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目.doc
10页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及典型题目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知道数据收集的常用表示方法:正、√、○2.学会用“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知道一个“正”字表示数量53.学会根据统计图表分析表格做出一些判断和回答问题4.能够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情况常见题型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 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2. 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3.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被除数=除数×商例如:12÷3=4 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读作:12除以3等于44. 求商的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和几相乘得到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例如:12÷3=() 那么除数是3,想在乘法口诀中:三(四)十二,那么我们就可以都得到12÷3=(4),商是436里面有()6,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5. 解决问题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 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2) 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1. 认识轴对称图形:一个通图形,通过对折来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左右,上下两部分形状和大小相同),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折痕叫对称轴2. 认识平移:沿着直的路线运动(上、下、左、右、斜着),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只是位置发生路变化的的现象,叫做平移现象3. 认识旋转:物体的每个部分都围绕着同一个点或(中心)转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现象1. 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图形的汉字(山、中、囍、由等)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二)这单元主要是考口算题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例.直接口算:28÷4=(7)想:(7)×4=28,用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所以商是(7) 8÷8=(1)想:(1)×8=8,用乘法口诀:(一)八得八,所以商是(1)45÷9=(5)想:(5)×9=45,用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所以商是(5)54÷9=(6)想:(6)×9=54,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所以商是(6)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例.1.填空:45÷9=5 表示把( 45 )平均分成(9 )份,每份是(5 );还表示( 45 )里有( 5 )个( 9 );2. 有40瓶可乐,32瓶橙汁。
每8瓶可乐装一箱,这些可乐能装多少箱? 根据题目中给的条件40瓶可乐,每8瓶装一箱,就是把40按每份8个平均分,可以分成几份,或是可以理解为求40里面有()个8,可用除法计算40÷8=()此题要注意读题要认真,注意选择有用的数字问题是可乐能装多少箱,条件要和可乐有关,所以数字要用40,而不能用32,注意有用信息的选择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一、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1)只有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例如:36-27+3(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错在运算顺序颠倒了这道题只有加法和减法,要按 =36-30 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第一步要先算减法,然后才算加法6 正确的解法是:36-27+3 =9+3 =12 (2) 只有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例如:18÷2×3(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错在运算顺序颠倒了这道题只有乘法和除法,要 =18÷6 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第一步要先算除法,然后才算乘法 =3 正确的解法是: 18÷2×3 =9×3 =272、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例如如图上的题: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2)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例如如图上的题: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3) 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例如如图上的题:不管除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4) 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例如如图上的题:不管除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3、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也就是说一个算式中带小括号,不管小括号里是哪种运算,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例如:选择题(1)2+3×4与(2+3)×4的得数( B ) A.相等 B.不相等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里数字和运算符号都是一样的,第二个算式里多了一个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后算乘法,第一个算式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运算顺序不同,所以结果就不同2)9×(3+4)和6+11-7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 B ) A.除法 B.加法 C.乘法第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第二个算式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就先算加法,所以两个算式都是先算加法。
4、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弄清楚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例:15+9=24 24÷3=8 (强调括号不能忘)(15+9)÷3=8 这两个算式中24是第一步算式的结果,所以用第一个算式15+9替换掉24,第二个算式中的÷3照着写,如图:,替换完了,注意运算顺序不改变要加个小括号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例题:分析:我们知道了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每次烤9个问题:要烤几次?可以画图表示,如图:列式解答:(1)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54(个)(2) 还要烤几次? 54÷9=6(次)综合算式:(90-36)÷9 =54÷9 =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1、 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例如: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例:右面的算式中,余数最大是几?()÷8=()......()由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除数是8,小于8的数有1、2、3、4、5、6、7,其中7是最大的,所以余数最大是7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例如如图: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例如:5、解决问题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1)余数比除数小例:43÷7=()…( ) 余数可能是( )或者余数最大是( )(2)至少问题(进一法):商+1 (3)最多问题(去尾法)例: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分析: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可以从10元中3元3元的分出来,分成了3份,还剩1元,剩下的1元不够再买一个,这一元就可以去掉,所以就只能买3个。
10÷3=3(个)......1(元) 答:最多可以买3个4)有余数的除法(按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1)(2)(3)(4)小结:按规律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除法算式得到的结果,余数是几,答案就是每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最后一个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归纳 1、 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2、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2.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3.一个万以内的数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一个万以内的数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例题:4001和4000.4、读数时要注意,中间的零要读出来 写数时要注意,末尾的零不要少5、一个数最高位上是百位,是三位数最高位上千位,是四位数最高位是万位,是五位数6、读作要写汉字,写作要写数字例题:8012 读作八千零一十二,要用汉字大写9013是(四)位数,注意是汉字的四用算盘数数和记数1.算盘上的一个上珠表示5,一个下珠表示12. 用算盘记数时,要先定位再拨珠10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的大小比较方法:(1)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
2)位数相同时,就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直到比出大小为止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或整十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称为近似数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不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直接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例题4】计算:800+700=1500800是8个百,700是7个百,8个百加7个百是15个百,15个百是1500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的口算方法:(1)把整百、整千数都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2)可以不看整百、整千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的未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末尾相同个数的0估算解决带钱“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把已知数估成整千、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用“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来解决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知识点1、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1斤=10两、1两=50克)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例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那个重一些?3、 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 )克,也就是( )千克4、 一个苹果约重100( ) 一个鸡蛋约重55( ) 一只母鸡重4000( ) 一本数学书重300( )5、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 )克1、5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200克+800克=( )克=( )千克 2000克=( )千克 8000克=( )千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