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31 粘土或坯料可塑性测定.doc
7页229实验三十一 粘土或坯料可塑性的测定可塑性是陶瓷泥料的重要工艺性能,其测定方法有间接和直接法两种,但到目 前为止仍无一种方法能完全符合生产实际,因此,国内外正在积极研究适宜的定量 测定方法目前各研究单位或工厂仍广泛沿用直接法,即用可塑性指标和可塑性指 数对粘土或坯料的可塑性进行初步评价Ⅰ. 可塑性指标的测定一.目的意义可塑性指标是利用一定大小的泥球,测定其在受力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变,以对 粘土或坯料的可塑性进行初步评价,对陶瓷的成型和干燥性能进行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 1. 了解粘土或坯料的可塑性指标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2. 熟悉影响粘土可塑性指标的因素 3. 掌握粘土或坯料可塑性指标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二.基本原理可塑性是指具有一定细度和分散度的粘土或配合料,加适量水调和均匀,成为 含水率一定的塑性泥料,在外力作用下能获得任意形状而不产生裂缝或破坏,并在 外力作用停止后仍能保持该形状的能力 可塑性指标以一定大小的泥球在受力情况下所产生的应变与应力的乘积来表示:S = ( D - h )· P (31--1)式中 S —— 可塑性指标(厘米·公斤);D —— 泥球在试验前的直径(厘米) ;h —— 泥球受压后产生裂缝时的高度 (厘米);p —— 泥球出现裂纹时的负荷 (公斤)。
可塑性与调和水量,亦即与颗粒周围形成的水化膜厚度有一定的关系一定厚 度的水化膜会使颗粒相互联系,形成连续结构,加大附着力;水膜又能降低颗料间 的内摩擦力,使质点能相互沿着表面滑动而易于塑造成各种形状,从而增加了可塑 性但加入水量过多又会产生流动,失去塑性;加入水量过少,则连续水膜破裂, 内摩擦力增加,塑性变坏,甚至在不大的压力下就呈松散状态 高可塑性粘土的可塑性指标大于 3.6 ;中可塑性粘土可塑性指标为 2.5 ~ 3.6 ; 低可塑性粘土的可塑性指标低于 2.4 三.实验器材1. 可塑性指标仪(如图 31—1 所示);2302. 粗天平; 3. 量筒; 4. 卡尺; 5. 调泥皿; 6. 调泥刀; 7. 保湿器; 8. 0.5 mm 孔径筛, 9. 水平仪等四.测定步骤1. 将 400 克通过 0.5 mm 孔径筛的 粘土(或直接取生产用坯料)加入适量水分, 充分调和捏练使其达到具有正常工作稠度 的致密泥团(此时,泥团极易塑造成型而又 不粘手)将泥团铺于玻璃板上,制成厚 30 mm 的泥饼,用直径 45 mm 之铁环割取 5 段,保存在保湿器中,随时取用2. 将泥团用手搓成泥球,球面要求 光滑无裂纹,球的直径 45±1 mm,为了 使手掌不致吸去泥段表面水分和沾污泥球 表面,实验前应先用湿毛巾擦手。
3. 按先后顺序把园球放在可塑性指 标仪座板的中心,用左手托住中心轴,右 手旋开框架上指紧螺钉,让中心轴慢慢放下,至下压板刚接触到泥球为止,锁紧指 紧螺钉,从中心轴标尺上读取泥球的直径4. 把砂杯放在中心轴上压板上,用左手握住压杆,右手旋开指紧螺钉 12,让 中心轴慢慢落下,直至不再下降为止5. 打开盛铅丸漏斗开关( 滑板架 5 ),让铅丸匀速落入铅丸容器中,逐渐加压 到泥球上,两眼注意观察泥球变形的情况,可以从正面或镜中细看随着铅丸重量 的增加,泥球逐渐变形至一定程度后将出现裂纹当发现裂纹时,立即按动按扭开 关,利用电磁铁迅速关闭铅丸漏斗开关,锁紧指紧螺钉,读取泥球的高度,称取铅 丸重量( 再加上下压板、中心轴及盛铅丸容器的重量 800 克即为破坏负荷 )6. 将泥球取下置于预先称量恒重的编好号的称量瓶中,迅速称重,然后放入 烘箱中,在 105~110℃温度下烘干至恒重,在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五. 数据处理1.测定记录, 如表 31-1 所示 2. 计算方法 ① 可塑性指标计算 将测定数据代入(31-1)式进行计算图 31-1 可塑性指标仪1. 调节仪 2. 游块 3. 电磁铁4.支架 5. 滑板架 6. 机座 7. 镜子8. 座板 9. 泥团 10. 下压板 11. 框架 12. 指紧螺钉 13. 中心轴14. 上压板 15. 盛砂杯部份231② 水分计算(31-2)%100%0221 GGGG)干基水分((31-3)%100%0121 GGGG)湿基水分(式中 Go —— 称量瓶的质量(克);G1 —— 称量瓶和湿样的质量(克);G2 —— 称量瓶和干样的质量(克)。
表 31-1 可塑性指标测定记录表试样名 称测定人测定日期试样处 理粘土或坯泥可塑水分的测定 试样编号试 样 直 径 ︹ 厘 米 ︺D形 变 后 高 度 ︹ 厘 米 ︺ h应 变 ︹ 厘 米 ︺D-h破 坏 负 荷 ︹ 公 斤 ︺P可 塑 性 指 标(厘米·公斤) S = (D-h)·p称 量 瓶 编 号称 量 瓶 重 (克)G0称 量 瓶 及 湿 样 重 (克) G1称 量 瓶 及 干 样 重 (克) G2干 基 含 水 率(%)湿 基 含 水 率(%)备注1 2 3 4 5③ 全面表征可塑性指标的数据,应包括指标、应力、应变和相应含水率,数 据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④ 每种试样需平行测定五个 用于计算可塑性指标的数据 ,其相对误差不 应大于±0.5% 六.注意事项1. 试样加水调和应均匀一致,水分必须是正常操作水分,搓球前必须经过充 分捏练 2. 搓球必须用润湿的掌心,搓球时间大致差不多,球表面必须光滑,滚圆无 疵,球的尺寸须控制在 Ф4.5±0.1 厘米范围内 3. 试验操作必须正确,顺序不得颠倒,掌握开裂标准应该一致2324. 如需详细研究可塑性指标与含水量的关系时,可做不同含水率的可塑性指 标测定,并绘制出指标一含水率曲线图。
Ⅱ. 可塑性指数的测定一.目的意义可塑性指数即表示泥料呈可塑状态时含水量的变化范围,它虽不是评定泥料可 塑性的直接方法,但应用仍极广 本实验的目的: 1 了解粘土或坯料的塑性指数对生产的指导意义 2 熟悉影响粘土可塑性指数的因素 3 掌握粘土或坯料可塑性指数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二.基本原理可塑性指数值为液限与塑限之差所谓液限就是使泥料具有可塑性时的最高含 水率,测定液限,一般采用华氏平衡锥法利用一定重量,一定规格的平衡锥,在 一定的时间内,自由下落至泥层一定高度时所测得的泥料含水量来表示 塑限则是使泥料具有塑性时的最低含水率 一般高可塑性泥料塑性指数范围大于 15 ;中可塑性泥料在 7~15 之间;低可塑 性在 1~7 之间三.实验器材仪器装置如图 31-2 所示,平衡锥是 300的尖角锥体,从尖顶起在 10 mm 处有 环形刻度,园锥两侧有直径 3 mm 的钢丝, 其两端各连有直径 19 mm 的园球,平衡 锥连附件总体重 76±0.2 克 此外,还有电磁装置,天平(感量 0.01 克)、调泥刀、称量瓶、干燥器、烘 箱、毛玻璃、0.5 mm 孔径筛等四.试验步骤㈠.液限的测定 1. 将 200 克通过孔径为 0.5 mm 筛的 自然粘土或直接取用的生产坯泥,在调泥皿内逐渐加水调成接近正常工作稠度的均 匀泥料。
加水量一般在 30~50 %之间,陈腐 24 小时备用,若直接取自真空练泥机的 坯泥,可不陈腐2. 试验前,将制备的泥料再仔细拌匀,用刮刀分层将其装入试样杯中,每装一 层轻轻敲击一次,以除泥料中气泡,最后用刮刀刮去多余的泥料,使其与试样杯齐 平,置于试样杯底座下图 31-2 华氏平衡锥装置1.园锥体(呈 300尖角) 2.手柄 3.半园形钢丝4.金属园球 5.泥样杯 6.台座2333. 取出华氏平衡锥,用布擦净锥尖,并涂以少量凡士林借电磁铁装置将平衡 锥吸住,使锥尖刚与泥料表面接触,切断电磁装置电源,平衡锥垂直下沉,也可用 手拿住平衡锥手柄,轻轻地放在泥料面上,让其自由下沉(用手防止歪斜),待 15 秒 后读数每个试样应检验五次(其中一次在中心,其余四次在离试样杯边不小于 5 mm 的四周),每次检验落入的深度应该一致4. 若锥体下沉的深度均为 10 mm 时,即表示到了液限,则可测定其含水率若 下沉的深度小于 10 mm,则表示含水率低于液限,应将试样取出置于调泥皿中,加 入少量水重新拌和(或用湿布捏练),重新进行实验若下沉的深度大于 10 mm,则将 试样取出置于调泥皿中,用刮刀多加搅拌(名用干布捏练),待水分合适后再进行试验。
5. 取测定水分的试样前,先刮去表面一层(约 2~3 mm)试样,然后用刮刀挖取 15 克左右的试样,置予先称量恒重并编好号的称量瓶中,称重后于 105~110℃温度下烘 干至恒重,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准确至 0.01 克)每种试样应平行测定五个 6.测定记录 将有关数据记入表 31-2 中表 31-2 液限测定记录表试样名称测定人测定日期 试样处理实验编号称量瓶重(克) G0称量瓶及 湿样重(克) G1称量瓶及 干样重(克) G2液限含水率 (%)备 注1 2 3 4 57.计算方法G1 - G2液限含水率(%) = × 100 (干基) (31-4)G2 - G0 式中 G0 —— 称量瓶的质量(克) ;G1 —— 称量瓶及湿试样的质量(克);G2 —— 称量瓶及干试样的质量(克) ① 代表液限度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② 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数据,其绝对误差应不大于±0.5 % ③ 平行测定的五个试样,其中三个以上超过上述误差范围时,应重新进行测定8.注意事项 ① 试样加水调和应保证均匀一致,泥样装入试样杯内应保证致密无气孔。
② 平衡锥应保证干净、光滑(锥体涂一薄层凡士林),下沉时应保证垂直,轻缓,234不受冲击,自由下落㈡ 塑限的测定 塑限一般采用滚搓法进行测定 1.试验步骤 ① 称 100 克过 0.5 mm 孔径筛的粘土或生产用的坯泥,加入略低于正常工作稠 度的水量拌和均匀,陈腐 24 小时备用,或直接取经真空练泥机的坯泥或测定塑性指 标剩余软泥取小块泥料在毛玻璃板上,用手掌轻轻地滚搓成直径 3 mm 的泥条,若 泥条没有裂断现象,可用手将泥条搓成一团反复揉捏,以减少含水量,直至泥条搓 成直径为 3 mm 左右而自然断裂成长度均 10 mm 左右时,则表示达到塑限水分 ② 迅速将 5~10 克搓断泥条装入予先称量恒重的称量瓶中,称重后放在烘箱内 于 105~110℃下烘干至恒重,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再称重(准确 0.01 克) ③ 为了检查滚搓至直径 3 mm 断裂成 10 mm 左右的泥条是否达到塑性限度,可 将断裂的泥条进行捏练,此时应不能再捏成泥团,而是呈松散状 2. 测定记录 将有关数据记入表 31-3 中表 31-3 塑限测定记录表试样名 称测定人测定日期试样处 理实验编 号称量瓶重(克) G0称量瓶及 湿样重(克) G1称量瓶及 干样重(克) G2塑限含水率 (%)备 注1 2 3 4 53. 计算方法G1 - G2塑限含水率(%) = ——— ×100 (干基) (31-5)G2 - G0 式中 G0 —— 称量瓶的质量(克) ;G1 —— 称量瓶及湿试样的质量(克);G2 —— 称量瓶及干试样的质量(克)。
①. 代表塑限度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其数据应不少于五个数据的平均值②. 用于计算平均值的数据,其绝对误差应不大于±1% ③ 每次试验需平行测定五个样品,其中三个以上超过上述误差范围时应重新进 行测定2354.注意事项 ① 试样加水应适当,调合均匀,并应经过充分地捏练 ② 滚搓时只能用手掌不能用手指,断裂应是自然断裂,不是扭断 ③ 滚搓时泥料水分如嫌高,不得采用烘干或加入干粉的办法调整水分,只能 采用空气中捏练风干的办法,或者重新调制5.可塑性指数的计算可塑性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