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doc
3页《牛顿第一定律》说 课 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对本节课做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初中科学 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七节内容本节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前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牛顿第一定律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力与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育目标:(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及推理的能力;3. 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②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实验的控制变量法、科学的思维方法;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通过小组辩论赛、小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设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把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设定为本节的难点二、学生状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学习物理的时间比较短,虽然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对实验、观察、描述、区别、分析、总结能力较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感性的,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小组辩论、自己的探究、对比来反驳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教法、学法的确定及依据说学法 “教学有方,但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小组辩论赛、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思维得到碰撞、都能体验探究过程,使之得到发展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说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我主要采用:1、鼓励质疑法即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2、演示实验与学生小组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3、联系生活法即把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4、互动学习法即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四、说教学程序( 我把本节分成4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新课课前预习:由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骑自行车”入手让学生思考“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上课后先花3分钟时间。
进行小组辩论赛:正方:运动不需力的维持;反方:运动需要力的维持使学生自己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从而引入新课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部分:牛顿第一定律(大概花20分钟的时间,分成三个小部分一)回顾历史:先提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再用Flash课件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的不可批驳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化矛盾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二)分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后自己说出小车停下的原因是摩擦力的作用,并回忆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并在该过程中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最后开始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推理,并把结论表述出来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解决提出的问题,能使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论证和表述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三)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平面足够光滑时,小车的运动情况”,从而导出牛顿第一定律。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实验活动:“架起一同学,然后让被架起的同学空中走路 得出外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第三部分:惯性(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实验活动:快速地推走鸡蛋下方的木块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一现象;再提出惯性的概念,并通过书本中的惯性小实验,让学生认识惯性;接着通过一个证明空气也具有惯性的小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然后通过课本中的“劳动时利用惯性”和“急刹车时防止惯性”两个例子,使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最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解释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这样通过具体的事例,能使学生认识抽象的概念,并将抽象的惯性应用于实际的生活情景,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通过生动的实验强调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使学生对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有明确的认识第四部分:课堂小结大概花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另:课堂检测与评价在上课过程中穿插一些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一、历史回顾1、亚里士多德2、伽利略二、实验探究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远 三、牛顿第一定律四、惯性1、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2、说理题格式:1)说明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2)物体哪部分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3)物体哪部分不受力,要说“由于惯性”物体保持原状态; 4)根据题意下结论六、效果预测本节课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实验、多媒体演示等,使学生容易认识抽象的概念上完这节课后,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重点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这一难点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