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培训课件.ppt

5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84687855
  • 上传时间:2024-08-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94M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各家学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其他学派派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 总 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 总 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第二章第二章河河 间间 学学 派派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第二章河 间 学 派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概念一、概念 河间学派是宋金时代以河间学派是宋金时代以刘完素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特点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出发,探流派其学术思想特点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于应用寒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其擅长,善于应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寒凉派””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概念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形成二、形成 1 1、、《《局方局方》》盛行盛行 宋代,宋代,《《和剂局方和剂局方》》盛行,盛行,““官府守之以为法官府守之以为法, ,医门医门传之以为业传之以为业, ,病者恃之以立命病者恃之以立命, ,世人习之以成俗世人习之以成俗 。

      由于由于《《局方局方》》用药多偏温燥,故对于温热病人或阳盛阴虚患用药多偏温燥,故对于温热病人或阳盛阴虚患者,不但于事无补,反因滥用而成弊,造成热病丛生者,不但于事无补,反因滥用而成弊,造成热病丛生尤其是北方气候干燥,其人尤其是北方气候干燥,其人““秉赋多强,兼以饮食醇酿,秉赋多强,兼以饮食醇酿,久而蕴热久而蕴热…………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人情淳朴,习于勤苦,大抵充实刚劲即使外感风寒亦往往容易化热生燥,不耐即使外感风寒亦往往容易化热生燥,不耐《《局方局方》》药物药物助热劫阴之苦,何况感受温热乎助热劫阴之苦,何况感受温热乎? ?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二、形成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 2、墨守陈规、墨守陈规 宋代医学界因循守旧之风仍劲,一些人墨守张仲景宋代医学界因循守旧之风仍劲,一些人墨守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陈规,不问伤寒与温病,治辄投以辛温,每陈规,不问伤寒与温病,治辄投以辛温,每每贻误病人每贻误病人3 3、温疫流行、温疫流行 宋金之际,战乱频繁,北部的广大地区沦为战场,宋金之际,战乱频繁,北部的广大地区沦为战场,社会动荡,生活不定,加之天气炎热,致使温疫病不断社会动荡,生活不定,加之天气炎热,致使温疫病不断流行,众医束手无策,亦非局方、经方所能奏效。

      流行,众医束手无策,亦非局方、经方所能奏效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2、墨守陈规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4 4、刘完素、刘完素 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影响下,潜心钻研刘完素在运气学说的影响下,潜心钻研《《内经内经》》病病机十九条的理论发现六气机十九条的理论发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 )之中,火居之中,火居其二,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其九,认识到火与热是导其二,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其九,认识到火与热是导致种病变的重要因素于是用它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机理,致种病变的重要因素于是用它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机理,形成了以火热为核心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以火热为核心的学术观点力倡““六气皆能化火六气皆能化火””说、五志过极皆为热说,说、五志过极皆为热说,力主寒凉之剂抑阳泻火、解力主寒凉之剂抑阳泻火、解表攻里、降心益肾,其中表攻里、降心益肾,其中尤其重视六气化火说及外感热尤其重视六气化火说及外感热性病的治法性病的治法自此,刘完家始与局方、经方立异,形成自此,刘完家始与局方、经方立异,形成对峙之势,而成为主火论、寒凉派的开山祖师对峙之势,而成为主火论、寒凉派的开山祖师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4、刘完素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9中医 河河间间学学派派师师承承关关系系1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1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总之,河间学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初期以发明火热病机、善用寒凉药物而名噪一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先后以攻邪、滋阴而闻名于世,从而由寒凉派又分化出攻邪派、滋阴派该派所研究的内容,在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在临证上有重要成果,促进了中医病机学和治疗学的发展,并为明清温病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派之一 1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总之,河间学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形成 易易 水水 学学 派派1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易 水 学 派1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一、概念概念 易水学派概念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内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内伤杂病虚损证辨证治疗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伤杂病虚损证辨证治疗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

      1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概念1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易水学派的形成 1、社会历史背景   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战火连年,人民饱受饥谨、劳役、惊恐之苦,内伤病发生较多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临床基础   魏晋以来至宋代,医家偏重于经验方的收集应用,忽略了医学理论的研究脏腑病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当时区学发展的客观急需1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二、易水学派的形成1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人著《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元素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他有感于当时医生执古方以疗今病的习俗,针对性地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执,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主张从实际出发,强调脏腑寒热虚实辨证用药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脏经》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论,吸取《干金方》、《小儿药证直诀》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1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张元素1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三、发展1、李杲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河北真定人金元四大家之—。

      从学于张元素,尽得其传在其脏腑辨证说的启示下,探讨脾胃内伤病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悟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而主升发,若因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不主升发,元气不足,乃百病发生之由总结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制定益气升阳、甘温除热大法,创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名方为补土派代表1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三、发展1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王好古   字进之,号海藏,元·赵州人(今河南赵县)初师张元素,后从李杲学得张、李二家之传,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损的一面,发挥为阴证论,所著《阴证略例》为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1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王好古1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3、罗天益   字谦甫,元代真定(河北定州)人从李杲学医十余年,得其真传著《卫生宝鉴》,发挥李杲脾胃内伤学说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他指出:“《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此说揭示了脾胃与其他四脏以及营卫津液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脾胃内伤诸证病机颇有裨益   1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3、罗天益1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研究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理论上发展成为以先天阴阳水火为核心的肾命理论虽被后人习惯上称之为温补学派,实则为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延续,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1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研究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一些医家 易易水水学学派派师师承承关关系系 张元素李杲李杲王好古王好古薛己薛己薛己薛己罗天益罗天益罗天益罗天益赵献可赵献可李中梓李中梓张介宾张介宾高鼓峰高鼓峰吕晚村吕晚村董废翁董废翁张璐张璐沈朗中沈朗中马元仪马元仪尤怡尤怡2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易水学派师承关系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薛己罗天益赵献可李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区别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区别￿ ￿￿ ￿河间学派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易水学派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着重于外来邪气着重于外来邪气着眼于机体五脏六腑着眼于机体五脏六腑 辨辨 证证辨别外感火热表里辨别外感火热表里分辨脏腑寒热虚实分辨脏腑寒热虚实 治治 疗疗清热泻火养阴清热泻火养阴调整脏腑机能调整脏腑机能 发展趋势发展趋势攻邪派、丹溪派、攻邪派、丹溪派、温病学派温病学派补土派补土派 、温补派、温补派2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区别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研究对象着重 攻攻 邪邪 学学 派派2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攻 邪 学 派2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概一、概 念念 攻邪学派攻邪学派--------是金元时期以攻击邪气为主要治疗手段是金元时期以攻击邪气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个学派。

      认为治病的首要任务是攻击邪气,强调邪留的一个学派认为治病的首要任务是攻击邪气,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代表人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代表人物物张从正张从正2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概 念2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丹丹 溪溪 学学 派派2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丹 溪 学 派2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概一、概 念念 丹溪学派丹溪学派————注重养阴,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注重养阴,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朱丹溪康的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朱丹溪 丹溪学派学术思想远绍丹溪学派学术思想远绍《《内经内经》》,近宗刘河间火,近宗刘河间火热论,旁参张从正、李杲,兼采众家之长,在理论和热论,旁参张从正、李杲,兼采众家之长,在理论和治疗上更趋完备治疗上更趋完备2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概 念2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二、丹丹溪溪学学派派师师承承关关系系朱震亨朱震亨赵道震刘 纯刘叔渊王 履戴思恭 赵以德陈无咎徐彦纯虞 抟王 纶汪 机2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朱震亨赵道震刘 纯刘叔渊王 履戴思恭 赵以德陈无咎徐彦纯 亲传弟子:亲传弟子: 赵道震、赵良仁、赵良本、戴士垚、戴思恭、戴思温、赵道震、赵良仁、赵良本、戴士垚、戴思恭、戴思温、戴思乐、王履、刘叔渊、刘纯、虞诚斋、朱玉汝、朱戴思乐、王履、刘叔渊、刘纯、虞诚斋、朱玉汝、朱嗣汜、张翼、楼英、楼厘、贾思诚、程常、王顺嗣汜、张翼、楼英、楼厘、贾思诚、程常、王顺 共共1919人人再传弟子再传弟子::3737个个2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亲传弟子:2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私淑弟子:私淑弟子: 汪机汪机→→黄古潭黄古潭→→孙一奎孙一奎 王纶王纶→→鲍恒斋鲍恒斋 →→鲍叔鼎鲍叔鼎 薛己薛己 虞抟虞抟 、徐彦纯、陈无咎、徐彦纯、陈无咎 蒋用文蒋用文→→蒋主善、蒋主敬、蒋主孝、蒋主善、蒋主敬、蒋主孝、 蒋主忠蒋主忠 王世相、卢铣、王季獻、杨楚玉、程冲王世相、卢铣、王季獻、杨楚玉、程冲 卢和、方广、高子正卢和、方广、高子正2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私淑弟子:2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温温 补补 学学 派派2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温 补 学 派2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一般情况一、一般情况 明代以温养补虚方法治疗内伤虚损病证著称的学术流派。

      该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以阴阳水火不足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3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一般情况3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学派形成背景 易水学派影响:薛己、张介宾、李中梓私淑李杲 实践要求,补偏救弊:肠胃消化机能减弱、食欲不振、性机能衰退、身体怕寒等等、衰弱性反应,为了改进这些临床上的反应,所以演变出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方剂方内喜用肉桂、附子、干姜、鹿茸等等温热性的药物,加入滋阴药中作治疗一方面可以抵消滋阴药的寒凉,和抑制人体生理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病者的新陈代谢作用,对虚弱性的疾病治疗大大增加其治疗功效为了将这种用药方式与滋阴派(以朱丹溪为代表的)的用药方式区隔,所以称之为“温补学派”3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二、学派形成背景3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三、代表医家 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李中梓 3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三、代表医家3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薛己(约1488-1558),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人父薛铠以儿科及外科见长南京太医院院使薛己的著作极为丰富,包括内、外、妇、儿、针灸、口齿、眼、正骨各科及本草等,后人将其所著之书与其评注之书汇编成一部,名曰《薛氏医案》。

      3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薛己(约1488-1558),字新甫,号立斋,江苏吴县 l薛己本人著作薛己本人著作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口齿类要》《过秦新录》《正体类要》 l薛己校注之书薛己校注之书————其父薛铠的《保婴撮要》、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沦》、王纶的《明医杂著》、倪维德的《原机启微》l其他其他————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陶华的《痈疽神秘验方》、徐用诚的《本草发挥》等 3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薛己本人著作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 学术评议 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思想的理论基础 : (1)注意调理脾胃,以培后天之本; (2)注重滋补肾命,以滋先天之源 其学术对后世的李中梓、赵献可、张介宾诸家均有较深的影响,成为明代温补学派的先驱 鉴于明代朱丹溪之学的盛行,为纠偏救弊,提出以温补治病的观点有一定的现时意义,但其用方用药比较局限,是其不足 3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学术评议 薛己治病求本,务滋化源思想的理论基础 : 温温 病病 学学 派派3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温 病 学 派3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一般情况 温病学派是我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一个学术流派,它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

      明清之际,温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病进行研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3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一般情况3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奠基 1、《内经》———散在不成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对温热病的探讨已始见端倪, 在《内经》一书中有不少关于温病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3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奠基3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难经》   论述温病的内容,如《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3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难经》3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提到了对温病的认识,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尔后,晋代王叔和、葛洪、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庞安时、朱肱、郭雍等先后从不同侧面对温病作了程度不等的发挥4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4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形成阶段 明代末年,山东、浙江等地温疫流行南医以伤寒法治之无效,惟姑苏吴有性辨其为温疫而非伤寒,按疫施治,大获奇效,于是他对温疫病的致病因素、感受途径、侵犯部位、传变方式、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详加探究,写成《温疫论》一书指出温疫乃感天地之异气所致,邪自外而入,先伏于膜原,后传表里,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未能顿发,或内有诱因,正气受伤、邪气始张,治疗总宜疏利膜原,表里分消为温疫病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自此温疫学说开始建立,并迅速得到发展4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二、形成阶段4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培训课件 总之,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派,一为温热派,前者以探讨温疫病见长,后者以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为主;前者为温疫学说的创立与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者为温热学说的成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两者皆在促使外感热性病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总之,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 汇汇 通通 学学 派派4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汇 通 学 派4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一、一般情况 汇通学派,取西方医学与中医汇聚而沟通之义晚清著名医家唐宗海著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提出中西汇通概念,任应秋先生于《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首列汇通学派一章,将汇通学派作为中医学术流派之一4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一、一般情况4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形成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约始于明朝万历(公元1573—1619)年间,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中国,该书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谓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有关著作 明清时期,西方医学渗入国内的内容十分广泛,波及到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诸多内容4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二、形成46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三、代表医家 1、赵学敏  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串雅》诸书,接受外来医学,包括西方医学,并将其归纳于著述中,尤其是《本草纲目拾遗》中收录了康熙时来华的石振择(PetrusPinuela.O.F.M) 所译著的《本草补》内容。

      4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三、代表医家47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王清任 访验脏腑历时四十余年,亲自解剖,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书中有关脏腑内容,虽不尽正确,但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冲破习俗,勇于实践,确是难得可贵的4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2、王清任48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3、朱沛文 字少廉,一字绍溪,广东佛山人,在其学医期间,既读西方医书,又去医院亲见解剖与手术,对二种医学加以比较,认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方智慧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而两种医学各有利弊,“各有是非,不能偏主,有宜从华者,有宜从洋者著有《华洋脏象约纂》四卷,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汇通观点他强调中西医汇通应以临床验证为准则如西医论脑甚详,然中医从肾论治多有效验,尽管从生理解剖角度西医优于中医,但从治疗学角度仍应保持中医之说此外,对中西医不能汇通者,朱氏主张不必强合4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49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4、唐宗海  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亦力倡汇通之学唐氏认为中西医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各有理论体系,然究其义理多是—致的他从文字上比附,加以汇通,较为浅薄,故难为后人所接受也正因如此,其汇通的另一观点,则强调汇通应以中医为主,重中轻西,而且又有厚古薄今之倾向,最后走上名义在汇通,实际汇而不通,故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并无深远影响,远不及其所著《血证论》对血证的阐发被后世所称赞。

      5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4、唐宗海50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5、张锡纯   字寿甫,清末民国初期人,其代表著作为《医学衷中参西录》,强调从理论到临床都应衷中参西他认为中医之理包含西医之理,因此,在理论上的衷中参西,即以中医为主体,参照西医之说,进行文字上的比附而已这种汇通的结果,亦如唐宗海,难以深入但是,张氏在临床上的衷中参西,在病理方面能结合西医者,只要不与中医相悖逆,则根据自己的认识加以结合5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5、张锡纯51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比如,对于中风,张氏则结合脑出血的病名在治疗方面,张氏亦主张以中药为主,但对西药的应用亦不排斥,认为只要二者不相干扰或影响,就可以同时应用比如对中风,张氏创立了著名的镇肝熄风汤;又如对于发热病证,张氏选择石膏与阿斯匹林同用等,开创了中西药并用之先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52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比如,对于中风,张氏则结合脑出血的病名在治疗方 6、恽树珏   字铁樵,江苏武县人他为了维护中医的发展,与余云岫等人的反中医思潮抗争,提出了改进中医说恽氏认为改进中医应从中医自身做起,主张以西医的解剖、生理等知识,来深化中医,提高中医理论,尤其是应从《内经》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入手,加以发扬。

      其针对余氏否定《内经》的观点,提出不能废除《内经》恽氏从维护中医角度倡导中西医汇通,注重《内经》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5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6、恽树珏53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7、陆彭年  字渊雷,亦是在反对中医形势下为维护中医学术,提出了中医科学化的主张,他强调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证明中医有其科学实理,要想发展中医,既要整理提高掌握中医知识,又要有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但其科学化的具体方法,则强调以现代医学知识为主体,以阐发中医学术,但他认为能以西医解释者,则以西医代替之,不能解释者,则据现代医学以否定之陆氏虽主张中西医汇通,其实际是以西医理论为主体来评价中医本身,这通过近代大量实际证明,此方法并不可取5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7、陆彭年54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总之,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接受西说到中西汇通的过程、在清代以前,基本上足以接受西说为主,清末民国初唐宗海首先提出了中西汇通的概念,民国以降,一方面是西方医学的涌人,另一方面为了对抗反对中医的思潮,以张锡纯、陆彭年、恽树珏为代表的一批医家,主张中西医之间从理论到临床进行汇通他们有的接受西说以充实中医,有的对中西医相互比附以汇通,有的主张中医科学化,有的在临床上中西医并用。

      但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医学发展的水平,汇而不通的结果是必然的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思想,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工作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中西医结合不能与汇通学派相提并沦,但可以证明,保持中医优势,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知识,来研究中医学,会使中医学向着现代化目标前进 55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总之,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接受西说到中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