩展 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二、分散型城市化阶段 n n 城市本身就是集中的产物,这是城市和农村的最显著的区城市本身就是集中的产物,这是城市和农村的最显著的区别但是,城市高度集中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高别但是,城市高度集中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高度集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本质上又要求进一步扩度集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本质上又要求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和经济影响,将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辐射力扩大其社会和经济影响,将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辐射力扩展到更广阔的的地域环境中去。

      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展到更广阔的的地域环境中去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分散化,引起城市结构的重必然促进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分散化,引起城市结构的重大改变n n同时,高度的集中也给城市带来了同时,高度的集中也给城市带来了“ “城市病城市病” ”为了克服为了克服城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整城市化策略,这些策略客观城市问题,不少国家纷纷调整城市化策略,这些策略客观上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到以分散上促使城市由集中走向分散城市化的发展进入到以分散为特征的阶段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为特征的阶段分散型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星城运动和逆城市化 n n (一)郊区化(一)郊区化 n n所谓郊区化(所谓郊区化(suburbanizationsuburbanization)是指特大城市郊区出)是指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郊区化的本质就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郊区化的本质就是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展和郊区城是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在地域上的扩展和郊区城市化程度的加强市化程度的加强n n((1 1)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

      西欧、北美、)中心市区衰落,郊区发展迅速西欧、北美、北欧等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伦敦;北欧等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的纽约和英国的伦敦;n n((2 2)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德国和日本,)中心市区停滞,郊区迅速发展德国和日本,其大城市在二战中破坏严重,市中心发展比较缓慢,其大城市在二战中破坏严重,市中心发展比较缓慢,郊区发展迅速;郊区发展迅速;n n((3 3)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俄罗斯、东欧,以)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俄罗斯、东欧,以莫斯科、华沙为代表,郊区和市区平行发展莫斯科、华沙为代表,郊区和市区平行发展 n n 据据19801980年人口调查表明,全美国人口中有年人口调查表明,全美国人口中有40%40%住在住在郊区,而全部城市人口中有郊区,而全部城市人口中有60%60%居住在郊区美国居住在郊区美国的的1212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市区人口在个最大的城市除洛杉矶外,市区人口在1950-1950-19751975年间平均减少了年间平均减少了9.6%9.6%,郊区人口平均增长了,郊区人口平均增长了207%207%,市区人口的比重由,市区人口的比重由61.3%61.3%下降为下降为31.8%31.8%,而郊,而郊区人口则从区人口则从38.7%38.7%上升为上升为68.2%68.2%。

      n n引发郊区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引发郊区化的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的爆炸性增长20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的人口出现了高速增长的趋势,如美国高速增长的趋势,如美国1900-19901900-1990年的年的 9090年内,年内,纽约人口由纽约人口由344344万增加到万增加到21802180万,芝加哥由万,芝加哥由170170万增万增加到加到890890万,洛杉矶由万,洛杉矶由1010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到13701370万西欧、万西欧、北美的其他工业国家特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北美的其他工业国家特大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n n 特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超出了城市负荷,出现了一系列特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超出了城市负荷,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问题n n总之,特大城市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总之,特大城市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使特大城市的经济状态、人口分布、产业部门纷纷郊区化,使特大城市的经济状态、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特大城市的卫星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特大城市的卫星城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生的n n(二)卫星城(二)卫星城n n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的卫星城是分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城市分散主义理论的产物这一思想最早见于美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这一思想最早见于美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提出要在大城市郊区建立小城镇,用以抑制中心城市的发他提出要在大城市郊区建立小城镇,用以抑制中心城市的发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美国的泰勒于展,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美国的泰勒于19151915年正式提出卫年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星城的概念19241924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提出,把建设卫星城作为防止大城市过大的方法,并把会议提出,把建设卫星城作为防止大城市过大的方法,并把卫星城定义为卫星城定义为“ “既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既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物” ” n n 严格地说,卫星城只能分布在特大城市的周围,其他城市不具备派生卫星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物质能量卫星城市既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规划的。

      自然的卫星城由于特大城市的作用,使原来处于影响范围之内的村镇演变为城市人为规划的卫星城,是按事先确定的规划,在郊区主动建造卫星城从发生根源来看,两种卫星城都要依靠特大城市的力量来发展,都与特大城市在职能上密切联系,都属于飞地型城市化和它力型城市化因此卫星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由特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的 n n 一般说来 ,卫星城主要承担工业、居住、文教三种职能踞特大城市近的,一般以居住、文教职能为主,依附性强;与特大城市较远的,工业职能强,独立性也相应强些n n卫星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附属型阶段即在特大城市周围建立附属的较为独立的居住区,这些卫星城主要满足大城市的居住职能故又叫卧城(Bedroom City)这种卫星城虽然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但拉大了人们上下班的距离,增加了时间消耗,也给城市交通运输增加了压力卫星城建设的第二阶段是半独立型阶段它是在附属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卫星城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 n n设施,使部分居民就地就业,以减轻城郊间的交通设施,使部分居民就地就业,以减轻城郊间的交通运输压力,运输压力, 这样就把卧城的简单疏散人口变成复合这样就把卧城的简单疏散人口变成复合疏散;卫星城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独立型卫星城,在疏散;卫星城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独立型卫星城,在此,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齐备,居住与工业比例协此,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齐备,居住与工业比例协调,能够满足城内居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要求。

      在调,能够满足城内居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卫星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职能完善的这种情况下,卫星城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职能完善的独立城市独立城市n n(三)逆城市化(三)逆城市化n n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口反向流动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市中心的人口不仅向近郊流动,而且向远郊甚至乡市中心的人口不仅向近郊流动,而且向远郊甚至乡村迁移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n n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它是郊区化的发展如果说集中型城市化是人口向心化运动,那么郊区化则是人口离心化(decentralisation) ,是城市郊区人口的增长,但仍处于城市吸引力范围内逆城市化则是人口反向心化(deconcentration),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即人口脱离城市吸引力的影响n n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受反向心化进程的影响最大,因而逆城市化表现得最强烈如英国和美国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n n 导致逆城市化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拉力。

      n n从城市的推力来看,主要是世界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等“夕阳工业”衰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通讯的发达,使得物质、能量、信息、人员流动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人们有可能在比较分散的空间条件下,实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生产和劳动 n n 城市的推力还表现在环境恶化、就业困难、生活费用上升等方面n n农村的拉力也是促进逆城市化产生的重要原因首先表现在农村环境的天然优势,能够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要求;其次,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吸引人口的一个重要条件这里的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在保留农村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均为城市文明所同化 n n 不论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还是逆城市化,都是城不论是郊区化、卫星城运动还是逆城市化,都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并不是城市化的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并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扩大外延的表现,是城市运动反向运动,而是城市扩大外延的表现,是城市运动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有人把的一种新形式,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有人把郊区化、卫星城运动称为郊区化、卫星城运动称为“ “第二次城市转变第二次城市转变” ”,把,把逆城市化称为逆城市化称为“ “第三次城市转变第三次城市转变” ”n n分散型城市化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中心市区密集的人分散型城市化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中心市区密集的人流和能量开始向外围疏散,城市区域内部的人口和流和能量开始向外围疏散,城市区域内部的人口和生产布局趋于均衡,这对解决城市日趋严重的城市生产布局趋于均衡,这对解决城市日趋严重的城市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散型城市化并不是城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分散型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过程的中断,也没有减缓城市化的速度,反而市化过程的中断,也没有减缓城市化的速度,反而使城市的平面范围更加扩大,人口和资本更加集中使城市的平面范围更加扩大,人口和资本更加集中 n n 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就会发现,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化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人口点状积聚形态正在逐步转变成以城市群和城市带为代表的面式积聚形态郊区化使城市范围扩大,卫星城填补了城市之间的空隙,逆城市化促使乡村城市化,城市和农村的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接成片当城镇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彼此衔接时,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

      n n由此可知,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分散与集中相统一的过程 n n 三、特殊的城市化过程n n(一)反城市化是国外学者根据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执行的城市政策提出的专有名词从世界范围看,全世界都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69%,发展中国家为34%在中国,城市人口比重1958年为15.4%,此后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到1980年仅为13.6%,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反城市化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不应走西方式的城市化道路,而且只能发展“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新型城市,走城市农村一体化发展的道路 n n (二)过度城市化过度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发展中(二)过度城市化过度化城市化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如巴西,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了工业化的速度如巴西,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中期,其制造业的就业者只占总就业年代中期,其制造业的就业者只占总就业人数的人数的20%20%,而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而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60%;到;到19981998年,巴西工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年,巴西工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只占到只占到28.8%28.8%,而城市人口却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而城市人口却已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1%80.1%。

      就业人口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上升就业人口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上升较慢,而城市人口却高速增长,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较慢,而城市人口却高速增长,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虚假城市化现象墨西哥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虚假城市化现象墨西哥也出现过类似情况,19501950年墨西哥城只有年墨西哥城只有200200万人,现在超过万人,现在超过13001300万人,比许万人,比许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市区面积大大超过目前的首多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市区面积大大超过目前的首都行政区范围,城市问题非常严重都行政区范围,城市问题非常严重 n n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n n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n n(一)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0.6%,到1957年城市化率为15.4%,平均年增长7%这一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机械增长约占56%,自然增长为44%n n(二)1958——1960爆发性的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三年内,中国新设城市33座,城市人口以每年9.35%的增长率增长,由1958年的15.4%猛升到19.7% n n(三)工业调整时期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1961-1965)为扭转大跃进的影响,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动员2000万城市人口返回农村。

      同时提高建镇标准,把城市数量由1961年的208座压缩到1965年的171座,城市化率由19.7%降到16.8%n n(四)工业化停滞时期的第二次逆城市化阶段(1966-1976)大约有3000万人迁出城市n n(五) 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 n n (1)降低了城镇建制标准,使城镇数量迅猛上升截止2000年,中国城市数已达到663座n n(2)随着各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n n(3)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发展,工业的发展使城市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加强,农业的发展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并,成为城市化的动力 n n 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二、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n n(一)动力特点(一)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政府发动型n n中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及其基础中国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这使得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府发动的这使得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是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而非经济性而非经济性1 1)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城镇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2 2)由于政府)由于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是城市化的主体,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流往城市政府通过户口、就业、商品粮、住房等管制人口流往城市政府通过户口、就业、商品粮、住房等管制措施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结果造成了措施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结果造成了“ “城乡壁垒城乡壁垒” ”,造成了城镇居民的世袭制,整个社会形成城乡二元社会体,造成了城镇居民的世袭制,整个社会形成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制;(3 3)这种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这种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村积累城市化、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中国通的方式从农村积累城市化、工业化所需的建设资金中国通过过“ “剪刀差剪刀差” ”进行隐性积累进行隐性积累 n n(二)体制特点(二)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城乡双重性n n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双重体制,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实行的是城乡有别的双重体制,这种体制造成了这种体制造成了“ “城市城市- -农村农村” ”二元社会体制,形二元社会体制,形成了严重的城乡壁垒,实质上使城乡居民身份的不成了严重的城乡壁垒,实质上使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固化,使城乡经济的分割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

      平等固化,使城乡经济的分割获得了制度上的保障n n首先表现为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首先表现为城乡双重居民身份体制n n其次表现为城乡双重交换体制其次表现为城乡双重交换体制n n(三)结构特点(三)结构特点————不协调性不协调性n n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全国城市数量与全国人口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全国城市数量与全国人口之间的比例结构、城市系统中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之间的比例结构、城市系统中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结构、城市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功能结构结构、城市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功能结构 n n 首先,城市数量太少至首先,城市数量太少至20002000年,中国城市只有年,中国城市只有663663个,平均每个,平均每191191万人才有一座城市日本在万人才有一座城市日本在19801980年,年,每每3838万人就拥有一座城市,印度在万人就拥有一座城市,印度在19821982年每年每8282万人万人就拥有一座城市就拥有一座城市n n其次,城市规模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其次,城市规模头重脚轻,大城市比重过高19491949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5 5个,到个,到20002000年特年特大城市有大城市有4040个。

      另一方面,中国小城市发展不足另一方面,中国小城市发展不足19881988年,中国小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年,中国小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为27%27%,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62%62%,法国为,法国为60%60%,日本为,日本为36%36%n n再次,中国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再次,中国城市地域分布不平衡,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与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呈正相关系从黑龙特点,与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呈正相关系从黑龙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一条直线,直线以东的土地江的漠河到云南的腾冲一条直线,直线以东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8%48%,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5%95%左右此线以东每平方公里约有城市人口左右此线以东每平方公里约有城市人口2525人,人,此线以西每平方公里约有城市人口此线以西每平方公里约有城市人口3 3人,东部是西部人,东部是西部的的8 8倍多 n n最后,从城市的功能结构看,中国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重于工业,城市多为工矿城市,商业城市、金融、旅游、科技、教育发展严重不足n n(四)进程特点——波浪型n n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

      中国城市从1949年算起,比美国晚160年,比俄罗斯晚32年中国城市化起点低,1949年城市化水平仅为10.6%,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波动性大,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型特征 n n 三、中国城市化原则三、中国城市化原则n n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目前学术界有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目前学术界有5 5种种代表性观点代表性观点((1 1)大城市论;()大城市论;(2 2)小城市论;()小城市论;(3 3))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论;(4 4)走)走“ “双轨制双轨制” ”的城市化道路;的城市化道路;((5 5)乡村城市化乡村城市化n n(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则n n(二)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二)政府发动型机制和民间发动型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原则n n(三)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三)内涵城市化与外延城市化相结合的原则 n n(四)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四)人口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相统一的原则城市化相统一的原则n n(五)(五)“ “据点据点” ”式发展和式发展和“ “网络网络” ”式发展相结合式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的原则n n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n n目前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发展战略主要由三种目前学术界比较有影响的发展战略主要由三种((1 1)梯度理论;()梯度理论;(2 2)效益理论;()效益理论;(3 3)规模理论)规模理论n n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应具有多元化、逐级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化战略应具有多元化、逐级推进、综合发展的特点。

      多元化是指战略目标和推进、综合发展的特点多元化是指战略目标和模式的多元化;逐级推进是指要分阶段、有步骤模式的多元化;逐级推进是指要分阶段、有步骤进行;综合发展是就效益而言进行;综合发展是就效益而言 n n根据中国国情,中国城市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改革传统的城乡关系体制,理顺城乡关系,打破城乡壁垒,建立人口自由流动的机制,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使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实现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n n(一)城市化战略的阶段性n n第一阶段是在21是基础至本世纪中叶,使国家城市化水平达到50%; n n第二阶段进入城市化的成熟时期,使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n n第三阶段是进入城市化的自我完善时期,使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n n(二)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n n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城市基础,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n n城市化战略的差异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规模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n n其次,还表现在对不同区域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战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