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的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pdf
6页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第一步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第二步结论:向光性可能与尖端有关第三步结论: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弯曲部在尖端下面结论:单侧光照射的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性弯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其他实验詹森实验( 1910)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尖端下部注意】缺少对照试验:设置尖端与下部用云母片阻断(化学物质不能通过)拜尔实验( 1914) :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注意】黑暗条件下完成,排除光照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温特实验( 1928)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由化学物质引起,称为生长素郭葛实验( 1946) :从高等植物中分理出生长素,确认它就是吲哚乙酸(IAA ) 植物激素:概念: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种类: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主要特征:1.内生性: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细胞内部产生的代谢产物2.能够移动: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
移动的方式和速度影响因素】1.植物激素种类2.植物种类 3.器官特征3.低浓度高效性: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调节作用显著植物生长素:化学成分: 吲哚乙酸、苯乙酸、吲哚丁酸产生部位: 1.幼嫩的芽、叶2.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原料: 色氨酸分布: 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胚芽鞘、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果实和种子)在成熟或趋于衰老或休眠的器官中分布很少形态学位置:形态学上端:正常生长状况下向上的一端形态学下端:正常生长状况下向上的一端地上部分】1.以茎与根相连处为基点,距基点远处为形态学上端,距基点远处为形态学下端2.以树冠中轴为基点,同一枝条距中轴远处为形态学上端吗,近处为形态学下端地下部分】1.以茎与根相连处为基点,距基点远处为形态学上端,距基点远处为形态学下端2.以树冠中轴为基点,同一枝条距中轴远处为形态学上端吗,近处为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1.横向运输: (1)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外界单侧光的刺激,将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分布的多2)在重力的作用下:远地侧运输到近地侧: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2.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等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单方向运输。
方式: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需要载体协助、消耗ATP)实验证据:1.顶端优势的产生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尽管如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然会不断地运输到侧芽—— 生长素是逆浓度运输的2.缺氧时,生长素的运输受到影响—— 生长素的运输需要ATP验证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实验过程:1.切去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和其他部分,留下中间一段,将实验材料分为A、 B 两组2.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快分别放在A 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和B 组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将两组胚芽鞘放置在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3.一段时间后,将每组下部的琼脂块放在另外一段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实验现象: A 组胚芽鞘弯曲生长,B 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结论: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验证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实验:实验过程: 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块上,分成两组,在第一组中央的下部放置玻璃隔板(生长素无法通过),在第二组的整个中央放置玻璃隔板一段时间后,测量A、B、C、D 处的生长素含量实验现象: 生长素含量A>B C=D 实验结论: 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能够从向光侧向背光侧横向运输。
与生长素相关的实验图解分析:(1)遮盖类(图A) 1.直立生长2.向光生长(2)暗箱类(图B) 1.直立生长2.向光(小孔)生长(3)插入类(图C) 1.弯向右侧生长2.直立生长3.向光生长4.向光生长(4)移植类(图D) 1.直立生长2.向左侧弯曲生长3.IAA 含量: a=b+c b>c 4.IAA含量: a=b+c (5)旋转类(图E) 1.直立生长2.向光生长3.向小孔生长4.茎向心生长,根离心生长(6)恒置类(图F) 1.IAA 含量: a=b c=d 均促进生长2: IAA 含量: a芽>茎3.曲线在 A、B、C 三点代表各自的最适浓度,A’ 、B’ 、C’ 点以上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 、B’ 、C’ 点分 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茎、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 、B’ 、C’ 点一下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抑制作用4.注意图中AA’ 、BB’ 、CC’ 均体现生长素对相应器官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丁)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却能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农业上可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杂草,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甲图乙图丙图丁图第三节 其他植物激素激素名称物质类型分布部位运输方向主要生理作用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促进细胞伸长各器官都有,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极性运输, 尖端可横向运输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结实,形成无子果实抑制花朵脱落、叶片衰老、块茎形成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较多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可上下运输, 无极性运输的特点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抑制成熟、衰老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主要从根部经木质部运到地上部分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抑制侧根及不定根的形成脱落酸抑制生长促进成熟将要脱落的组织或器官上下运输, 无极性运输的特点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最多被动运输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抑制生长素的转运,抑制茎和根的生长【说明】1.在植物组织培养时,当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浓度大时有助于生根;反之有利于生芽2.唯一的气体激素—— 乙烯(挥发性) 各植物激素间相互关系:1.生长素与乙烯: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植物生长浓度接近 /等于生长最适浓度诱导乙烯形成生长素超过最适浓度乙烯产量明显增加乙烯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作用细胞横向扩大2.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强烈抑制生长,使衰老过程加速解除作用拮抗作用细胞分裂素 → 促进细胞增殖协同作用生长素 →促进细胞体积继续增大3.脱落酸和赤霉素脱落酸赤霉素来源甲瓦龙酸代谢途径甲瓦龙酸 →异戊烯基焦磷酸代谢反应条件光敏色素、光照生成过程特点短日照长日照生成季节冬季夏季作用使芽进入休眠状态使植物继续生长五种植物激素的相同点:1.均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既由植物细胞产生;均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
2.植物体内含量极少,调节作用较为显著3.可以共存于同一植物体内五种植物激素的不同点:1.对植物的生理效应不同2.起作用的时间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概念: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举例: 生长素类似物、乙烯利、人工合成赤霉素、矮壮素优点: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效果稳定,可以长时间发挥作用应用:1.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芦苇、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处理大麦,引导其产生淀粉酶2.NAA (萘乙酸)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等生根,对苹果、鸭梨等进行疏花疏果,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3.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凤梨、柿子、番茄等果实成熟4.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抑制棉花生长,促进结实5.除草剂的应用:利用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较敏感的特性,用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有选择地杀死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6.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一些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青鲜素:致癌作用 【注意】生长调节剂因为植物体内没有相应的分解酶持续起作用吗从而可能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乙烯浓度增大生 长 素浓 度 增大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两种相互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抑制植物生长发育促进细胞分裂和伸长,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催熟抑制植物节间伸长、侧芽生长,促进落花落果共存性: 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大都同时存在于同一株植物体内,在不同时期不同植物激素含量不同。
原因: 受植物基因组控制实质: 基因选择性表达结论: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控制的,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脱落酸→抑制→拮抗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裂素→促进→协同生长素→促进→植物增长协同细胞伸长细胞纵向伸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体积增大协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横向变粗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比较比较项目不同点产生部位植物体的一定部位特定的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作用部位广泛,没有特定的作用部位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运输运输和分布易受重力、单侧光等环境因素影响随血液循环运输相同点1.由生物体产生2.特点:种类多,微量,高效3.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曲线分析题的解法】简单曲线分析题:一个坐标系内所含曲线数目较少(1—2 条)1.理解横纵坐标含义,找出横纵坐标关系2.找出关键点(起点、终点、转折点、交点、最高点、最低点),并分析这些点的意义3.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意义复杂曲线分析题:一个坐标系内所含曲线数目较多(≥3 条)1.将多条曲线分解开来,逐个观察每一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其意义2.比较不同的曲线,分析曲线间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