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二).docx
27页正邦煤业有限公司编 写: 孔祥忠技术科长:技术矿长:总 工:正邦煤业有限公司二零一一年五月一、编制依据:根据 2006年 12 月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编制的 《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规发〔2007〕 165 号 “关于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矿井资源整合地质报告的批复” ;二、矿井概况:1、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始建于 1994 年, 1995 年投产,生产能力90kt/a批准开采8、15号煤层,根据山西省文件,矿井进 行升级改造,井田井田面积扩大为6.29km2,矿井能力120Mt/a现为基建矿井, 将于 2010 年 10 月份进行矿井达标验收 矿井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 矿井保有资源/储量 45.08Mt, 设计可采储量28.25Mt ; . 矿井服务年限16.8a;全井田8、15号煤层共划分为2个水平,主水平 开采全井田15号煤层,水平标高1140m;辅助水平开采全井田8号 煤层,水平标高 1070m;2、交通位置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和顺县城西南约 1.5km 的义兴镇串村以北,行政区划隶属于和顺县义兴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东经113 31'37"〜113 33'07",北纬 37 19' 13〃 〜37 21' 25〃 。
该矿位于和顺县城西南约1.5km处,井田南侧有阳(泉)〜涉(县) 铁路和阳(泉)〜黎(城)207国道通过,榆(次)〜和(顺)公路从矿区 南部通过,距该矿仅500m;距和顺县火车站约1km交通运输条件 较为便利3、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属中山侵蚀区,基岩裸露,沟谷纵横发育,切割剧烈 区内基岩大面积裸露,少部分被黄土及冲积物所覆盖,其上冲沟发育区内地势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在井田中部偏西的山顶上,标高1540.8m,最低点在井田北部的清漳东源的河床中,标高1264.9m,最大相又t高差为275.9m4、河流水系井田北部为清漳东源, 以西又称张翼河, 俗称北河, 属漳河水系发源于昔阳少山大龟谷据蔡家庄水文站资料:清漳东源流量平均1.55m3/s,最大694m3/s此外,井田内还发育一些走向北东一北西向的冲沟, 但均为季节性沟谷, 平时干涸无水, 仅雨季有短暂洪水通过5、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据《山西省自然地图集》( 1984 年)和顺气象区划属暖温带晋东南半湿润地区和顺左权气候区 其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雪多风,夏秋温和多雨,全年夏短冬长据和顺县气象局1956-1987年观测资料,多雨年(1963年)达1069mm,少雨年(1986年)为332.5mm,平均572.3mm。
降水量年内差异悬殊,主要集中在7、 8、 9 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63%且多暴雨,1963年 8 月 5 日一天内降雨量达136.3mm, 一小时最大降雨量达46.6mm历年 11 月初至次年4 月中旬为降雪期, 一次最大降雪厚度25cm( 1967年 11 月 26 日)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22.8mm(4-7 月蒸发量最大),年蒸发量最高为1874.1mm (1972年),最低为1180.6mm (1964年)年平均气温6.3℃,其中一月份最低,平均 -9.2℃,七月份最高为19.8℃极端最高气温35.0℃( 1981 年 5月 18 日) ,极端最低气温为-32.1℃( 1971 年 1 月 22 日) 全年无霜期平均为 132 天平均初霜期始于 9 月,最早 9 月 2 日( 1980年) ,最迟 10月 13 日( 1984年) 平均终霜期在5 月中旬,最早4 月 14 日( 1986 年) ,最迟 6 月 4 日( 1960、 1961 年) 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多西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7 米/秒历年平均绝对湿度7.59 毫巴最大冻土深度110cm (1984年),10cm深土壤冻结始于11月27日,解冻日期平均为 3 月 11 日。
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即度,属多震区6、 矿井排水设施能力: 现有中部车场原水仓容积为 1000M3, 水泵型号为 RS80-50-31.5RF 6台, 因扬程较小, 每两台一组进行串联进行联合排水,一组检修,一组备用,排水管路两路采用六寸管进行排水,中央水仓正在进行施工, 水仓容积为 1800M3 已安设三台 MD85-45*7水泵,排水管路两路采用六寸管进行排水,井下各工作面备有水泵QSK7.56 台,另外还备有QBK-22 水泵 4 台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1 该矿位于沁水煤田的北东侧和顺普查勘探区中段,地质调查工作起始较早,自 1870 年起,先后有多名中外学者在和顺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但系统地质勘探工作则始于 1958 年,先后的工作单位及成果主要有:1958 年原煤炭部119 队进行了包括本井田在内的昔阳—左权地质普查工作,并于同年12 月提交了《山西省沁水煤田昔阳—左权间地质普查报告书》 该次普查钻孔坐标未用经纬仪测定,质量较低,由该图实测成图的1 : 10000与1 : 5000地形地质图质量差,评为不 合格,储量予以注销1959 - 1960 年 119 队在昔阳-左权普查区内划出和顺县北勘探区,对该勘探区所属的李阳、泊里、三奇、后峪、王沟井田进行了精查勘探, 在完成大部分钻探工作量的情况下, 中途因故告辍, 于 1960 年10月进行了中间性资料整理,编制 Si (9号)、Ti (15号)煤层等 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未附文字说明。
1972 年山西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完成了包括该矿区在内的1 : 20万左权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1981 年- 1984 年煤炭部航测大队对和顺县进行了航空摄影,1983 年山西煤田地质局 148 队进行了控制调绘, 1984 年煤炭部航测大队内业成图(地形图及地形地质图1 : 5000)1987 年 8 月- 1988 年 8 月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8 队在和顺县一带进行普查,共施工钻孔19个,进尺10333.38m,利用以往勘探孔41个,进尺12017.76m,共获得(C+D)级储量311812万吨,其中C级145414万吨,占47%,合乎规范要求,并于1990年12月获得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晋煤决字(1990) 2 号文批准1990 - 1993 年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二队对古窑、上元、南窑煤矿进行精查地质勘探,并编制了详查或精查地质报告1996 年 9 月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探二队对该矿进行了矿区地质调查,完成了《山西省和顺县联松联办一矿煤矿井田地质资料》 1996 年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进行了和顺县范围内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完成了《和顺县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99 年 4 月由山西省二一五地质队编制的《山西省和顺县联松联办一矿简测计算占用矿产储量说明书》 ,共求得 8、 15 号煤层 C 级累计探明储量1237.5万吨,保有储量1237.5万吨。
2003 年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对联松联办一矿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编制完成了 《山西省和顺县联松联办一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006 年 12 月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在井田内施工 4 个钻孔,并编制了《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煤矿)资源整合地质报告》井田地质勘查达到勘探程度存在问题及建议如下:1.井田四周可能存在有老小窑,地质勘探未能探明古空范围及古空积水积气情况, 接近井田边界附近可能对煤矿产生隐患, 因此采掘生产中必须留足防水安全煤柱,并遵守探放水原则2.建议对首采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三、地质概况:(一) 地层本区位于沁水煤田的东北边缘, 和顺普查勘探区中段 本区赋存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地层 现根据和顺普查区资料, 结合生产揭露情况将井田内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下部为角砾状泥质白云岩、 角砾状泥灰岩, 底部为泥质灰岩夹薄层石膏带, 中部为灰黄色厚层状泥灰岩夹豹皮状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灰黄、灰色白云质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厚大于100m。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主要由浅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和 1-2 层深灰色透镜状石灰岩组成,夹 1-2 层煤线,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及G 层铝土矿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 沉积厚度受奥灰侵蚀基准面控制 厚 13.21-33.98m, 平均 23m 局部含有 1-2层薄煤, 均不可采,无经济价值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由灰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煤组成主要灰岩有3 层(K4、 K3、 K2) ,全区稳定,由北向南变厚,其下均直接压煤(11、13、14号),是很好的标志层,K4、K3灰岩可与西山东大窑、斜道灰岩相对比, K2 灰岩相当于毛儿沟与庙沟灰岩合并层15 号煤下之透镜状灰岩与吴家峪灰岩(L 0 )层位相当,81 号煤上灰岩(南峪灰岩) 相当于西山铁磨沟叠锥灰岩所含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81、 8、 9上 、 9、 11、 12、 12下、 13、 14、 15号等 10层煤, 15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8 号煤层属较稳定煤层,本区大部可采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105.75-139.59m,平均12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由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深灰、 灰黑色砂质泥岩、 泥岩和煤组成,为本区重要含煤地层。
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1、 2、 3、 4、 5、 6号共 6 层煤, 4 、 5 号煤层在本区内只有极少的可采点,均构不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可采区块底砂岩K7 (阳泉称第三砂岩)厚 0-20.93m,平均4.82m,为灰白色中细砂岩, 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 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全组厚40.15-67.85m,平均50m左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 系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下段(Pix1):厚度54.40-79.74m,平均62.70m为灰黄、灰绿色中细粒石英砂岩、 夹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 局部夹 1-2 层煤线,底砂岩K8以中—粗粒为主,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厚 0.61-28.78m,平均6.91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连续沉积上段(Pix2):厚度38.50-69.03m,平均54.30m为黄绿、灰绿色中-细粒砂岩, 夹杏黄色砂质泥岩及薄层铝质泥岩, 顶部为一层杂色铝质泥岩,铝质含量较高,具锰铁质鲕粒,称“桃花泥岩” ,风化后呈紫色斑块,特征明显,可作为辅助标志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下段( P2s1) : 下部为黄绿色中粗粒砂岩夹黄绿、 黄褐色砂质泥岩、泥岩,上部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夹薄层紫红色砂质泥岩,局部可见透镜状镒铁质结核及薄层。
厚148.02-192.35m,平均157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上段(P2s2) :底部狮脑峰砂岩(K12) ,一般由2-4 层砂岩组成,厚 10.90-41.08m, 平均 30.45m, 为灰黄、 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中粗石英砂岩,间夹黄绿、褐黄色砂质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