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耳的应用解剖.ppt

62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586021151
  • 上传时间:2024-09-0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20M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耳的应用解剖学一、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一)颞骨 ((temporal bone)) •鳞部鳞部 •乳突部乳突部 •岩部岩部 •鼓部鼓部 •茎突部茎突部 •鳞部鳞部外面:与临床有关的结构鳞部鳞部外面:与临床有关的结构 鳞部鳞部外侧面外侧面 骨性外耳道骨性外耳道——上壁上壁 颞线颞线——颅中窝界线颅中窝界线 道上棘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后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的一小棘状突起上方的一小棘状突起 鳞部内面:脑膜中动鳞部内面:脑膜中动脉沟脉沟 鳞部内侧面鳞部内侧面 返回 返回 •返回返回 •乳突部乳突部 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故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故名乳突 道上三角区:乳突外侧面,道道上三角区:乳突外侧面,道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上棘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成之三角形区域又名筛区,是乳突手所成之三角形区域又名筛区,是乳突手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术时指示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在枕缘在枕缘附近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为乳突导附近有一贯穿骨内外的乳突孔,为乳突导血管之通路,内侧面为颅后窝之前下方,血管之通路,内侧面为颅后窝之前下方,有一弯曲的深沟为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有一弯曲的深沟为乙状沟,乙状窦位于其中。

      中 •鼓部鼓部 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前,鼓部为一扁曲的前,鼓部为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部分后壁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部分后壁 鼓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嵌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和纤维软骨环 鼓乳裂、鳞鼓裂、岩鼓鼓乳裂、鳞鼓裂、岩鼓裂 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入颅途径入颅途径 •岩部岩部 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蝶骨间,位于颅底蝶骨间,位于颅底 有三个面、三个缘、有三个面、三个缘、一个底、一个尖一个底、一个尖 颞骨岩部前面颞骨岩部前面 •茎突部茎突部 起于颞骨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起于颞骨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呈细长形,平均长约方,呈细长形,平均长约2.5厘米 茎乳茎乳孔:茎突与乳突之间,面神经出颅部位孔:茎突与乳突之间,面神经出颅部位 耳的应用解剖学耳的应用解剖学 •(二)耳(二)耳 •耳耳•外耳外耳•中耳中耳•内耳内耳 •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构成支架,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构成支架,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颅耳角约面,颅耳角约30度。

      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度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贴,炎症时剧疼,渗出难吸收贴,炎症时剧疼,渗出难吸收 •耳廓耳廓 •前面观前面观耳廓耳廓 前面观前面观 • 外耳道:起于耳甲腔底,止于鼓膜,长外耳道:起于耳甲腔底,止于鼓膜,长2.5~~3.5cm 外耳道外外耳道外1/3部皮肤含毛囊、部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及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皮脂腺及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 甚少,皮肤与软骨紧贴,甚少,皮肤与软骨紧贴, 故在炎症肿胀时故在炎症肿胀时引起剧痛引起剧痛 •外耳的毗邻结构外耳的毗邻结构 •前:颞颌关节前:颞颌关节 •后:乳突气房后:乳突气房 •上:颅中窝,仅上:颅中窝,仅 隔一层骨板,骨折时隔一层骨板,骨折时 可累可累及颅中窝及颅中窝 •前下:腮腺前下:腮腺 后内:乳突窦后内:乳突窦 •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外耳的血管、神经、淋巴 动脉:颈外动动脉:颈外动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上颌动脉(外脉的颞浅动脉、耳后动脉、上颌动脉(外耳道) 同名静脉同名静脉→颈外静脉,部分颈外静脉,部分→颈内静脉;耳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颈内静脉;耳后静脉经乳突导血管→乙状乙状窦相通。

      窦相通 神经:耳大、枕小神经、三叉神经:耳大、枕小神经、三叉神经的耳颞支神经的耳颞支—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外耳道前壁;迷走神经耳支支—外耳道后壁外耳道后壁 淋巴:前淋巴:前—耳前、腮腺耳前、腮腺淋巴结,后淋巴结,后--耳后淋巴结,下耳后淋巴结,下--颈浅、颈颈浅、颈深淋巴结上群深淋巴结上群 耳廓的动脉、神经耳廓的动脉、神经 •耳廓的静脉耳廓的静脉耳廓的静脉耳廓的静脉 •中耳中耳•咽鼓管咽鼓管•鼓室鼓室•鼓窦鼓窦•乳突乳突 •鼓室(鼓室(tympanic cavity)) 位于鼓膜与内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透镜状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透镜状 上下径:上下径:15mm,前后径:,前后径:13mm,内外径,内外径窄(上:窄(上:6mm,中:,中:2mm,下:,下:4mm)  )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为上、中、下分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容积:鼓室容积:1-2ml • 鼓室有鼓室有6个壁:为外、内、前、后、上个壁:为外、内、前、后、上(顶顶)、、下下(底底) 鼓室六壁模拟图鼓室六壁模拟图 外壁:外壁:膜膜+骨,骨部较小,即鼓膜以上的鼓室外侧骨,骨部较小,即鼓膜以上的鼓室外侧壁。

      壁 鼓膜构成鼓膜构成    鼓膜象限鼓膜象限 •返回返回返回返回 •返回返回返返回回 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显的豆内壁:中耳与内耳分界,中央有一明显的豆状隆起称鼓岬状隆起称鼓岬 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卵圆窗、面神经管、外半规管凸规管凸 匙突匙突 圆窗圆窗 • 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上部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隔以薄骨板,上部有两个开口:有两个开口: 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 咽鼓管咽鼓管的鼓室口的鼓室口 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窄,后壁:又称鼓室窦(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一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上部有一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小孔,称鼓窦入口,上鼓室藉此与其后的鼓窦相连鼓窦相连 鼓窦入口鼓窦入口 锥隆起锥隆起—镫骨肌镫骨肌腱腱 鼓索神经鼓索神经 • 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脑颞上壁:鼓室盖借此与颅中窝分隔,大脑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叶并与鼓窦盖相连 • 下下壁壁::一一小小骨骨板板将将鼓鼓室室与与颈颈静静脉脉球球分分隔隔,,前前方为颈动脉管方为颈动脉管 的后壁,如果此的后壁,如果此 壁缺损,鼓膜为壁缺损,鼓膜为 蓝鼓膜,半球形。

      蓝鼓膜,半球形 •鼓室内容: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韧带: 锤锤骨:前、上、后;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砧骨:上、后 镫骨:环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鼓索神经 鼓室丛鼓室丛 •鼓室血管与神经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鼓室血管与神经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动脉―前部及鼓膜;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前部及鼓膜;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侧壁;天盖、内侧壁; 咽升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下部及肌肉; 颈内动脉的鼓室支颈内动脉的鼓室支―前壁静脉-翼丛和岩前壁静脉-翼丛和岩上窦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鼓室、上窦神经-鼓室丛:鼓岬表面,司鼓室、咽鼓管、乳突粘膜感觉咽鼓管、乳突粘膜感觉 鼓索神经:司舌鼓索神经:司舌前前2/3味觉味觉 •咽鼓管(咽鼓管(pharyngotympanic tube))) 长长3.5~~3.7cm,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位于鼻咽外侧壁,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

      两口:鼓口位于鼓室前室与鼻咽的管道两口:鼓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部;咽口位于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壁的上部;咽口位于下鼻甲水平后端的后下方 外外1/3骨部、内骨部、内2/3软骨软骨 及膜部,及膜部,软骨限于上内部,软骨限于上内部, 其余为膜性平时闭合,其余为膜性平时闭合, 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打哈欠或吞咽时开放 •功能: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功能: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清除鼓室分泌物清除鼓室分泌物 成人咽鼓管成人咽鼓管与水平面约与水平面约40度角,矢状面度角,矢状面45度角鼓室度角鼓室口高于咽口口高于咽口2~~2.5cm 小儿咽鼓管与成小儿咽鼓管与成人比较:较短、平、宽人比较:较短、平、宽 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鼓窦:又称乳突窦,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鼓窦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 • 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板障型、乳突:气房分化程度: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出生未发育,出生未发育,2岁发展,岁发展,6岁延伸 •内耳(内耳(inner ear)) 内耳(内耳(inner ear)) •骨迷路骨迷路•半规管半规管•前庭前庭•耳蜗耳蜗 蜗管蜗管•外半规管外半规管•上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后半规管•球球 囊囊•椭圆囊椭圆囊•膜迷路膜迷路 •耳蜗耳蜗耳蜗耳蜗 •返回返回返返回回 膜迷路膜迷路•椭圆囊椭圆囊和球囊膜迷路球囊膜迷路•椭圆囊和球囊椭圆囊和球囊 •膜半规管膜半规管 •膜蜗管膜蜗管 •膜迷路内包含平衡和听觉结构,包括位觉膜迷路内包含平衡和听觉结构,包括位觉斑、壶腹嵴、内淋巴囊和膜蜗管。

      斑、壶腹嵴、内淋巴囊和膜蜗管 •椭圆囊-椭圆囊斑(又称位觉斑),感受椭圆囊-椭圆囊斑(又称位觉斑),感受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位觉,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 •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球球囊-球囊斑(位觉斑),有前庭神经球囊支的纤维分布囊支的纤维分布 •膜半规管:骨半规管腔隙的膜半规管:骨半规管腔隙的1/4 膜壶腹:膜壶腹:壶腹嵴,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支柱细胞壶腹嵴,高度分化的感觉上皮-支柱细胞和毛细胞和毛细胞 感受器感受器•壶腹嵴壶腹嵴•囊斑囊斑•螺旋器螺旋器 •膜蜗管膜蜗管 螺旋器(螺旋器(corti器):听觉感受器器):听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有内、外毛细胞排列的主要部分,有内、外毛细胞排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