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docx
35页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选修语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二、学法指导 1.通过背诵,积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师生讨论,依次释义,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后人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2.背景资料 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的战国时期,孟子作为一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识到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创建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游说各国诸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3.文题解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孙丑章句上》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字音识记 孺子(rú)怵惕(chù tì) (2)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同“纳”,接纳,交纳)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烧) (3)古今异义 自贼者多(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人) (4)一词多义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 2.图文导航 3.主旨点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导出仁政。
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4.重点难点 重点: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仍存在私欲膨胀的问题,这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四端” 难点:本文是如何进行逻辑推理论证的? 本文开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时,阐释“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2.精彩段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里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说理铺张有力 六、相关链接 (一)诗词 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二)名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七节》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节》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节》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节》 (三)影视 《孟子的智慧》百家讲坛 内容介绍:本期节目邀请到傅佩荣教授来讲述一下孟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集讲述孟子这个人,先从孔孟之道讲起,从孔子本身的遗憾开始说起,而孟子却解开了孔子的遗憾传世经典《论语》中,便可看出这点百年之后,孔子思想完整化《孟子》里完整的思想已成系统化,善、恶以及过去与未来都被一一列出所有的价值观,都以真诚的力量表达了出来 (四)文体特色 逻辑严密 论证灵活 (1)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特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 (2)文章善于运用论证手法 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如文章列举的“孺子将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犹”“若”引出的比喻论证,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逻辑严谨,一气呵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古代圣王有了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用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仁心,是因为,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骇恐惧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借此去结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更不是因为厌恶会有不仁的坏名声才这样的,而是出于自然的。
由此看来,没有恻隐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羞恶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辞让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也不能算是人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样善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端,却自已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说他的君王不能为善的人,便是残害他的君王凡是认识到自己有这四端的人,就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就好像火开始燃烧,泉水开始涌流一样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它们,就连父母也不能侍奉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点 一、实词 1、词类活用 足以保四海 2、一词多义 所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是 由是观之 无是非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3、重要实词释义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自贼者也 泉之始达 4、通假字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二、虚词 斯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 以不忍人之心 不足以事父母 于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而 非恶其声而然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知皆扩而充之矣 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其 非恶其声而然也 犹其有四体也 三、特殊句式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凡有四端于我者 四、重点句翻译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怜悯心、同情心古代先王正因为不忍心伤害别人,才有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政策凭借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态去实施不忍心伤害别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物件一样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之心,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见到一个小孩将要跌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骇、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既不是要用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也不是要用来在乡亲朋友之间博取声誉的,更不是因为厌恶那个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从这些看来,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