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鉴赏说课.doc
21页美术鉴赏说课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五、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
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
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 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教师活动:(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臵: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意义。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美伴随终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八、课后思考练习: 选一件自己喜欢的名作,搜集资料并作出总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二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臵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臵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 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