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方案.docx
9页初三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初三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篇一:初三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蕴天地之精神灵魂,藏天地之生命力量,以永不竭息的生命力量孕育着人类生生不息,以永不竭尽的智慧光明,照耀着每一个众生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喜欢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学生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内容 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中的《大学》 2、弟子规中的总叙及〈入则孝〉 3、千字文选句: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4、初三语文课本中的国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以诵读为主,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多形式诵读比赛等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录音等,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3、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合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4、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人人熟读成诵的目标 5、充分利用班级墙报,年级宣传栏等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五、教学进度 第一学期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第四周《弟子规》总叙(初学,正音) 第五周《弟子规》总叙;《千字文》选句(理解,背诵)第六周《大学》第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五段 第十一周语文园地五中的对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大学》第六段 第十二周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十三周《大学》第七段 古诗:《过故人庄》 第十四周《大学》第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七中的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第十六周《大学》第九段 第二学期 第一周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第二周复习《大学》一至九段及弟子规 第三周语文园地一中的古诗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情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第四周《大学》第十段 第五周语文园地二中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第六周《大学》第十一段 第七周《大学》第十二段 第八周《大学》第十三段 第九周《大学》第十四段 第十周《大学》第十五段 第十一周《大学》第十六段 语文园地六中的古诗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第十二周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十三周《大学》第十七段 第十四周《大学》第十八段 第十五周语文园地八中的歇后语: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第十六周复习 篇二:初三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十个单元,共有34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课程目标 (一) 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 文化活动 (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掌握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五)学习传统文明礼仪,提高个人修养 (六)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培养合作意识 四、实施措施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如诗歌朗诵、书法 比赛、艺术节等,充分感受中 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观游览文化古迹、寻访历史文化名人、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组织学习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体现教学要求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循序渐进,得以发展提高,不可盲目拔高教学要求 (六)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学习经典重在积累感悟通过品味经典之韵、感受志士之魂、领略山水之美、参与艺术之乐,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力求以情动人、以情启智、以情养德,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初步的鉴别意识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初步的鉴别意识。
(八)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传统文化是一门新课程,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九)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文化教育资源,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选择不同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类型,对学生进行教育 (十)注意处理好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五、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十个单元,本学期教授前五个单元每课一课时,合计共18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