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概况.docx
11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吸引外资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大量外国投资涌入了中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迎来了外资进入的高峰中国外资流入的形态主要有对外借款、直接投资以及其他外国投资等三类:对外借款包括外国政府、国际机构的贷款;直接投资除了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三种形态外,还包括面向外国投资者发行的股票等;其他外国投资主要包括委托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所伴随的投资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外资引进的主要形式日本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根据日本统计,截至2003年末,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269.2亿美元,[1]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3.1%,占日本对亚洲投资总额的17.8%,仅次于亚洲NIES4(562.0亿美元,37.2%)和ASEAN4[2]国(625.7亿美元,41.4%)[3]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以及市场优势是吸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优惠的外资政策、较好的劳动力因素、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侧重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同时考虑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以中国为生产基地的意识更有倾向性,近年来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的投资有所增加。
日本的对华投资动机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或者“生产要素导向型”转变为“生产与市场并重型”,逐渐形成了研发、生产、本土销售的全方位投资特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逐渐以制造业为主90年代以前,日本制造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NIES4,其次为ASEAN4国而同期对华制造业的投资几乎微不足道,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少的非制造业上自1993年开始日本对华制造业的投资迅速增加,其总额超过了亚洲NIES4和ASEAN4国从制造业投资结构来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机电、电器、纺织、化学、机械、食品等这些产业的原材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外销,而在当地调配原材料、零部件及内销的比例仍很低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与日本国内企业尚处于垂直型的分工阶段日本对华投资呈现出由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根据日本财务省“制造业对华投资产业类别份额变化”统计资料显示,在80年代中期,日本对华投资主要以食品、粮食等相关产业为主体,约占30%左右,而同期纤维、电机、化学和运输机械等均在10%左右;进入90年代,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又集中在纤维产业,最高比例达51%,而化学、电机等仍在10%左右徘徊;到了90年代末,化学、电机和运输机械等份额开始超过纤维产业,特别是电机行业在1999年达到了39%;2002年以来,材料相关产业部门的日本对华投资有了显著上升。
中国加入WTO后,逐步降低了农产品、工业产品的关税,取消了非关税壁垒,取消了外资企业的国内销售、进出口限制以及本地化要求等差别性待遇,在通信、金融、商业等服务领域对外资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加政策的透明性,提高公平待遇等不断改善的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日本企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了上述几个阶段那么,宏观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在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特点的形成与日本母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何种内在的关联、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日本产业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在微观上,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经营状况如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受到经营状况的影响,日本企业撤资的情况如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对于我国今后吸引日本直接投资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在剧烈的国际经济环境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确保企业经营优势亦有着积极意义第二节 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结构顺序针对上述问题,本书运用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的观点,利用日本和中国相关机构的数据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与日本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比较,按照企业通常的发展阶段即投资建厂、生产、经营、撤出这一内在脉络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划分如下章节,分别对日本在华投资的有关情况进行考察分析第一章是展开本研究的大前提根据我国外资引进政策的变迁,将中国外资政策的发展分为“初始阶段”(1979~1983)、“发展阶段”(1984~1991)、“促进与调整阶段”(1992~2001)以及“入世后的新经济政策”(2002~今)四个时期,从投资金额、投资的产业结构等角度分阶段对20余年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进行分析,清晰地把握日本对华投资历史变迁的特征,以及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特点的形成与中国外资政策的关联在第一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二章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投资的主要领域、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以及日本投资主体等不同角度分析总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日本的对华投资动机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或者“生产要素导向型”转变为“生产与市场并重型”,开始形成研发、生产、本土销售的全方位投资特点,日本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国市场竞争中而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日本改变了原来的“边际产业”对华直接投资模式,开始向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转变,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转变的特点。
而且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投资区位和投资主体的集团化等特点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以及投资特点可以看出,日本通过对华直接投资实现了产业的国际转移,从而确保了本国产业竞争力的保持因此第三章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主要围绕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对华产业转移及其结构变化的关联进行分析,并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产品结构进行简要考察日本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对外转移,与中国形成了产业与产品的分工关系为了进一步阐明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本章以日本机电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华机电产业的投资为例进行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是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在内的“技术”的竞争,以产业转移为标志的跨国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移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所伴随的技术转移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有着重要意义第四章主要从企业内技术转移、技术外溢以及日本在华建立的研发中心等角度考察日本直接投资伴随的技术转移的情况与特点通过分析我们看出,随着日本比较优势产业对华投资的增加和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提出,日本企业通过设备投资、在企业内部开始建立研发部门、人力资源流动、链接型技术外溢、建立独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加快了对华技术转移,呈现出由边际技术到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
但是,目前日本转移的技术或者从事的技术研发多以与其市场重视型战略相一致的应用型技术为主日本对华产业的转移以及技术的转移提升了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日本产业海外转移形成的“产业空洞化”和“中国威胁论”一时间甚嚣尘上第五章将主要从日本产业空洞化的形成原因以及中日两国产业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揭示中日两国产业互补大于竞争,中日两国形成了零部件与成品之间的工序间分工所产生的互补关系以及依据产品附加价值所形成的互补关系中国产业的发展和日本对华投资不是日本产业空洞化形成的原因,而是实现日本产业高度化、解决产业空洞化的手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进行产业海外转移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在海外跨国经营的展开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有必要在微观层面上对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第六章主要围绕日本在华企业的本土化经营揭示日本在华经营的特点、不同经营类型的收益状况以及在华开展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本企业通过采取零部件采购、产品销售、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本土化战略以及市场战略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收益状况不仅高于国有企业的水平,而且好于其他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平均收益水平。
我们知道,当一国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时就会从国内撤出、转移到海外海外投资企业同样存在从东道国撤出的情况海外投资企业撤出的原因,除了东道国产业竞争力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外,还有包括企业内部因素在内的各种复杂原因在第七章,我们将利用日本周刊东洋经济、日本经济产业省等统计资料分析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撤出状况以及撤出原因总体来看,日本在华投资企业撤出率较低但是食品、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撤出率较高,而电机、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撤出率较低撤出企业与企业经营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关联第八章主要在前七章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以及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就中国今后如何有效吸收日本外资,以及日本如何解决目前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思路及具体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 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联合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控制权的投资行为一些国家出于地理上的原因,也将国际直接投资称之为海外直接投资。
它不同于证券投资,不是单纯的国际资本流动,是投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为一体的跨国移动它也不是单纯的货币移动,而是货币、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等经营资源一揽子组合的移动国际直接投资包括横向投资、纵向投资和混合投资三种基本类型[4]二 西方经济学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资本的国际流动,最初采取的是商品资本形式,继而产生了货币资本形式,最后出现了生产资本形式在国际直接投资产生后的近100年内,对此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更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些西方学者利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主要用于解释国际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实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源自亚当斯密,经过李嘉图和俄克歇尔-俄林的不断补充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的假定前提是:(1)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不能在国家间流动;(2)国家间贸易没有障碍;(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但是,这些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的国际投资实践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其资本特指“货币”,因此该理论又可以称作国际货币流动理论纳克斯、伊威森、麦克杜格尔等专家对此均作过系统论述,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各国资本充裕度不同,资本从富裕的国家流向短缺国家,资本流动的动因是追逐更高的利率。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但只是以货币代替了实物商品,无法完全解释不完全竞争现实国际直接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很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了理论抽象与实证分析该理论抛弃前两种理论的“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前提,认为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转移,投资者要对转移到国外的生产要素实施有效控制,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无形资产的跨国转移,而国际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单一的货币资本的跨国转移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体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大类别微观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厂商理论为基础,考察厂商的对外投资行为,其中最著名的如“垄断优势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宏观理论主要以俄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为基础,主要考察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别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影响,其中主要的代表为“投资-发展周期模型”和比较优势理论等在宏观和微观理论流派之中,微观理论代表了国际直接投资研究领域中的主流思潮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过程看,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垄断优势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典型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反映。
随着60年代末西欧、日本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随后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兴跨国公司的出现,理论研究开始转向解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