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08843757
  • 上传时间:2023-0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6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 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 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 我,显示自己的个性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 品抒情性的加强上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 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 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 种细微差别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 了种种“别”情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 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 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以建安而论, 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 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 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 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 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而在此前,文学 是难人人生行为的“正道”的在孔子看来,“行有余为,而后学文”,不把文学作为刻意追求的东西; 先秦儒家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中的“立言”,主要指的还是“成一家之言”的“言”, 还不是文学这一语言的艺术身为帝王之尊的曹丕如此看待文学,这对文学的发展无疑给予了巨大的推动 作用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形式特征、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晋人陆机在 《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这一对后世形成了巨大影响的文学观,点明了诗的情感表现性质和特 殊的形式特征。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则主编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在《文选序》中,他 表述选文标准:“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所以不在人选之列,而“若 其赞论之综缉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从他所谓“能 文”的标准中可看出,他在选文时是注重“文”的情感表现性和华美的特殊形式这是魏晋文化的一大进 步,是文学走向自觉和独立的倾向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文学样式也逐渐趋于精致化,从而使文学的独特形式更加自觉地凸现出来 南朝时期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说,就是利用汉语音韵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诗歌的独特形式所谓“四 声八病”,包含分四声,免八病两个方面的的内容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从而使诗歌在语音 的交错变化中显出和谐悦耳的音乐美八病”说的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韵、 正纽”对这八病的具体内涵,文学史上有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怎样,其创立的“永明体”为唐朝近体诗 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由此可见,其指向是使诗歌形式更加精致,更富于文学的审美特征由于对文学内在性质及形式特征的进一步自觉,人们对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因此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兴盛起来。

      建安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此后相继出现了陆机 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神韵、 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 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玄学和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东汉末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专横,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而儒学处于极度衰颓无力的状 态,无法再维持人们的信仰儒学的失落,使文学艺术也从儒学伦常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摆脱了儒家强调 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崇尚起老、庄的自然而放达的哲学,进而演化为以清淡为特征的玄学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挥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地万物而生的 “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个“道”也不存在,之所以有万物,万物之所以如此,并不是由“道”产生 的,而是它们自然地如此而“我”也是自然而然的,不取决于任何什么,也不依赖于任何什么,因而完 全独立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自然而然,就可以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

      玄学中 崇尚自燃的思想,确立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陶渊明的作品是魏 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玄学 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新的社会思潮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儒家的道德教条和仪礼规范已失去了 原有的约束力,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业荣名既然受到怀 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身后的一切既然那么渺茫,便抓紧即时的人生满足这一代新人所追求的那 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度,这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现,也是乱世之下痛苦内心的 折射魏晋风度表—现在外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阮籍、嵇康 王羲之、陶渊明等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魏晋风度 的特点从深层看,魏晋风度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要 求,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度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 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所以严格地说玄言诗不算诗,那只是 在诗的躯壳中放人玄理而已。

      可是,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 止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有借着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 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中,他将玄理带入日常生活,或者说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玄理,这已成为他的艺术特色 到了谢灵运手中,玄言成分缩小为诗的尾巴,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亲的生 命魏晋南北朝文学还深受佛教的影响史籍记载,佛教在汉明帝永平七年(64),即传人中国,到了南北 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更为盛行今存的古寺名刹中有许多是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为,梁朝有寺 2841 座,僧尼82700 余人北魏末,寺院约三万余座,僧尼约200 万余人而且南朝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 教,扶植佛教佛教的盛行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已经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关于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传人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 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大 宗师》 )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些观 念虽然虚无消极,却把人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因而人的想象世界也扩大了人活着不但要考虑 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用因果报应的观念解释 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 (刘义庆)、《冥祥记》 (王琰)、《冤魂志》 (颜之推)等笔记小说,并 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人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 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 谐记》中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的故事,如《幽明录》等书中大量的记载南北朝 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唐代的俗讲与变文导致了中国白话小说 的产生,则更证明了佛教的深远影响第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关于反切产生的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在翻译佛经的 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了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 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

      据陈寅恪《四声三问》认为,四声的发现与佛经的 转读有关四声的深入研究对后来律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第四,词汇的扩大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反映佛教观念的词语也大量进入汉语,使汉语词汇丰富起 来如“因缘”、“境界”、“菩萨”、“菩提”等第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本是文学观念脱离儒家强调的政教中心说,发生重大变化的时 期,这与玄学有很大关系,而佛教中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关于象和象 外的观念,以及关于言意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在文学史著作中习惯把建安文学当作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建 安文学成就辉煌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 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或“建安风力”这在曹操、曹植、王粲、刘桢等人的创作中得到集中的体现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

      在文学史上用正始文学泛指魏代末年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 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嵇康、阮籍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 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其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与“建安风骨”是一 脉相承的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西晋文坛呈现出繁荣的局面,钟嵘《诗晶序》中说:“太康中,三张、二 陆、两播、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但总的看来,太康诗风比较纤弱 繁缛,正如刘勰所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丧失了建安诗歌的 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左思,他的《咏史》诗,抗议 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其情感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承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下,产生了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至玄言 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 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大进步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除谢灵运以 外,还有齐代的谢眺在晋宋易代之际,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

      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 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园地他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 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诗人鲍照出身寒门,他 的诗表示了对世族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南北的对峙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的不同,南方清绮婉曲,北方质朴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