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学讲义(八).ppt
41页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称为挤压类手法 本类手法包括 按 点 捏 拿 捻 踩跷等法按法,定义:以手指指腹或手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沿体表垂直方向向深部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动作要领,紧贴皮肤 按压方向要垂直 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组织深部分类,指按法:医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以拇指的指腹着力于施治部位,用腕、臂的力量由轻到重逐渐向下按压,待刺激深达组织深部后,逐渐减轻压力,然后再重复以上动作分类,掌按法:以单手或双手掌叠放于施治部位,用掌跟着力下按,得气后减轻压力,然后重复以上动作临床应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压力亦大适用于腰背和腹部、脊柱部临床应用,指按法接触面积小,刺激较强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有较强止痛作用常用于各种通症的治疗,常用穴位:太阳、肩井、背俞穴、中脘、天枢按压时可配合小幅度缓缓揉动,肌肉特别丰厚处也可用肘按,如:环跳)掌按法注意,在胸腹部操作时,施术手掌应随患者呼吸而起伏,即呼气时徐徐按下,吸气时缓缓放松,胸胁部操作时禁用暴力,用力过大可致肋骨骨折操作,穴位:太阳、肩井、背俞、中脘、天枢、委中 振按百会、四方、胸、脊柱。
附:西方“按脊疗法”:认为各种原因(外伤、椎间盘退变、体位不当、先天性病变、炎症)―――脊柱关节,半脱位―――椎间孔、横突孔、椎管狭窄―――躯体神经、内脏神经―――诸多病症,并通过调整脊柱关节,治疗各种疾病 参考书目:《脊柱推拿的基础与临床》、《脊柱手疗法大全》点法,定义:以手指指端或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下点压,称为点法动作要领 接触部位:“点”拇指端点∕指间关节 着力点固定,向下按压时不可移动力度由轻到重,再逐渐减力垂直用力)禁用暴力 点而留之,要停留一定时间临床应用,本法方便易行,刺激较强,力量强弱易控制,常应用于全身经络的穴位 由于接触部位的特点,多用于点穴 有放松肌肉、镇痛活血之功效 常用于颈、肩、腰、腿痛,胃腕痛、肢体麻木等疾病分类,主要分为拇指点、屈指点两种,仅仅是接触面积的不同而已 动作要点基本与按法类似,但与按法又有区别有的推拿专著将点法归为按法捏法,动作要领 接触部位:指腹(三指、五指指腹 肩肘关节放松 对称性的用力挤压动作(一松一紧的挤压动作),用力均匀适宜,动作要轻快柔和,有连贯性,速度可快可慢 移动时要连贯而有节律性,不可呆滞临床应用,调和阴阳、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消积化瘀、调理脾胃。
多用于头面、腰背、胸胁和四肢部 施术时间不宜过长,遍数不宜过多,常以温热红润为度临床应用,捏脊法:捏法应用于脊柱部拇指桡侧顶住皮肤,食中二指面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推进常应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又可称为捏积法拿法,定义: 捏而提起谓之拿动作要领 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向与肌肉垂直,拿起肌肉组织后应稍待片刻再松手 力度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感觉舒适为度,动作应连绵不断 即对称性相对挤压的同时,作提拿的动作临床应用,拿法刺激量较轻,适用于颈项、肩背、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祛风散寒、开窍止痛、疏经活络、缓解痉挛拿法分类,二指 三指 五指拿,捻法,定义: 用拇指、食指罗纹面或拇指与食指桡侧缘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性的相对搓揉动作动作要领,肩、肘、腕关节放松 捻动时要灵活快速,用力均匀,不可呆滞,又不可浮动状如捻线 移动时要缓慢而有连贯性 为避免损伤皮肤,可使用介质临床应用,本法刺激量较轻,动作较小,滑力关节、畅通气血、消肿止痛适用于指间小关节,主治关节的肿胀酸痛、麻木不仁、屈伸不利临床应用,搓法和捻法动作要领大致相同,搓法着力部位为手掌,所挾部位较大,如上下肢,胸胁,用力亦较大。
捻法着力部位为手指,所挾持部位较小,用于指、趾关节,用力不宜太大 捻动时,可略带牵扯,更能理筋、顺筋踩跷法,定义:踩跷法是通过吊环、吊杆或床边两侧扶杆,控制医者的体重,以医者的体重作为按摩的力量,采用特殊的脚法,作用于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的推拿方法动作要领一,足压法:医者以足跟、足掌、足趾在施术部位踩压,可定点踩压,亦可交替走动踩压,持续用力踩压,使力量渗透肌肉深部,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切忌用力过猛,过急以免造成肌肉组织或骨骼的损伤多用于肩背腰,大腿后侧动作要领二,足揉法:医者以足掌或足跟在施术部位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揉动,勿在皮肤上移动力深达肌肉,穴位深处,患者有酸、麻、胀、热感可双足同时揉动,亦可一足踩床,一足揉动用于肩背,腰骶,下肢动作要领三,足搓法:医者以足掌或全足底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有节奏往来搓动,滚动;足底与皮肤之间勿滑动,力量深透皮下组织,患者有酸、胀、热感,用于四肢动作要领四,足拨法:医者以足跟或足拇指沿筋垂直方向左右拨动,力量深透,足勿在皮肤上移动,拨动频率不宜过大,用于腰背,臀部,下肢动作要领五,足叩击法:医者以足跟或足拇指,在施术部位或腧穴上进行叩击产生酸、麻、胀感,力量先轻后重,亦可忍受为度。
用于腰臀部动作要领六,足颤法:医者双足或单足置于施术部位,足由上至下行有节律的颤动,小腿肌肉静止收缩,收缩颤动均匀柔和,由轻至重,由慢到快用于四肢,腰背动作要领七,足加压法:医者将双足跟置于施术部位,逐渐下压,然后抬起足跟双拇指下压,并颤动力量持续,协调连贯用于腰背大腿后侧动作要领八,足跟蹬法:医者以足跟在患者施术部位上用力做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斜向深压,使作用力达深层有酸胀麻感用于肩腰下肢动作要领九,全足直腿法:医者以全足置于施术部位,向下深压,向前推移,用力均匀、缓和、深透,用于四肢、腰背,根据施术部位,亦可采用足掌部或足跟部直推动作要领十,足滑推法:医者以双足自项部,沿背部、下肢、膀胱经路线缓缓推至踝部或至项-背-肩-上臂滑动或于腰两侧肌肉滑推,双足落于床上,或于双臀部滑推至床上用于肩背腰,臀部临床应用,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散寒 解除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纠正错位 放松肌肉,消除肌肉紧张,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益身心健康适应症,腰痛症: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性关节病,腰肌劳损等 颈、肩、背痛症:如颈椎病,肩背肌筋膜炎等 下肢痛症:如坐骨神经痛,下肢肌肉扭伤。
运动后疲劳及运动后肌肉痛全身保健按摩禁忌症,儿童、年老体弱者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 严重骨质疏松者,肿瘤患者禁忌症,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肝炎,肺结核等 出血性疾病,极度疲劳者 孕妇禁用,月经期慎用注意事项,做好初诊者治疗前说明,解释工作 踩床床垫宜厚软,治疗时采用俯卧位注意事项,开始踩压力量宜小,频率宜慢,逐渐加大频率加快,使患者适应 观察、询问患者反应,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医者操作要熟练,得心应手 附:腰痛症的踩跷治疗,腰痛症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增生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双足横踩压脊柱正中,从骶骨至胸椎,双足纵踩压腰两侧肌肉,双足跟踩压,揉腰两侧肌肉以痛点为主,滑推腰两侧肌肉,尤其是痛点处,采用足加压踩压法附:腰痛病的踩跷治疗,如有坐骨神经刺激征,可采用以下方法:一足踏床,另一足直推患肢后肌肉,搓患肢肌肉,踩压患肢肌肉,足跟踩大腿后侧肌肉,拇指轻踩小腿三角肌,足掌轻踩跟腱,拇指压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