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秦汉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关系.doc
16页分析秦汉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僚政治是统治时间最为久远的一种政治制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 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官僚政治是统治时间最为久远的一种政治制度王亚南先生曾指出:“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其间经历二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有少的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言之,即一直是受着专制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换言之说,中国封建专制官僚政治统治秩序虽历代都有所兴革损益,但长时期内并没有本质上的变革吾导师万昌华先生曾说:“中国的‘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这种局面的出现不是在秦始皇之前,而是在秦始皇及其以后,是有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以来此言甚是有理自秦始创封建专制官僚政治制度,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又抽调儒家思想原等级制的“分封性地方自治”的内涵,使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合二为一 先秦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主张原始的联邦制与原始的地方自治制但他们所倡导的封建秩序也是讲求行政体制的等级制如《左传》所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卑,卑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此外,《孟子》中载有孟子回答北宫琦问周室班爵之事的话语:“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市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这都能说明春秋战国时代,虽没有专制的官僚国家,却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且儒家倡言的分封性行政体制也是讲究等级制的,即这一时期的贵族政治秩序 秦并六国,废弃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秩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专制帝国在行政体制上,废分封行郡县,依据等级制定一套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新官制体系在中央,始创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等官职;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与乡里制,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与管理当时秦王朝在控制意识形态上也做了些努力,导致了历史上惨绝人性的“焚书坑儒”当时宰相李斯说,以前诸侯厚招游学,一般读书人“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敢有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若欲有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这一建议,成为“焚书坑儒”的开始虽然,这一时期的儒学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但李斯承袭荀卿之学,渊源于孔孟,他所创建的政治体制,大体上应属于儒家精神 汉承秦制,又多有改革和创新,使秦以来的行政官制更为完善,《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汉高祖刘邦是以小亭长出身,原本非常侮谩儒生,甚至“取儒冠以溲溺”,直到叔孙通制定朝仪,才改善这种情况《史记》有如下记载:“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之后,高祖始知孔子之道有益于统治,曾不惜“至曲阜以太牢祀孔”实际上,这种形式的尊孔是毫无意义的,高祖时有韩信、吴越等功臣叛变,惠帝有诸吕外戚叛变,景帝有吴、楚等宗室叛变帝王们这才意识到:要想天下一心,非专尚一家学说不可此时,董仲舒站出来,向汉武帝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认识到;儒家学说有益于治道,开始定为正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总的来说,汉统治者选择抽调儒家原等级制的“分封性地方自治”内涵,将官僚政治与儒家思想合二为一,为封建官僚巩固统治提供了精神支柱。
为何会选中儒学呢?除了董仲舒所创建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新儒学,就是因为“封建社会重阶级名分,君权国家重一尊威权:…惟独孔学,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到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现实社会,最为合拍;…”换句话说,也就是儒家学说最便于当作一种专制官僚的统治手段张千帆先生曾说,“文化靠国家制度的强制力而获得维持,制度靠文化的无所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获得巩固……制度和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两条腿,必须同时行走才能协调发展确实如此,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护着社会的稳定自秦汉以来,创建了中国古代专制官僚政治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与官僚政治,文化与制度二者合一,维持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之久的专制官僚统自 20 世纪 70 年代政治哲学复兴至今,我国学者对政治哲学的探索逐渐由理想性呼吁转向现实性建构,由宏观叙述转向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史科自20世纪70年代政治哲学复兴至今,我国学者对政治哲学的探索逐渐由理想性呼吁转向现实性建构,由宏观叙述转向微观探讨,由批判视角转向建构视角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反思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重要论题。
由于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理论解释体系的束缚,人们总是难以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人本价值规范维度关联起来,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长期处于真空状态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础,它既是对客观现实社会的事实认知,又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人本道义的价值论域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必然要着眼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质,通过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向度,探究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我们才能够积极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要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和以往我们大都注重对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虚假、幻想的政治共同体展开理论研究,而后把理论立足点拔高到共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对“史前史”社会形态的综合批判,得出只有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结论,由此把人的生存域境推向了理想的未来,这种逻辑理路其实是对马克思政治理论的误解从内容上讲,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现实的人类解放运动,而不是固定的社会形态,以上所述的政治理论是把历史的必然发展规定为共产主义的宿命论,显然违背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从方法上讲,将人类的真正解放寄托于理想的未来,认为到了共产主义任何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是对共产主义的误解,犯了脱离实践的形而上学错误。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经典创举,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式的思辨体系和理论脱离实践的理性构建,把着眼点放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得出科学认知,从而引导人们追求真实政治价值的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践的、以人为目的、开放的论域,从历史唯物主义阐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内容,就要在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论中把握好事实与价值、历史与价值的方法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性与建构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德布拉·萨茨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硬核不是马克思关于市场、哲学方法、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观点,而是历史唯物论将马克思的观点与政治哲学中的其他传统区别开来可以看出,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发展马克思政治理论中对历史唯物论是相当重视的在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与理论方法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直到今天,我们不应再去争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可能,而是要阐释其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它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能否融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研究对象中展开,这才是当今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论题。
长期以来,唯物史观被解释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似乎人是站在历史之外,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如果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就会受其惩罚这种解释模式一度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批判或否定历史唯物论的靶子政治哲学家约瑟夫·克罗波西在评价历史唯物主义时指出,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体现出“以历史取代哲学便为以社会和经济取代政治和宗教奠定了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他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方向的预设深表怀疑面对理论的质疑,目前的主要任务不是澄清历史理论的合理性,而是深入历史理论中,探索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如何在历史唯物论中展开的分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得过于笼统,他们试图在微观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进行阐释,或采用当代的理论术语,或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加以剖析这些研究对于突破旧有的解释模式具有启发性,同时也要检审这些阐释对马克思理论造成的各种影响,以防使其再次陷入理论误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自始至终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阐发其政治哲学思想,以求突破旧式思辨体系,通过科学考察和价值规范的统一达到对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而且还在于通过彰显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中发展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同时纠正各种马克思主义学派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理论的曲解和错误认识。
针对把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同人本道义的价值论域毫无关联的传统科学理论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人本主义思潮的强烈回应人本主义思潮重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从历史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出发来把握人的主体地位,从主体性视角去理解人与外界的关系卢卡奇强调历史发展的总体意识,提出“主体~客体辩证法”,他否定“自然辩证法”,把自然抛到历史之外,认为历史仅是人与人所创造的社会生活世界的活动领域,而与自然界本身无关我们看到,从这种历史观出发,他否认了历史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致沿着人本主义方向展开理论探索葛兰西的实践哲学突出强调人的历史活动,彰显人的主体性维度,把人的问题放在自己研究的中心地位,并把自然统摄在历史之内,具有进步意义另外,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都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来突显对人本身及其生存域境的关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主体性因素和人本向度,可以说是对传统理论解释模式的反叛 在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运用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来解析马克思的理论,他们不满足于以往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宏大叙事,而是运用分析哲学的明晰性、精密性的概念和解析方法来解释马克思。
有些学者在发展中扞卫马克思,也有些学者在解释中将马克思理论予以扭曲或否定但是不可否认,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具有启发性,他们试图为马克思理论寻找微观基础和清晰的理论脉络,从而引起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面,安德鲁·莱文建议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追随者称作严格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重建、扞卫和修正历史唯物主义,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这一任务最早是由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柯亨承担,他竭力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予以明晰澄清在柯亨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中,他力图建构一种实用的历史理论,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进行详细的功能性解释,他的贡献在于突出生产力的首要地位,认为生产力是一个不断推动历史发展的基础柯亨在解释生产力时显示出独特的理论视角,他认为马克思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创新在于他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他认为这一区分是他在政治经济学中所作的决定性的概念革新,是他能够超越斯密和李嘉图理论的基础虽然价值增值确实是在劳动活动中发生,劳动活动确实也创造价值,但是劳动本身不创造价值,是劳动力创造价值,“劳动的交换价值”是一个无意义的表达,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构成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柯亨的解释是有道理的,这样把人理解为多元性,人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生产力,但是为了生存需要,人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能力来满足多元性发展人和生产力是并列的,人离不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