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docx
6页论王维辋川别业的和谐美 摘要: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私家园林,代表了唐代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水平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王维辋川别业具有和谐美,体现在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心境与环境的和谐关键词:王维,辋川别业,和谐美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实实在在的人间仙境据《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嘨咏终日王维也因作辋川山水园林诗歌而奠定了他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歌“文宗”的地位,综观这些诗歌的特点,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和谐美也正如傅如一先生所说“王维诗歌最本质的美学特征是和谐美”,他认为,“盛唐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盛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必然要在诗歌领域作出反映,而这种反映以王维最为强烈、最为出色,不仅有正面的反映,也有反面的反映表现出“诗人追求和谐社会的强烈愿望1)王维辋川山水诗歌美学是其辋川园林美学的再现辋川别业的和谐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辋川别业与周围山水、村庄的和谐建筑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于使建筑布局、体量、造型和周围环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并创造体现时代内容的建筑使用价值和富有个性特征的建筑形象。
2)对于具有一定造园思想的王维来说,辋川别业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辋川别业的建筑采取的是化大为小、以变化分散代替集中的布置方式,以避免喧宾夺主,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别业中的一些景致都是在幽胜之处稍加人工建筑而成,充分体现了王维追求自然本真的情趣王维新家建在孟城坳,文杏馆建在飞云山脚下,临湖亭建在欹湖边上,竹里馆建在竹林深处,这些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恰到好处地点缀在辋川的山谷中,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依存、相融合此外,在建筑风格上,辋川别业也力求与自然环境风格的统一不论从建筑用材,还是色彩上,都尽量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如文杏馆的建筑材料取自当地的文杏树和茅草,“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文杏馆》),此馆像一个山野茅庐虽然没有雕梁画栋的图案美,但多了一份返璞归真的自然美,这就真正实现了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效果辋川别业的建筑和景点投入了自然的怀抱、纳入了自然的体系,不仅融合在白云、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自然物结成了和谐的艺术整体,而且辋川别业与周围的其它村庄也和谐地融为一体从王维、裴迪、王缙等人的诗文可以判断,在辋川山谷内,除了王维的辋川别业以外,还分布着一些别的村落。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华子冈是王维辋川的二十处游止之一,从文中可以看出,华子冈一带有一些村落和寺庙王维还有一些反映辋川村落的诗,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辋川闲居》)、“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等不像在京城长安,尽显天子之气的皇家园林、炫耀富贵权势的私家园林一定要与平民宅第有天渊之别,王维的辋川别业与辋川村民、隐士的房屋、土地是相互交错地分布着的,没有严格的界限作为朝廷高级官员的王维并未因身份的显赫让其别业的建筑凌驾于其他村民之上,相反,辋川别业的“草堂精舍”没有四面而起的高墙和庭院深深的院落,它与周围的村落和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和谐更营造了一种平等的氛围二、辋川别业人际关系的和谐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地位显赫的士族,尽管在初唐、中唐时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出身尊卑观念像一条枷锁,锁住了庶族士大夫们的身心身在宦海,靠科举而仕的王维深切地感受到命运的多舛和人际关系的险恶,官位卑微,稍有疏忽就可能获罪,“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州阴。
《被出济州》)王维因所谓“舞黄狮子”事件而被贬济州,成为帝王将相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后来的仕途,王维也是几经沉浮,做了一些有名无实的官乌烟瘴气的官场上,哪里才能有一个真正的知己!回到辋川别业,王维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人生的快乐裴迪,可以说是王维心灵相通的莫逆之交,他与王维更是形影相随、地位平等的朋友,在辋川,裴迪给王维带来了快乐王维在辋川写的很多诗歌都与裴迪有关,或者思念裴迪,“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赠裴迪》)或者有裴迪相伴,“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从裴迪对王维《辋川集》的二十首同名和诗也可以看出其与王维的关系非同一般王维与乡邻们的关系也非常好其诗《辋川别业》:“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诗写王维在辋川与隐居乡里的高僧、贤者诵经、阔论的快乐另外,与王维相邻而居的还有一些隐士《田园乐七首》其五:“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五柳先生指志趣高洁的隐士王维十分关心乡邻们的生活疾苦,隐士胡居士病了,卧床不起,王维及时送米相赠,“床上无毡卧,镉中有粥否斋时不乞食,定应空漱口聊持数斗米,且救浮生取《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虽然王维官位显赫,生活闲适富足,但他深切地同情农民、饥民生活的苦难。
村民赋税太重,一日深夜,他们交完田税,办完公差,深夜归家,疲惫不堪,这让王维自责、心痛他替农民向官府申诉疾苦,请求蓝田刘知县关心百姓,“篱中犬迎吠,出屋候柴扉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晚田始家食,馀布成我衣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赠刘蓝田》)不像其他庄园的庄主肆意掠夺农民的土地,相反,面对饥民,王维还慷慨捐赠属于自己俸禄的职分田右臣比见道路之上,冻馁之人,朝尚呻吟,暮填沟壑……臣前任中书舍人给事中,两任职田,并合交纳,近奉恩敕,不许并请望将一司职田,回与施粥之所,于国家不减数粒,在穷窘或得再生,庶以上福圣躬,永弘宝祚王维《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能亲自给蓝田知县写信为民请命,能为饥民捐赠自己的职分田,王维与辋川村民的感情可见一斑在辋川,王维与乡邻们的关系是出自人的本心的一种朴实、真诚的人际关系,毋庸置疑,这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于王维还是乡邻们来说都会感到快乐三、辋川别业心境与环境的和谐中国古代的文人园林的主人大都是达官贵人或有一定文学修养的隐士,他们一般过着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因此,园林不是他们从事具体物质劳动的空间,而是享受精神活动的乐园,即园主人都是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组成的空间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
王维便是园主人的代表之一,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期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经常与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嘨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根据王维《辋川集序》和其它的辋川诗文可以看出,辋川别业的景致有椒园等二十余处,这些咏景抒情之诗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竹里馆》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林幽深茂密,明月倾洒银辉,在这片静谧、自由的精神天地里,诗人独自一人悠闲自得地坐竹林中弹琴长啸没有人,明月也能成为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了一体《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幽静的大山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山谷里传来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景色怡人人语和余晖给充满寒意的山谷带来一丝暖意在这里,山水等客体自然环境与主人的心灵、情感融为一体,所以这园林已不再是与园主人相对的物质空间,而是精神空间了在王维的辋川诗文中,“自然无碍的生命境界是如此浑然一体,你很难把写景与抒情写意截然区分开来;景即是一颗充满天真之趣的心灵感受中的景,而情也不再是依附于写景之后的孤立的存在,它已融入每一句诗词之中3)王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既有老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意趣,又有儒家独善其身、乐山乐水的追求,更有佛家澄心静虑、超脱尘凡的禅心。
因此,自然山水、园林环境在王维的心目中就是其精神世界的同一体,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随其性而存在回到辋川别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王维在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始终可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一切、忘乎自我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成就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妙意境,正如曹林娣所说:“自然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4)辋川别业就是儒家伦理美学、道家自然美学、佛家心性美学的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傅如一解评.2006.王维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2、冯钟平.2000.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3673、任晓红.1995.禅与中国园林.商务印书馆:1664、曹林娣.2005.中国园林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6作者:吴长城男,1976年6月生,河南信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郭风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