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陈萍.doc
7页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得主陈萍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右)为陈萍(左)颁奖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陈萍主要在金属―氮基和金属氨基硼烷两类储氢材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有效地拓展了储氢材料领域,其中金属氨基硼烷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储氢目标材料体系如果到2020年,全球15%的人口都拥有自己的汽车,那么地球上将会有11亿辆汽车,如果那时依然使用化石能源,那么环保和能源枯竭所带来的压力将不堪重负因此,寻找环保新能源,成为全球汽车业的当务之急许多国家都在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但是50年来,氢能的使用仍未能商业化换句话说,氢能一直在发展,但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真正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对此,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认为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燃料电池成本高;二、现有的氢气储存方式不够好,储量少;三、氢气的制造依然不够环保,在制造过程中会有许多污染和浪费目前,氢能汽车大多使用高压储氢罐,它的缺点是储量少、成本高,而且有一定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带领研究组进行金属氢化物储氢研究,创新性地将氮元素引入到储氢材料中,开创了金属氮基储氢材料体系,拓宽了原有的以金属和金属合金为主导的储氢材料领域。
这一体系已成为当今储氢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并引发了许多相关材料体系的建立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自然》(Nature)等高水平科学期刊上随后,陈萍和她的团队还首次提出了一种正氢和负氢的作用机制,并将这种机制应用于储氢材料和储氢过程的设计,于2008年开创了金属氨基硼烷( MNH2BH3,M=Li,Na,K)材料体系这种材料由于储氢效率高,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储氢目标材料体系现有的储氢材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逆储放氢的,类似充电电池;另一种是不可逆的,用完就需要重新置换由于陈萍团队创立的是两个新的体系,会涉及到许多材料,因此上述两种类型的材料他们都在研究,尤其是第一种由于可在温和条件下存储大量的氢气,这项研究为攻克在氢能使用中最大的难题,即低储氢效率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氢作为高效、洁净、可广泛利用的能源成为可能个人简介:陈萍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获同校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来源:人民网2011-12-05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陈萍获奖2011年12月2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六所高校、四家科研院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133 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作为唯一一名来自大连的青年女科学家获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为其颁奖 记者在颁奖典礼上了解到,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担任评委会主任,32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候选者平均年龄为41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候选者占90.23%,来自西部的候选者占28.57% 据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于2004年,截至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67位女性获得该项殊荣陈萍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大连青年女科学家,2008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启华曾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新闻链接 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0位获奖青年女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柳红 新疆大学教授刘浪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彭茹雯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赵艳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嘉炜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书红 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崔东华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陈萍攻关新能源——把氢收藏起来用 当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钓鱼台国宾馆的化妆间走出来,来自大连化物所的陈萍让记者不禁眼前一亮,不是因为她有多么的艳惊四座,而是因为当女性的自信与神秘的科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女性之美的内涵突然之间会在人的感官中形成一种升华因为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女性的自信美,更重要的是,她的研究正在致力于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她正努力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她的研究使氢能的广泛利用成为可能 陈萍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3年前,她来到了大连,潜心于储氢材料方面的科研工作储氢材料是什么东西?跟我们的生存环境有何关联?采访陈萍,跟采访其他女性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一名青年女科学家,她很让人好奇,而好奇点之一就是她正在为人类做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陈萍的研究领域属于环保新能源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全球汽车业在寻找环保新能源方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一些国家加紧部署、实施氢能战略但是50多年来,氢能的发展一直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氢气的储存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如果氢能可以实现便捷使用,那么我们的空气质量就会得到改善 “我的工作就是想办法把氢气以最高效的形式储存起来,比方说像充电电池那样,氢气用完了可以再充进去。
陈萍把她的研究比喻得很轻松,而实际上,这个问题曾困扰过很多科学家2002年,一个偶然的发现,让她创造性地将氮元素引入到储氢材料中,开创了金属氮基储氢材料体系,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公认的最高水平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从此全世界的储氢材料研究开始从金属拓展到非金属材料上 陈萍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攻克氢能使用中的储存问题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更重要的是也使氢能作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被广泛利用成为可能2008年,她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突破,开创了金属氨基硼烷材料体系,这种材料储氢效率更高,已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储氢目标材料体系目前,陈萍和她的研究团队正在对储氢材料做进一步的研究 坚持让她从中等生成为女科学家 坚持,这是陈萍的人生信条陈萍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走上科研道路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兴趣我在高中时由于迷恋打球学习不是太好,一度落到中下游,后来努力用功,考上厦门大学化学系时化学得的是满分在大学做毕业设计时,我发现自己对化学研究特别有感觉,于是继续在学校读了硕士、博士,后来又去了新加坡做博士后正是因为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陈萍的坚持在遭遇过质疑和反对的情况下,始终没有动摇过。
她向记者坦白,别看是博士了,可她并不喜欢读书,而做商务的丈夫却恰恰相反,什么书都喜欢读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是相通的,他的很多想法都深深地影响过我 获科学家奖的她不认为自己是科学家 热爱旅游、喜欢运动的陈萍,外表看起来很外向可在评价自己的性格时,她却说:“有的时候我也超常地安静,一个人几天不说话都可以 儿时的陈萍在被问及理想的时候,也曾和其他孩子一样懵懂地回答说“科学家”,却并不十分明白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如今当她手捧着“中国青年女科学家”的奖杯,却明确地告诉记者:“我还称不上是科学家我不认为一个人发明一两样东西就是科学家了陈萍说:“我的研究被很多人认可,这当然值得高兴,但我觉得科学家远远不至于此在氢能的发展上,世界发达国家已急切地提出了计划目标,认为2015年应该是氢气燃料电池进入市场的时间可见,人类对改善空气质量的愿望是多么迫切而陈萍以及她的团队正在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努力来源:大连新闻网 2011年12月05日) 陈萍陈萍,女,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学科: 物理化学;学历:博士: 0411-84379905 Email: pchen@地址: 大连市中山路457号 邮编: 116023陈萍,女,博士,研究员,1968年生,山东东营人。
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分别于1994、1997年获得厦门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化学系担任研究员,从事储氢材料的研究2008年回国后担任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并于2009.1获得“项目百人”计划的支持代表论著:1. Wang JH, Liu T, Wu GT, Li W, Liu YF, Araújo CM, Scheicher RH, Blomqvist A, Ahuja R, Xiong ZT, Yang P, Gao MX, Pan HG, Chen P, Potassium Modified Mg(NH2)2-2LiH System for Hydrogen Storage, Angew Chem Int Ed, published on line.2. Xiong ZT, Yong CK, Wu GT, Chen P et al. High-capacity hydrogen storage in lithium and sodium amidoboranes, Nature Materials, 7(2), 138, 2008.3. Xiong ZT, Wu GT, Hu JJ, Liu YF, Chen P, Luo WF, and Wang J, Reversible hydrogen storage by a Li-Al-N-H complex,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17, 1137, 2007. 4. Xiong Z, Wu G, Hu J, Chen P, Ternary imides for hydrogen storage. Advanced Materials 16, 1522, 2004. 5. Chen P, Xiong ZT, Luo JZ, Lin JY and Tan KL, Interaction of hydrogen with metal nitrides and imides. Nature, 420 (6913), 302-304, 2002.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网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