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宽城邮政支局.doc
6页记忆中的宽城邮政支局记忆中的宽城邮政支局人民大街与珠江路交会处,有一座久经风雨的建筑——宽城邮政支局关于这座建筑的时间,目前流行着两个版本一说始建于一九0 一年,一说始建于一九 0 八年无论哪一种说法准确,都足以说明这栋楼的历史较为悠久这座镌刻着百年左右思想的城市坐标,留给人们的记忆是什么样的呢站在这座貌似平静的老建筑面前,看到它一直矗立在那个位置上观望着整座城市,凝视着从它身边匆匆而过的“新新人类”和常常流连于此的“老人儿们” ,便不由得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采访中,从人们的回忆中,记者隐隐看到了这首诗的情景老楼是课本 让我们把建筑读成历史记忆是可以有颜色的,而颜色往往因人的心情和经历而各不相同在 80 岁的陈鸿俊老人记忆中,现今的宽城邮政支局就是历史中那个“伪满中央通邮便局” 亲身经历过亡国的痛,使得老人的言语中多了几分犀利 “日本人就是想尽办法,掠夺中国、侵略中国!”像陈老这个岁数的人,童年的记忆大多存着一笔难以抹去的黑灰色追溯眼前这座邮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孟家屯当然,这一切仍然和侵略密切相关日俄战争后,日本在接管南满铁路的同时,在孟家屯开通了辽东守备队军用通信所。
为了配合对东北的全面侵略,日本于 1916 年 11 月 1 日把辽东守备队的军邮局全部开放,办理民邮业务,长春孟家屯军用通信所于这一天改为宽城子支局至此,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春的邮政侵略,已经张开大网,开始网罗财富和信息据孙彦平先生的《百业源流》介绍, “当时日本在孟家屯设宽城子支局,是因为东清铁路宽城子车站的归属问题尚在交涉,孟家屯是南满铁路北段的终点站 ”按照记者的理解,孙先生的潜台词就是日本人想巩固其在长春的既得利益,同时扩大其影响1906 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日本取代了俄国,为扩大“满铁附属地” ,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从此,日本人对长春的城市建设开始沿着“中央通” (今人民大街)布局邮局这样重要的机构,当然也不会偏离政治中心的1907 年 10 月 21 日,宽城子支局迁入头道沟,改称“长春支局” 11 月 1 日,改称长春邮便局1908 年 12月 1 日,迁入现在的地址陈洪俊说:“当时在‘伪满中央通邮便局’对面就是‘伪满新京警察署’ 两栋建筑隔街相望,其设计十分精细、考究,带有欧洲建筑的风格 ”如今,长春当年的“双子星” ,只剩下“伪满中央通邮便局旧址”在孤单的见证历史老楼是过程 翻开旧的一页,展开新的一天从小就生活在二马路附近的王连华先生说:“那里是我童年的必经之路,那里曾留下我童年的快乐和感伤。
”今年 52 岁的王先生,小时候因为要去“省政府机关幼儿园” ,每天都要经过“宽城邮政支局” 偶尔,也会和小伙伴们在此驻足,玩上一小会儿对斯物的记忆尤为深刻他说:“那时,邮局门前有很多树,夏天玩捉迷藏时我还爬过呢我们那时从上边看邮局,总以为那是故事中的城堡,神秘极了!”实际上,在王先生可以在邮局门前爬树时, “宽城邮政支局”早已成了人们办理各种邮政、电信业务的窗口了不仅如此,附近的孩童们冬天常在门口台阶上打“出溜滑” 最让儿时的王先生好奇的就是镶嵌在台阶上的两个小铁圈 “为什么在光滑的台阶上设置两个障碍物呢?”一个困扰王先生多年的问题,在与一位生活在附近的老人交谈中,找到了答案 “那是日本人拴警犬用的!”王先生 22 岁那年,一位 60 多岁的老人用厌恶的语气和直截了当的话语,告诉了他答案这个答案一下子攥紧了年轻人的心,直到今天,王先生想起自己苦苦探求的答案后面,居然透着血腥时,都不愿回忆关于这座老楼,王先生还有很多记忆其中,最让他高兴和难忘的是,他在这里知道了国家关于招收“工农兵上大学”的事情那天,我看见邮局门口聚了很多人,他们围着一起看墙上贴的通知,我以为又是谁的大字报呢!根本没有去理会,走到附近听人说,赶紧报名去,我就以为哪里招工呢!就马上凑了过去,看啊看啊,看完后眼睛都直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机会!”有了这么多人与楼之间的经历或者故事,让王先生对这座老楼的感情自是不薄,尽管现在有很多渠道让人们获知不同的新闻资讯,但是王先生仍然会在闲暇的时候,到这里转转,看看“宽城邮政支局”前读报栏里的报纸。
他说, “这是一种感情!一种特殊的感情!”老楼是起点 在社会的前行中见证未来茜和薛是记者的两个同学他们一个来自河北,一个来自通化和他们说起“宽城邮政支局”时,他们就像几年前的记者一样,并不知道这座颇有深意的老楼的历史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是,附近的长江路科技城和青岛路一条街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他们而言,数码的东西才是他们生活中的信纸在记者的提示下,他们对这座老楼的记忆,开始复苏了因为,上大学时,他们乘坐的 306 路公交车是要经常路过这里的工作后,他们买数码产品时,偶尔也会路过这里用他们的话描述, “那有很多卖卡和收藏钱币的 ”而关于建筑的本身,他们倒是忽略了人们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忽略这处建筑的所在,因为它不是长春最早的建筑,也不是长春最高、最大的建筑,更不是长春最有影响力的建筑但是人们却有足够的理由记住它,因为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在历史的转变中,这座老楼也并非一成不变据有关人士介绍,这座老楼在外部格局上已经不同于从前在上个世纪末,其楼体的东、西两侧都先后进行了接建,尽管尽可能地延续原有的建筑风格,但实质上楼体本身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2000 年,该楼再次维修时,已经基本改变了原有的面貌。
一栋建筑在不同人的眼中,折射出来的光彩是不一样的有时灰暗、有时鲜艳,这和观察者所处的角度和时间有关,也和建筑本身所处的年代以及所承载的使命有关这就像《断章》中的诗句一样耐人寻味 (记者张贤达)[阅读延伸]听堂专家讲史:解放前的长春邮政长春晚报 11 月 6 日电(记者张贤达)从 1800 年长春建治到解放前,长春邮政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在缺少现代通信工具时,人们通过什么手段传递信件?长春第一家邮局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名字叫什么、它的地理位置在哪?它都能办理哪些业务?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春市志》副主编孙彦平最早的“邮局”叫“信局”1902 年,长春有了第一家邮政局——大清邮政局从那时候起,生活在长春的人们向外传递信件、包裹等事宜,又多了一条途径那么,在此之前,长春邮政业的基本情况又是什么样呢?孙彦平副主编告诉记者,这其间经历了封建驿递制度和民间信局两个阶段封建驿递制度,就是老百姓通常所形容的“八百里加急” ,专门传递政府文书而信局,则是专门的民间通信机构它产生于明朝永乐年间,可以办理信函、汇兑、包裹等业务,基本上涵盖了后出现的“邮局”所办理的业务由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民间通信机构与驿站等国家通信机构长期并存。
长春建治不久,在“生聚繁庶”的情况下,开始有了信局在光绪年间,长春有规模的信局有合盛、和兴、天泰等,它们各自订有专章,互相联络,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民间通信网络第一家邮局设在三道街1896 年,清政府在封建驿递制度衰落和外国邮政势力入侵的情况下,不得不正式开办邮政局但是,保守的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仅设了 5 处口岸邮局,而东北仅有——牛庄大清邮政局1898 年秋天,清政府开始向内陆推广邮政, “牛庄邮政局”派人到长春,在合盛信局内开设代办,收发邮件1902 年,大清邮政局在三道街成立,隶属于牛庄大清邮政局可以开展普通信函和普通包裹等业务,在 1904 年又开办了汇兑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还没有开设投递业务,人们寄取包裹和汇兑银钱,都要直接到邮局或邮政代办支局办理,信函中的寄信可投入邮筒或交邮政代办商铺,来函则由自己到邮局或者邮政代办商铺认领邮政一度沦为三国同办众所周知,邮政和铁路、电力等行业一样是国家的命脉,只能由国家拥有主权,不允许外国人来经营但在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大量的外国邮局也在中国设立,腐败的清王朝无力阻止,只好名曰“客邮”予以默认最早在长春设立‘客邮’的是俄国。
”孙彦平说:“从 1900年,俄国修筑宽城子火车站开设邮局开始,俄国共在长春建了 3 处邮政局 ”在获得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也于 1906 年开始对长春进行邮政侵略 “在日、俄两国邮政势力进入长春后,长春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一处中、日、俄三国邮政长期并存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邮政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但同时也是邮政受到外来势力侵略最多的城市之一 ”孙彦平副主编如是说 (长春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