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2022年5月31日).docx

19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89829771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18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预科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资料和答案堆砌(2022年5月31日) 预科系14届入行论班第一次考试 复习范围(共109题) 答案未经整理,请自行选择,以下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只供参考,有答案重复的,请择取需要的 《预科系入行论教材》第一册 第1课 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还是密宗法要?是论典还是经典?在印度、藏地弘扬的状况如何? 答:1《入菩萨行论》属于显宗法要,是论典 2、1)印度: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在印度约莫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以前印度的造论法则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全体高僧大德的共同磋商、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分外的重视 2)藏地: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有8本,各大教派一致公认必需要学习的,唯有这部《入菩萨行论》不仅如此,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高僧大德,在撰著大乘论典时,几乎都要引用《入菩萨行论》的教证例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用过三分之一左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引用了相当一片面,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的诸多论典中,《入菩萨行论》的颂词也随处可见。

      这所以如此,本论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3)从现在处境来看汉传佛教学习《入行论》还缺乏够 2、宁玛派有哪些大德对《入菩萨行论》作过解释?你是否了解寂天菩萨的几大稀有传记? 根据堪布根华的《入菩萨行论注疏》,印度约莫有108个《入菩萨行论》的注疏,可见当年的印度大德们对本论是何等重视大家理应领会,汉传佛教历来对《金刚经》相当重视,但《金刚经》的注疏到目前为止有多少本?通过网络也可以看得出来(学院除了个别发心人员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电脑,更不用说上网了,故此处并非指学院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印度,造论法则相当严格,一般的论典不能公开出版,只有通过全体高僧大德的共同磋商、审核,认为这部论典能够真正有利于众生,才可以有“出版权”,故从108个注疏就能推知,印度对《入菩萨行论》是分外重视的 翻译成藏语的《入行论》,约莫有八本[ 有些论师认为有十个版本],其中对比著名的有慧远论师、那波瓦尊者(黑论师)、善天论师、金洲论师等的注疏在这部《入行论释·善说海》当中,印度最主要的几 1 位论师,如普明论师、贤德巴的教言,根本上都已引用了[ 藏文《丹珠尔》约莫有两函是印度论师的注疏,108本讲义中译成藏文的只有八九本。

      ]藏传佛教中,不管是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还是我们宁玛派,每个寺院共同认可的、务必要学的一部论典就是《入菩萨行论》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格鲁派主要依靠甲曹杰的注疏,噶举派依据华沃作隆昌巴的广释,萨迦派依据萨迦色朗那么莫[ 萨迦色朗那么莫:萨迦五祖之一]的讲义,而我们宁玛派,在华智仁波切还没有出世之前,依无著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华智仁波切出世以后,那么有堪布根华、根桑秋扎等的解释(藏传佛教中,此类广为人知的讲义约莫有20多个),尤其是噶当派,《入菩萨行论》被尊崇为务必要学的“噶当六论”之一 寂天菩萨生平有七个稀有传记,寂天论师的概括降生年头,历来有一些辩论,布顿大师的《布顿佛教史》、觉囊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有些现代人写的《佛教思想概论》等中,记载的年头各有出入以前有本书——《与西藏有缘》,里面说寂天论师于公元687年降生,763年圆寂还有一位博士写的书中说寂天论师生于公元650年,圆寂于750 年,住世有一百年不管怎么样,寂天论师约莫是七、八世纪中叶的人 在七大稀有传记当中,今天首先讲第一个:寂天论师是善铠国王的太子,原名寂铠甲,小时候他就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由于前世串习了大乘佛法的起因,自小就对佛法、三宝有分外虔诚的信仰,经常抚养十方三宝,还有婆罗门、比丘等等。

      他的相续中与生俱来随解脱分善根,不仅对出世间的解脱法门有确定信仰,而且对众生分外慈悲,尽管自幼降生于王宫,但对身边的大臣、亲朋好友常以慈悲心对待,尤其是望见一些病人、穷人或者可怜的众生,就会生起猛烈的悲心,经常救治、扶助他们 在约莫六七岁的时候,按照印度的传统,他开头学习工巧明等世间技艺,全部了如指掌之后,国王分外欢喜,大臣们也更加欣喜后待年龄稍长,他打定继承王位,按当时的传统,登基前要举行一个授权灌顶,正值大家为此打定的时候,当晚寂铠甲做了一个梦:梦中,文殊菩萨坐在他将登基的王座上,对他说:“善男子,我是你的上师,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应理的另有些书中(《印度佛教史》)记载:度母(萨让的《入菩萨行论讲义》中说是金刚瑜伽母)用温水给寂铠甲灌顶,在采纳灌顶时他觉得更加烫,难以忍受,此时度母就报告他:“现在的这个不是很难忍,假设 你明天继承王位,获得了王权灌顶,来世的地狱铁水比这还难忍!”并劝诫他看破一切世间法,舍弃王位,到东方的贝嘎地方面见文殊菩萨得到这个授记后,寂铠甲早上醒来前思后想,抉择放弃王位,骑着一匹骏马,像当年的释迦牟尼佛一样离开王宫,赴东而去 在二十一天中,他不吃不喝,一向前往东方的贝嘎地方(有些史书记得不是很细致)。

      当他到了那里的森林,恰好遇到一个美女,饥渴难耐的他让美女协助看一下马,自己走到泉水旁想喝一点水正打定喝水时,美女报告他:“不要喝这些世间的水,你要是真的口渴,可以饮用这个甘露于是给了他一些甘露,解除了他身体上的疲乏体力恢复后,他问:“你从什么地方来?” 美女回复:“贝噶地方的森林里面森林中有位具足圆满功德的上师,他经常入于文殊金刚定听到这个上师的名字,寂铠甲犹如穷人获得了如意宝一样,心中数数欢喜,苦求美女无论如何要带他去拜见这位上师美女允许后,带他去了上师那儿,只见那位上师犹如十万个太阳照射须弥山般严肃,身口意三门极为调柔安宁,一见之下,寂铠甲连忙生起了极大的信仰,遂将所骑之马、身上的饰品全部抚养,央求摄受上师摄受他之后,传授了文殊金刚等持,后来他在上师身边静修十二年,面见了文殊菩萨,从而获得了殊胜成就 文殊师利英勇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第2课 3、在闻法的过程中,还理应制止几种过患??闻法四想?是指什么? 答:1、闻法规律有三种发心,概括分为不善的发心;善的发心和无记的发心。

      善的发心又分为上士道发心,中士道发心,下士道发心 2、闻法时应制止以下几种过患: 1)三种过失:耳不专注的过失、心不专注的过失、杂烦扰的过失; 2)六种垢染:孤高、不起信仰、没有希求心、外散、内收、疲厌; 3)五种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颠倒而持 闻法四想:《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学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2 梵语的目的是什么? 海?? 第3课 4、?善说海?是以什么方式命名的?什么叫?善说答:〖入行论释?善说海〗是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命名的 “善说海”是解释的名称善说”指完整无缺地宣讲大乘《入菩萨行论》的甚深意义,“海”指本论所引用的教证、理证相当丰富,犹如大海是一切宝藏的来源,而此处教法证法的来源就是这部论典,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故取名为“善说海” 第4课 5、请解释本论真实论名取名有何必要?论名使用为什么叫做《入菩萨行论》呢?入就是参与、趋入的意思,通过学习本论,我们可以趋入大乘菩萨的殊胜行为——六波罗蜜多的愿行当中,所以叫做《入菩萨行论》。

      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字面上通达,还要从意义上了解,假设我们学习论典只是约莫地了知一下,而没有真正去领悟,这是分外不合理的 〖那么,这一论名是以什么方式而取的呢?〗经论取名的方式分外多,《解深密经》中列有四种∶以地名而取、以人名而取、以比喻而取、以意义而取这个世间上不管什么东西都有各自的名称,人有人的名称,地有地的名称,山河大地、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共的名称,同样的道理,佛经有佛经的名称,论典也有论典的名称,它们的取名不是无缘无故的,〖通常而言,命名的方式有以所说之义、能说之量、作用、地点、眷属、时间与比喻来命名〗“所说之义”是指以意义来取名,譬如《入菩萨行论》、《十地经》、《菩提道次第广论》;“能说之量”指以能说词句的数量来取名,如《中观四百论》、《戒律三百颂》、《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事师五十颂》;有些经论以“作用”而取名,如《贤愚经》、《大解脱经》;也有些以“地点”而取,例如《楞伽经》是以释迦牟尼佛讲法所在地楞伽山而得名;有些以“眷属”而取名,如《龙王请问经》、《弥勒请问经》,以及汉传佛教的《六祖坛经》、《了凡四训》,有些以请问者的名字而取,有些以的名称而取;还有些以“时间”而取名,如《贤劫经》宣说了贤劫中展现的千佛名称及功德;有些以“比喻”而取名,如《稻秆经》、《金刚经》等等。

      〖此论是以其中的第一种方式来取名的〗《入菩萨行论》是从意义上来取名的顾名思义,这部论典主要宣说了我们如何趋入菩萨行为,这是词句上的理 解,若深入其内在的涵义,那么是我们从现在起确定要真正参与大乘行列,每个人心里都要发下这样的誓愿通过学习《入菩萨行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 2、论名用梵语有什么意义:1在我们相续中播下解脱的种子;2来源清静;3忆念译师们的恩德; 6、国王赤热巴巾为了分辩三藏,特意规定的顶礼方式有哪几种?本论属哪一种? “顶礼文殊童子”可以说明《俱舍论》属于论藏此规定来源于藏地古代三大法王之一的赤热巴巾 他对出家人更加恭敬,每次见到出家人都五体投地,且将发髻散开铺于地上,请其从上踏过赤热巴巾在藏地建立分外宏大的译经场,对古老的藏文及其文法举行了改造,并且对三藏的顶礼句作了更加规定:凡属律藏所摄,前面一律加“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由于因果深细难测,戒律的开遮持犯,菩萨与声缘罗汉无法决定,唯有佛陀才能完全通达;凡属经藏所摄,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多数佛经是佛与菩萨以问答方式记录下来的;凡属论藏所摄,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只有文殊菩萨具有轻微深妙的聪慧,可以明显辨明万法之区别,因此论藏前如是称颂顶礼。

      然而,并非全体三藏皆以此三顶礼句来划分,在赤热巴巾之前有好多论师,他们有时也是根据自己不同本尊,及自己有信仰的佛或菩萨举行顶礼,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此论属于经藏的范畴,因而按照国王规定的顶礼方式,在一切佛菩萨前顶礼膜拜,这是译师所作的顶礼〗赤热巴巾时代之前,藏地的译师们在翻译时,一般是对自己最信仰的佛菩萨作顶礼,后来国王赤热巴巾为了分辩三藏,特意规定:在律藏方面的经论前,理应“顶礼一切智智佛陀”,由于戒律方面的因果分外轻微,唯有佛陀的尽全体智、如全体智才能完全了达,诸菩萨和声闻缘觉也无法通彻这样的因果取舍;在经藏或属于经藏的论典前,理应“顶礼诸佛菩萨”,由于大多数的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如《文殊请问经》、《弥勒请问经》、《富楼那请问经》;在论藏或对法方面的经论前,理应“顶礼文殊师利菩萨”,由于唯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敏锐聪慧,才能分辩蕴、界、处、缘起等一切对法的概念、数目、定义 自赤热巴巾时代以后,藏地根本上采用这种顶礼方式,一方面是崇敬国王的规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辨 3 明三藏的分类,使人们从顶礼句上即可看出这是属于经、律、论哪一方面的教典。

      在汉传佛教中,虽然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译师翻译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经论,但在顶礼句方面几乎没有这种传统,所以,假设翻阅汉文《大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