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的副语言研究.docx
11页《论语》的副语言研究 王丹丹 石 艳内容Reference:副语言是对语言结构或内容之外的言语交际各方面的研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使用了大量的副语言,包含有声副语言如语气词语音替代的使用、无声副语言如表情动作的使用,这些副语言在《论语》言语传达中起到了启发教化、确定语义等作用Keys:论语 副语言 作用《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它记载着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言语行为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写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1]《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较为真实地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口语交谈的内容与方式既然是口语交际,除了涉及谈话内容外,也必然会涉及一些副语言的问题副语言”这一术语最早是被Trager在1958年所使用,随后副语言问题就引起了人们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使用者的不同,也往往造成对其定义的不同,但大部分学者用“副语言”这一术语来概括非言语交际的各个方面1984美国教育资料信息中心(ERIC)给副语言下的定义则是:“对语言结构或内容之外的言语交际各方面的研究语言学文献中的副语言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副语言也被称为副言语特征,它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如语调、重音等)、突发性特征(如说话时的笑声、哭泣声等)以及次要发音(如圆唇化音、鼻化音等);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上述的狭义副语言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一些非声特征,如面部表情,视觉接触,体态、手势,谈话时双方的距离等等本文所采用的就是广义的副语言副语言的功用不可小觑,有学者认为,交际中词句只承担7%的信息量,而面部表情则传播55%的信息,声调传播38%的信息[2]我们都知道,语言的主要作用就是沟通交流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除了使用词汇句子来达到交际目的外,还常伴随一些副语言行为,从而起到辅助作用《论语》的语境已经很难还原了,若能就现有的章节对其做副语言因素的研究,虽然困难但的确很有意义根据和声音有无关系这一标准,笔者把副语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声副语言,包括语气、语调、重音、语音替代、停顿、缄默等之所以把缄默归为有声类中,是因为缄默是通过不发出声音来表达某种意义的,但同样也是通过和声音有关的特殊状态来传递信息的另一类则是无声副语言,它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交际双方距离等一.有声副语言的使用(一)语气词黄伯荣,廖旭东版的《现代汉语》这样定义语气词: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3]语气词的语法特征有两个,一是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句子或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二是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语气词按照所表达语气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表祈使语气、表感叹语气1.表陈述语气(1)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1·9)(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11)两句中的“矣”是表陈述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在古代汉语里,通常表示动态,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它不仅可以标记已经如此的情况,还可以标记行将如此的情况比如,某一情况还没有出现,但是预料它将会出现,用“矣”字也是把它当作新的情况告诉别人2.表疑问语气(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19)(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3)句中的“何为则民服”翻译过来则是:“要做些什么事才能使百姓服从呢?”表疑问语气;(4)句中的“如何”在古代汉语里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形式,意为“怎么样”“怎么办”,当中间插入代词、名词等意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这里表疑问语气,鲁定公询问国君应该怎样使令臣子、臣子又该怎样侍奉国君?3.表祈使语气(5[来自wwW.lw5U.coM])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6·5)(6)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5)句中的“毋”和(6)句中的“勿”在词汇意义上大致相同,都表否定它们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和“别”4.表感叹语气(7)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4)(8)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7)句中的“大哉问!”意思是“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8)句中的“郁郁乎文哉”翻译为“多么丰富多彩呀!”均表示感叹语气论语中像这样的语气词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二)停顿停顿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副语言中的语音分隔符号[4]停顿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生理停顿,即隔一段时间停顿一下,便于呼吸;一是语法停顿,即为了清楚表达句子的层次结构,避免造成歧义或语义模糊的停顿;一是强调停顿,即为了突出句子中的某个信息点的停顿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论语》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是没有句读的,但后人为了朗诵和理解的方便,就根据句子意思常为句子进行断句并加之以标点。
句子(9)的断句采用的是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句读我们无法亲眼见亲耳闻孔子当时是怎么说这段话的,但根据前后句子的意思,我们大致能推测出,孔子一开口就先感叹地说道“贤哉,回也!”并且中间定有一定的停顿,为的就是突出强调颜回良好的修养此外,这里还涉及到古代汉语里的主谓倒装结构,谓语易位到主语的前面打破正常先主后谓的顺序,从而表示强调,这样的易位也必然会造成停顿三)语音替代语音替代就是指能取代某些词汇或话语的特殊语音形式它也是言语交际中表达话语意义的重要手段10)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20)译:孔子道:“咳!这班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什么?”(11)尧曰:“咨!尔舜!……”(20·1)译: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啧啧!你这位舜!……”(10)句中的“噫”和(11)句中的“咨”都是语音替代10)句中的“噫”表现出了孔子对“斗筲之人”的不屑与蔑视之情;而(11)句中的“咨”则突出了尧让位于舜时感叹的语气四)缄默缄默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意义有时表示犹豫,有时表示缺乏自信,有时表示中立或者不赞同《论语》中同样也有缄默的例子1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19)(12)句中的“不对”是子路对叶公问话的缄默, 表现了子路当时复杂的心理状态13)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13)句中的“夫子不答”是孔子用缄默来表现他对南宫适问话的肯定与赞赏二.无声副语言的使用(一)表情人在说话时,面部表情也对表达起到了一定的语义补足作用14)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5·6)(1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9·11)(16)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5·2)(14)句中的“子说”表明了孔子当时对漆雕开回答满意和高兴的状态;(15)句中的“喟然”是“叹气的样子”,表现了颜渊对老师的敬仰佩服之情;(16)句中的“愠”表现了子路当时困惑不解甚至不高兴的心情二)动作人们在口语交谈的时候,常常会伴随这样或那样的动作,从而对语义表达起到辅助作用17)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7·31)(18)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1·26)(17)句中的“揖巫马期”省略了主语,其实是陈司败向巫马期做了个揖然后再开始讲话,表现了他对巫马期的尊重与礼貌。
18)句描写的是曾皙在说话前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他说话做事的从容淡定三.副语言的综合运用所谓“副语言的综合运用”指的就是在言语交谈时不仅使用了有声的副语言,还使用了无声的副语言,从而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和完整《论语》中副语言的综合运用的例子也不胜枚举19)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2)(20)夫子哂之11·26)(19)句中的“侃侃如也”是“温和而快乐的样子”,“訚訚如也”是“正直而恭敬的样子”,“踧踖如也”是“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与与如也”是“行步安详的样子”这些词语都不仅要靠面部表情来体现,而且还需要伴随一定的动作行为,所以是副语言的综合运用这些副语言的综合运用告诉我们在跟不同人群说话时需用不同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表情、动作上20)句中的一个“哂”字,意味深长哂”既表现了孔子在听了子路率尔的对话后微微一笑的表情,也表现了孔子对子路回答的暂时缄默,是无声副语言和有声副语言的有机结合孔夫子在此微微一笑,一是笑他可爱直率的性格,问题提出后,不假思索就回答起来;二是笑他治理国家要讲求礼仁,而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一个“哂”字把孔子当时的内心世界与人物独白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副语言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十分重视副语言对语言表达的作用了有学者称“只要人类还需要有声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副语言就永远有存在的必然和价值[5]这充分证明了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一般说来,副语言具有这样几种功能:1、确定话语意义;2、伴随辅助功能;3、替代自然语言功能;4、表示情态功能等《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副语言的使用又有其独特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例子具体分析一下副语言在《论语》中的重要作用一)启发教化作用《论语》的“乡党篇”中有很多节都集中讲了在不同环境,与不同人交流时,该说什么样的话,辅之以什么样的动作表情2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10·1)译: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而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2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10·4)译:经过国君的座位,面色便矜庄,脚步也快,言语也好像中气不足21)(22)分别表现的是我们说话要分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不同情况要伴随不同的副语言《论语》中像这样体现出来的副语言,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
我们在说话做事时要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表现出恰到好处的表情与动作,而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说话做事方式二)确定意义作用 语言是一种受很多因素制约的表意符号系统,在一切规范的前提下,语言有时能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为了准确完整地领会说话者的意图,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副语言,即表情、动作等23)夫子哂之11·26)“哂”本是“微笑”的意思,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但孔子在子路不假思索地说了一番话后流露出这样一个动作神情,就不再是简单一笑了哂”放在此情此境中就有了确定意义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孔子在此一笑,不是会心称赞地笑,而是略带些讥笑的含义他一则笑他说话不假思索直率的性格,二则笑他说话不懂谦虚所以在很多时候,副语言对言语表达尤其是在语义模糊时常起到确定意义的作用三)表示情态功能副语言的使用,不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交际者一定的情感态度24)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