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沈从文的还乡——读《湘西散记》、《湘西》.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4022209
  • 上传时间:2017-10-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5.8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CHIN130111.01 沈从文精读 李依 063001100131沈从文的“还乡”——读《湘西散记》、《湘西》引语:走进《湘西散记》、《湘西》的文学世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沈从文的创作与其故乡湘西那血浓于水无法割裂的关系《湘西散记》是作者一九三四年一月回乡探望病危的母亲,在一路上写给新婚不久的妻子的信件(即《湘行书简》),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系列散文;而《湘西》则几乎是描写湘西的专著可以看出,沈从文对于湘西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希望现代文明可以使目前业已“堕落”的湘西获得转机,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城市疏离感的影响,希冀不断回归自然和人性的本源,使故乡的独特品质能够得以保存《湘西散记》、《湘西》虽然写作目的与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从还乡心理的角度考察,两者都是在不同层面上对故乡的回归这位寓居北平的湘西游子,心灵其实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故土本文在结合作家生活经历分析其散文作品的基础上,以“还乡”的内在原因、心态与视角,以及“还乡”中的社会思考为要点,说明沈从文的还乡和其文学创作的关系,以期对沈从文的这两部散文集有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字:沈从文 《湘西散记》《湘西》 还乡还乡动因所谓还乡动因,在这里主要指沈从文还乡的驱动力量及目标指向。

      结合沈从文的经历与思想,可窥见其还乡的基本动因:怀乡情结、乡土情感、追寻本源首先,是内心积淀的怀乡情结的表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于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故乡”也作为一个意象深藏于人们的集体意识中代代传承,亘古不变地牵动着异乡游子的心,时时触发其还乡的强烈愿望历代文学都有大量书写故乡情结的作品,沈从文自不在例外第二,作家在故乡的成长经历对其日后的生活、情感、人际都有重要影响由湘西进入京城的沈从文,一直自称“乡下人”,虽然其受到了新文化的洗礼,但初期生活之艰难困苦,尚不完全适应城市的生活,甚至有某种莫名的不安全感,这都促使他踏上精神上的还乡之旅第三,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极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只存在于对本源的接近中,绝非其他故乡的本源力量于人仿佛是一个磁场,而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对沈从文更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在《从文自传》中那“小顽童”的身上就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挣脱束缚,融于自然的本源力量在沈从文的湘西旅程中更是能时刻感受到故乡的明山秀水、淳朴人情给他带来的愉悦与认同感对本源的追寻恰恰是这样一种于不自觉中自然获得的过程以上三点归结于沈从文本身,外化出的便是对故乡的情感,指向沈从文的散文写作。

      与数百年来受压迫的少数民族心理不同,沈从文深为 CHIN130111.01 沈从文精读 李依 063001100132自己的血统而骄傲,对自己故乡这片“神圣”的土地怀有极深挚的感情正如沈从文在《我所生长的地方》中写到的:“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写于 1931 年夏秋间的《从文自传》是一次籍由回忆进行的还乡,沈从文通过一个“顽童”的所见所闻,重温了 20 余年来在自己记忆中留下过痕迹的山水花木、人事哀乐《湘西散记》则记述了 1933 年冬至 1934 年初作者乘船返乡省亲,沿沅江上溯时的旅途见闻和个人感兴,呈现的是一次实在意义上的返乡旅程如果说《从文自传》、《湘西散记》只是客观上使人们对湘西有所了解,那么《湘西》则完全称得上是用类似社会学家的剖析眼光去让读者们改变先前对湘西的一些偏见,更像是引领读者在经验与思考的层面上对故乡进行的一次重新认知与回归透过他的散文,我们看到了湘西的历史重负,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及其对湘西进行改造以实现振兴的思索在一个有心人看来,说不定还有一点意义,值得深思!”(《湘西·题记》)这或许便是沈从文在还乡的求索中,希望其散文所能实现的效果。

      还乡心态首先,沈从文还乡散文的创作心态受到了湘西所承受的历史重负的影响自清朝以来,湘西苗人就饱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与虐杀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红了每一条官道同每一个碉堡《从文自传 ·我所生长的地方》) 沈从文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对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对一些问题看得更透彻明白,对历史与现实的差异也非常敏感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一切皆用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同时这种进步,也就正消灭到过去一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 》)第二,沈从文的还乡心态还受到时局的影响在写作《从文自传》时“‘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从文自传·附记》) 而 1933 年冬和1937 年冬作家返乡之时,正分别值蒋介石调集大军对瑞金进行“围剿”和日寇铁蹄伸向长江中游之时,湘西局势动荡不安作品的“牧歌的谐趣”只是为了消弭在京妻子的挂念及减免读者的痛苦而“特意加上的”作料,有意作成的乡村幽默也是为中和沉痛感慨而设但是这种轻松谐趣的笔调却使题旨变得朦胧起来 与小说不同,在沈从文的乡土散文中,他描绘的是亲身的见闻,自己是所叙事件的参与者。

      由于他的出发点是为误解湘西的人解惑,是反“桃源”的,因此始终努力保持一种纪实的、不干预的态度,比如在写到贺龙的起义时,就让一些评论者认为是一种朦胧主义的世界观即使 CHIN130111.01 沈从文精读 李依 063001100133在《从文自传》里,他也旁观者一般诉说着 20 岁前那个“我”的经历,尤其在描写军队对苗民残酷的虐杀时,更平淡冷静得令人惊诧 但由于“爱乡心”的驱动,沈从文对湘西人那不为时间而改变的生活气质充满了深沉的悲悯,在潜意识里仍是为“桃源”的逝去唱出了一曲哀歌,始终以一种温情主义世界观来审视湘西的一切即使是写到妓女,也认为她们不过是在从事“人类一种最古的职业”,是在参与一种“生活的斗争”(《湘西散记 ·桃源与沅州》) ;即使是写到水手们相互间的辱骂,也更突出他们的勇敢彪悍、自然淳朴,而没有令人感到厌恶的粗野鄙俗文学不同于纪录片,沈从文的散文真实地记录了其见闻的风土人情,但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是透过“沈从文的眼睛”去看湘西世界,感受到的是为一颗“爱乡心”染上了一层光晕的真实与美丽 还乡视角所谓历史,正是由人事组成的。

      沈从文生长在湘西的土地上,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没有什么比“翻阅”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更能实现回归的目的船夫、士兵、烟贩、妓女、土匪、矿工、乡绅、学生、官僚,在他还乡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湘西原始、野性的生命力量正是籍由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 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个担 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二女儿活下去不管怎么样 ,却从不逃避 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 严重 ⑴在沈从文的还乡散文所抒写的人物中,有许多是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贫苦人民《桃源与沅州》中的小水手,每天只可得两分零花钱,被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淹死,掌舵的只要把死者剩余的一点衣服交给家长说明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相貌如托尔斯泰般庄严的老船夫,七十七岁了,为一厘一分银洋与人互相辱骂,在急流中靠拉纤执著地生存《辰溪的煤》中那“神圣矿工”的家庭,丈夫被煤块砸死在矿井,女儿受辱自杀,全家以十二块烧埋费带来的希望作继续活下去的支撑血与泪的图画在湘西大地触目皆是,生活的艰辛使这种被迫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和能够在地狱般日子中活下去的韧性。

      沈从文所展现的,是湘人生命所具有的“庄严”,这是为城里读书人所不能理解的在沈从文笔下,还有一系列只有湘西才“出产”的“奇人”《一个大王》中的那个土匪,为人之彪悍义气,经历之荒诞离奇,让人觉得他就是从豪侠小说中跳入现实的人物;《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⑴ 引自《湘行散记·历史是一条河》 CHIN130111.01 沈从文精读 李依 063001100134的曹芹轩,集粗野、风雅、风流、重情于一身,在外人看来是个分裂的人物,实际上却恰恰是乡下人“妩媚”性格的呈现在北京城里,恐怕没人相信沈从文会与这些人称兄道弟但当了解了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和不断还乡进行探寻的灵魂,便不难理解这些奇人骨子里的东西其实是湘人所共有的自然“人性” 沈从文的乡土散文中描绘了众多各具特色,超出经验与想象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立体的,复杂的,无所谓单纯的善恶,只是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性与人性交织而成的生命透过沈从文在还乡历程中呈现出的这一个个生命图景,我们即使无法准确地用一两个语词来涵盖其中的生命意义,却无疑会被那份生命的“庄严”而震撼 除了人事,湘西自然风物的美丽与丰实也深深吸引着沈从文。

      湘西物产丰美,煤炭、桐油、木材、烟草、水银、稀有金属等资源异常丰富沈从文在提及物产时多是从现实意义出发,《湘西》中《辰溪的煤》、《常德的船》、《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等篇目都具有纪实文体的风格,其用意还是纠正世人对湘西“地瘠民贫”的错误认识,同时让湘西的人民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改变一些不良本性,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对家乡和生活的改造而湘西优美的风景则使沈从文在自然中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翠,岩石黛黑水深且浅,鱼大如人《湘西·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 在故乡自然美的怀抱里,沈从文获得了在城市所无法得到的回归自然的身心享受在面对故乡如梦如幻的旖旎景色时,沈从文还常常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陷入诗意的哲思在《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中,他写道: 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 彻悟了一点人生,同 时又好象从 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 ”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 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

      ⑴置身于宁静的环境凝神静观,沈从文将个体生命融入到了自然的意境之中,从现实的审美感受进入到了一种禅悟的境界从前的少年在河上学到的只是人事方面的知识,而此时这千百年来永恒不变的自然同沈从文的交流,与沈从文彼此的接纳,使他获得了大智慧联结这智慧的纽带是时间与记忆,只有故乡的山水才能唤起人对过往岁月的观照,也⑵ 引自《湘西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 CHIN130111.01 沈从文精读 李依 063001100135只有在故乡才能让人真正毫无芥蒂、透明纯澈地回归本源在都市里,现代文明并不能使人获得充足的归属感,也缺少源于自然的触动与激发,只有回归故土,才能深化对生命的认知与智慧,这恐怕也是沈从文还乡的深层原因罢 还乡的思考沈从文的散文还乡不仅仅为读者呈现了湘西复杂的局势、停滞堕落的现状、奇诡神秘的风俗和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而且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思考,这就使其不但具有文学的价值,而且具有社会批评的现实意义沈从文的散文中虽然有些篇目具有纪实文体的意味,但他的文章与一般社会学家的“社会调查”有着质的区别社会调查多是以外来者的身份,由外而内以一种“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考察。

      而沈从文完成的是一个回归故乡的过程,他生于斯长于斯,本身就是湘西文化的承载者,丰富的乡土经验使他能够由内而外真正把握湘西的“神性”与“人性”,理解城里人所认为的一些奇异风俗 驱动沈从文进行思索与批评的是他对故乡的挚爱,希望湘西能够通过改造得到振兴与一些作家所具有的“厌恶乡土”的心理机制相比,沈从文的思考更多的是从一颗“爱乡心”出发沈从文的还乡散文,几乎从不直接揭露和批判现实的堕落败坏,而更多的是通过追忆过去生活的优美闲适,描写边地人民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