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调控.docx
38页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调控 在前面的章节中,已讨论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本章讨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调控,就是通过采取必要的管理与调控措施缓解这一矛盾,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主要是指系统内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最佳组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主要包括市场调控、财政政策调控、法制调控等第一节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任务人们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的配置,可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一种是有利于保持系统的稳定,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种是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经济上也得不偿失因此,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任务是:在保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内生态与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以获取最佳生态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的内容包括:①对再生资源的利用要有一定限度,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达到可持续的利用;②对非再生资源,应在节约的前提下实行综合利用,或用丰富的资源替代短缺的资源;③将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消除环境污染;④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及其综合效益。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为了使生态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是:1.系统产出最大保持资源利用系统具有最大的物质产出、能量产出和价值产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生产率高,即单位劳动消耗所产出的物质产品尽可能多,或产出一定量的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尽可能少;二是物能转化率高,以较少的物能投入能产生较多的物能输出,不仅输出量大,而且种类多;三是价值输出率高,其一,使用价值输出率高,即潜在使用价值最大限度转化为实在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其二,价值输出率高,即系统对人类福利贡献大,表现出较大的社会经济生命力;四是时间效率高,即在较短的时间内输出较多的产品,转化较多的物能和价值,以体现时间的节约2.系统结构最优不仅生态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持正向演替,而且利用结构也不断进行调节,与环境保持协调表现为:一是资源优化度大,即资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替代、协合作用;二是能量自给度大,即系统能量内耗少,参加系统运转的能量多;三是结构自调度大,即系统结构具有较大的自我反馈力,能避免系统结构退化,而保持结构进化;四是功能稳定度大,即在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系统具有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疏通环境的功能并保持相对稳定。
3.抗逆调节力最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功能替代力强,即系统具有多元功能,当系统的某种功能退化或原有功能难以适应和难以有效改变环境时,总能产生新的更有效的功能去取代:二是要素转化力强,即系统自我约束始终保持着系统结构的弹性,适应或促进系统功能的发挥;三是系统适应性强,当外界冲击造成系统涨落时,系统能迅速表现出新的性能,呈现出较强的应变能力;四是系统感染力强,当系统产生更有效的新性质时,更能促进其他系统包括相对宏观的系统产生更有效的更新;五是系统同化力强,一方面表现为对外界冲击的同化,使外界干扰成为系统正向演替的有效冲击,另一方面是吸收外源性的扰动能量,强化系统惯性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合理配置的准则农业生态资源利用的存在实体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最优,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合理配置应遵循下列准则1.全局原则对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的要素配置,应从系统的全局、总体上综合去把握这是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首要前提2.协调原则生态经济系统涉及社会、经济、生态诸方面,所以实现合理配置难度较大应严格掌握各要素间的变化关系,使其协调运行3.合理投入原则自然生态系统本身适应于自然环境条件,它们是具有稳态结构、适应小循环的物质运动。
而人们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系统生产力,大量输入系统的物质能量和输出价值这就必须通过人工控制和调节,以保证生态环境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应的、科学的、合理的增加投入,则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4.要素配置原则有不可靠要素存在而构成的系统,通过科学的配置能够成为可靠系统,其可靠程度决定于这种配置的科学水平多功能的要素与同功能要素集中协调运用,可以提高系统的综合功能这是在同样输入条件下,不断提高输出水平的惟一途径,标志着要素潜力和系统潜力的最佳发挥5.跟踪修正原则配置决策应有条件地分阶段进行,对决策进行经常的修正,实行跟踪配置6.区别性原则配置决策要考虑到自然资源利用的地带性、区域性环境以及各资源要素的自身功能和系统适应性,从而保证决策实施结果的最优化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资源的配置形式事物的运动发展是质和量统一,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量的规定性把同质事物区别开来,没有一定的质或一定的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一定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事物,只有在其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才能把它们体现出来,因此,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由此,在生态资源利用过程中,具有一定质和量的规定性的生态经济要素所配置组合而成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必然表现为下列4种基本形式,即:质态组合形式、量态组合形式、时间组合形式和空间组合形式。
1.质态组合形式质态组合也叫属性组合,是指农业生态经济诸要素于生态资,源利用过程中在属性上相互关联的状态自然资源利用配置的质态组合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联系,可分解为生态联系、技术联系及经济联系其中,生态联系是最基本的,它是指组成生态经济系统的生物和人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是二者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补偿,在生态资源利用中表现为能量流与物质流技术联系是一种中介联系,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手段和媒介,它是指劳动者的各种功能通过技术传导给自然物,而使自然物发生变化,在自然资源利用中表现为物资流与劳动流经济联系则是更高形态的联系,它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中各配置要素由生产到消费所经过的若干中转环节的劳动补偿与价值增值,在自然资源利用中表现为商品流和价值流2.量态组合形式量态组合形式是指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数量配比任何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物,都是生态经济系统在特定的质态组合方式下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充分发挥这种共同作用,系统诸要素就必须有一定的数量规定或比例关系这是量态组合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又是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干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必须有一个数量界限即适合度的问题任何经济生产活动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生态系统。
由于各种生态系统在数量上的有限性,因此,人们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有一个阈限,若达不到这个阈限,对资源的利用就不充分,达到这个阈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超过这个阈限,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严重的就会引起生态系统崩溃如森林采伐量超过了森林的生长量,森林蓄积量就会逐年下降,甚至枯竭在渔业上捕捞量超过了鱼类的再生量,就会导致鱼类资源的破坏等这些都是因为超过了资源利用的适合度自然资源利用的适合度可以分解为生态阈限和经济阈限3.空间组合形式它是指生态经济诸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和联系状态空间组合形式又可分解为平面组合、垂直组合和立体组合3种形式平面组合是指生态经济要素在水平方向上所占据的资源位的格局;垂直组合是指诸要素在垂直方向上所占据的资源位的格局;立体组合是指生态经济要素在三维空间中所占据资源位的格局,表现出要素之间共生互利、彼此依存的制约关系生态经济系统的边缘效应、集聚效应及乘数效应都可以通过空间组合的形式变换来获取,并且这3种效应的大小也反映其组合的优劣态势4.时间组合形式它是指生态经济各要素在时序变化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表现为经济利用的超前性和资源更新的滞后性。
时间组合就在于各要素在其结合过程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长短的调节上以生态农业系统为例,时间组合形式又可分为以下4种:①种群嵌合形式根据资源节律,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群在同一空间内按其节律进行科学的嵌合如小麦套种玉米、棉花,棉花套种蚕豆、油菜等②种群密结形式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而把一些种群的幼龄期与成年期分开,把幼龄期种群移出生产场地集中培育,使每一种群在生产场地的生产期缩短,使原来生产场地上的种群增加如育苗移栽、温室育苗等③设施改变形式由于自然环境因子对生物的限制因子突出的只有一两个,故可采取人工设施改变这一两个因子,使生物生长发育期加长或缩短④变更产出期形式如通过温室或塑料大棚使产出推迟或提前,减弱生产的季节性任何一种生态经济系统的组合配置,都是这4种形式的统一,任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都具有相应的构成、规模、时序和布局这4种组合形式也反映了生态经济系统的4个基本范畴:即生态经济型、生态经济阈、生态经济位与生态经济序第二节 农业生态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分析一种生产要素孤立起来是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只有各种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各种生产要素相对于生产过程的需求来说总是表现为稀缺,人们不可能有无限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
正因为各种资源的稀缺,人们就必须研究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的配置,从而以最小的投入或最佳的组合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一经济问题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资源合理配置与其物质产品产出的关系,即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投入量取得最大的产品产出量,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二是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关系,即投入与投入的问题任何一项农业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那么为了获得既定的产量或收益,使用哪几种资源并且每种资源使用多少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约,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三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即生产结构的问题如果资源既定,生产哪些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生产多少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找出规律性的答案,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生产决策一、资源合理配置与其物质产品产出的关系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农产品产出是随资源投入量的不同而变化的,其数量关系称为农业生产函数假设用表示生产资源,如化肥;用y表示农产品,如小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麦的产量随化肥投入量的不同而变化小麦与化肥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表示为:y=f(x)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不可能只使用一种资源,而是使用多种资源,如生产小麦需要投入化肥、农药、土地、劳动力、农机具等多种资源。
如果我们用x1,x2,x3,…,xn表示某项生产中的各种资源,农产品仍然用y表示那么,农业生产函数式就可以写为:y=f(x1,x2,x3,…,xn)但在研究中,人们不可能同时研究所有资源变量与农产品之间的关系否则,研究工作将变得复杂而困难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可能,选择一种或两种资源作为变量,称之为可变资源而把其余的资源都假设为常量,称之为固定资源,用公式表示为:y=f(x1,x2.|x3,…,xn)或y=(x1|x2,x3,…,xn)式中的竖线是可变资源和固定资源的分隔线竖线前表示可变资源,竖线后表示固定资源农业生产函数是表示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也就是农产品产出量对资源投入量的报酬关系从逻辑上讲,报酬有3种可能性,即不变、递增和递减不变报酬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几乎找不到实例,递增报酬和递减报酬则是常见的情况为研究方便,下面以一个变量的函数为例,最后再把结论扩展,推广到一般仍用前面的例子,假定小麦的其他生产条件不变,只研究小麦产量与化肥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进行一系列的农业科学试验,考察小麦与化肥之间的关系,从试验数据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如图7-1所示图中的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