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荒原中的荒芜感.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wdg****h8
  • 文档编号:270465298
  • 上传时间:2022-03-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荒原"中的荒芜感论"荒原"中的荒芜感内容摘要艾略特的"荒原"曾经轰动一时,影响之大是现代西方诗歌多少年所未见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在这首诗中,艾略特引用了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囊括了西方诗歌最高最渊博的传统这首诗主要内容是写干旱的大地上赤土千里,人们的心灵更加干旱,人类失去了信仰和理想,精神空虚,生活没有意义本文从艾略特的生平和诗歌特点入手,逐步分析"荒原"全诗各个组成章节,通过解读其中传达出的荒芜感,到达对这首诗整体思想的了解关键词:荒原破碎 空虚 意象 象征艾略特的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奠基人之一,父母均是有识之士,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诗作受但丁、约翰·道恩等人的重大影响不幸的婚姻使他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艾略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尤其擅长戏剧独白,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学批评家,是"新批评〞理论的领军人物他是最早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无意义和支离破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对秩序和规则的追求使得他最终转向**来寻求救赎艾略特的诗歌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情调消沉,常用联想、隐喻和暗示,表现现代人的苦闷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用内心独白表现主人公渴望爱情又害怕爱情的矛盾心态,表现的是现代人的空虚和怯懦。

      他这时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诗集"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悲观和失望,颇受英美文坛的好评,"小老头"被认为是"荒原"的前奏曲1922-1929年是艾略特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歌的技巧和内容趋向复杂化代表作"荒原"和"空心人"集中表现了西方人面对现代文明濒临崩溃、希望颇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极为空虚的生存状态1929年以后,艾略特继续进展诗歌艺术的探索,同时思想开场出现变化他的长诗"灰星期三"〔1930〕**色彩浓厚,作者试图在**中寻求解脱艾略特的诗非常难读,尤其对中国读者来说,因为诗中的意象和象征通常看似没有关联系"To appreciate Eliot it is good to understand that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lie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2003年〕,第176页艾略特认为,现代社会的消极性只有通过与以往社会的积极性比照才能感受到也许"荒原"在当初诞生之际并不难以理解,但是在近百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深深远离当初诗作创作的背景,没有适当的注解,已经很难准确地理解这部诗作了。

      "荒原"提醒了作者深重的历史感,对艾略特来说,过去对作者非常重要,作者应当去获取并在整个写作生涯中开掘过去意识艾略特本人对从荷马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整个欧洲历史如数家珍,他运用强烈的过去意识来写作在"荒原"中,他用过去作为标尺来测量现在,并划出现代生活所缺失的局部他把过去生活的积极方面与现代生活的消极方面比照,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晦暗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诗也是一首社会批评诗,它代表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绝望情绪但是,我们深入读下去,会发现这首诗通过对现代荒原的描绘,指向的是复苏的希望和重置秩序的可能性艾略特希望帮助人们去重拾那被人们所躲避和疑心的信仰"荒原"是20世纪四方文学里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这首诗创作于1921年秋天,那时艾略特在瑞士度假,回英国之前,他拜访了庞德并把手稿留给了他庞德对这首诗进展了删改修正,把其长度删减了将近一半对此,艾略特身为感谢全诗分5章在第一章"死者葬仪"里,诗人以荒原象征战后的欧洲文明,它需要水的滋润,需要春天,需要生命而现实则充满了庸俗和低级的欲念,既不生也不死第二章"对奕"对照上层社会妇女和酒吧间里下层男女市民的生活,显示出这样的生活也是同样低级和毫无意义。

      第三章"火诫"写情欲之火造成的庸俗猥亵,空虚而无真实的爱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最短,暗示死是不可防止的,人们渴望的生命之水也拯救不了人类第五章"雷霆的话"又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既对革命浪潮又感到恐惧,宣扬**的"给予、同情、抑制〞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典故和名可,用6种语言,以鲜明的形象并借暗示和联想、严密的构造,构成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全诗极少用韵,大多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这首诗在技巧上是一个大突破初刊时曾颇受争议,其后作者增加了注解,研究者又作诠释和评比,根本可以读懂下面我们对这首长诗进展具体分析:第一章"死者葬仪",诗以一个著名的象征开场:"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艾略特:"荒原",赵萝蕤等译〔:燕山,2006年〕,第50页这几句借鉴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季节,引发的却是残忍和死亡之感。

      对于绝望中的人来说,冬天却使人暖和这个悖论表达了半死不活的荒原人的感受,成为全章的中心象征〞*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师*大学,2005年〕,第96页艾略特认为死比生更有吸引力,而且在有生命的生活中同时有死亡诗的开头节奏是缓慢的,句末不断,进入第二行才断句"夏天来的出人意外〞,节奏马上加快了,而且口语化,并且进入了短短的情节:指出了中欧这个地点,描写了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也点出了两性关系从第十九行开场,诗体又变回沉重,而且提到了主题:偶像已破碎"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四句押韵的华格纳小诗描写青年的纯洁爱情但是"风信子的女郎〞却感到光的中心是寂静,毫无歌声从第五十九行开场写伦敦,这座"并无实体的城市〞,艾略特笔下的伦敦可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相媲美:这些城市白天都会出现幽灵和死亡的阴影第二章"对弈",赤裸裸地描写了不行或者不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也是荒原的重要特征作者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劣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

      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拟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的构造比拟复杂表现了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波;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消灭了人性也消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燃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主啊你救拔烧啊〞艾略特:"荒原",赵萝蕤等译〔:燕山,2006年〕,第61页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和前一节"火里的死亡〞正好匹配:都和情欲有关本节带有浓浓的沉重情绪,惋惜那曾经高大漂亮的腓尼基人却在水里遇到了死亡本章只有十行:"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 忘记了海鸥的鸣叫,深海的浪涛, 利润和亏损 海下一潮流在悄声剔净他的骨在他浮上又沉下时 他经历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阶段 进入旋涡。

      外邦人还是犹太人 啊你转着舵轮朝着风的方向看的,回忆一下弗莱巴斯,他曾经和你一样是漂亮、高大的〞艾略特:"荒原",赵萝蕤等译〔:燕山,2006年〕,第61页但是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通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人认为现代荒原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们丧失了信仰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耶稣死了之后,地上的干旱景象令人恻然:"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 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 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 只有绛红阴沉的脸在冷笑咆哮在泥干缝裂的房屋的门口出现〞艾略特:"荒原",赵萝蕤等译〔:燕山,2006年〕,第62页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

      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抑制、皈依**,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尚存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认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挖苦,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织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

      他甚至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织、古与今杂柔、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缺乏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诗歌涩难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假设无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条注解,许多地方都无法懂得 艾略特的诗以新奇的视觉意象、灵活的音调以及具有高度表现意义的节奏著名"荒原"诞生于战后欧洲普遍出现精神危机的时刻,堪称"迷失的一代〞的宣言书"……荒原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广阔青年一切理想信仰均已破灭的那种思想境界〞 艾略特:"荒原"〔赵萝蕤等译,:燕山,2006年〕,第83页20世纪的诗人经历了世事的动乱和错位,他们的诗中通常都展现出为寻求秩序和意义而进展的碎片拼接感"Their poems are a mélange of fragmentary e*periences, incidents and episodes, shifting without much notice from one to the other, rather than in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manne。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