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承德市清泉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10页河北省承德市清泉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诗品和人品肖瑞峰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选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提及“诗品”,熟悉中国文学史的很容易联想到梁代钟嵘和唐代司空图的两部同名著作,所谓“品”,是就区分诗歌的不同风格、境界而言的,可以理解为类别今天我们讨论的“诗品”,有别于钟嵘、司空图的指称,指的是诗的品质、品格和品味;与此相应,所谓“人品”指的是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人们常常将诗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二者之间确实有密切的联系,但却不能等同,也无法对应它们呈现出的是若即若离、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
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最早将诗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诗言志”思想所谓“诗言志’’是指诗应当抒写人的情志,应当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外在表现这实际上已涉及到“文如其人”和“言为心声”的命题文如其人”这一命题,可以追溯至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但从现存的文献看,明确表述“文如其人”这一命题的是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这段话是苏轼评论他弟弟的后人都认为三苏里面最有才气的是苏轼而不是苏辙在苏轼的眼里,弟弟的文章超过了他,而世人不理解后来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就太多了,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
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我们有理由强调:欲醇诗品,先正人品只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融合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有删改)1. 根据文本,下列选项中无法说明“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的一项是:A. 对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文如其人”确实比较普遍,这是一种史实B.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
可见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C. 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不断提升,人的品行、品性、品德也会不断提升D. 要达到诗品和人品的完美融合,就要像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2. 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B. 世人以为苏轼的才气胜于苏辙,苏轼却认为苏辙的文章超过了他,苏辙其文如其为人,诗品和人品达到了统一C. 李白、刘禹锡的“文如其人”和潘安、赵构的“言非心声”形成了对比,说明了“诗品与人品”并不能完全相统一D. 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3. 综观全文,下列理解和分研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品与人品是可以统一的,这是对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追求B. 诗品与人品也有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C. 诗人尽量达到诗品与人品的完美结合,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D. 诗品出于人品诗如其人,从作品中就足见其人的品质、德行,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答案:1. C 2. D 3. D1. 题干要求是人品为诗品的条件,而C项却说成了诗品为人品的条件诗品不一定能带动人品提升A项在原文第2段第一句“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中可找到依据B项在原文第4段第一、二句“主张诗品与人品相统一,是追求诗歌理想与人格之美彼此契合的集中反映在这方面最简明的一个论断就是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倡言:‘诗品出于人品’”中可找到依据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要正诗品就要像孟子说的,养吾浩然之气”中可找到依据2. 逻辑有误据原文“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3. 有了好的人品,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此推断于文无据诗如其人”,文中说“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和人品是割裂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母亲张翎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房。
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先不提办公桌搬起来极是笨重,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也要费老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苏伟的意见胜出,是因为苏伟的一句话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这句话一下子把晓烨镇住了晓烨沉吟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架更是矮小了一些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不像是看人,倒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己偷了母亲的眼睛,自己的那份光亮,原是踩在母亲的肩膀上得来的苏伟的父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两个火柴盒能得一分钱,每天糊满一百个才睡觉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份自作主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
母亲的眼睛时好时坏 -——却终究没有全瞎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豫,最后还是来了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样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母亲自己的衣服,总是手洗了挂在卫生间里晾干走进卫生间,一天到晚都能看到万国旗帜飘扬,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地砖浸水要起泡的,卫生间总晾着衣服,来客人也不好看晓烨说了多次,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了班才开始洗衣服,等下午他们快下班了就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看不清的母亲自己看不清,就以为别人也看不清,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来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也是积习难改,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做上一桌的饭菜,等着儿子儿媳下班母亲做饭,还是国内的那种做法,姜葱蒜八角大料红绿辣子,旺火猛炒,一屋的油烟弥漫开来,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做一顿饭,气味一个晚上也消散不了家具墙壁上,很快就有了一层黏手的油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吃完了带些外卖回来,给苏伟母子吃母亲无饭可做了,就闲得慌。
母亲不仅不懂英文,母亲连普通话也说得艰难所以母亲不爱看书看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着儿子回来苏伟下班,看见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洞洞的客厅里,两眼如狸猫荧荧闪光,就叹气,说妈这里电费便宜,开一盏灯也花不了几个钱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一亲月亮说不要碰我月亮说的是英文,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烟味,从小到大,身边没有一个抽烟的母亲听了,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价不好,母亲却看出了在儿子家里,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航班是大清早的,天还是冷,晓烨和月亮都睡着,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次呼吸听起来都像是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早饭机场的早饭极贵,又都是洋餐洋味苏伟一样一样地点了一桌子母亲吃不惯,挑了几挑就吩咐苏伟打了包母亲连茶也舍不得留,一口不剩地喝光了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母亲的手很是干瘪,青筋如蚯蚓爬满了手背,指甲缝里带着没有洗净的泥土——那是母亲昨天在后院收拾隔年落叶留下的痕迹。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在将近四十的时候才怀了他,小时候母亲从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娃母亲的这个娃字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了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他跑去了厕所,坐在马桶上,扯了一把纸巾堵在嘴里,哑哑地哭了一场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在母亲兜里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苏伟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门的时候,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别提,那个,钱,的事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是个春寒料峭的天,早晨的太阳毫无生气冰冷如水,风刮得满树的新枝乱颤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那个原封不动的信封 ——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又把钱还给了他苏伟坐进车里,启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聚集,又渐渐消散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B. 父亲去世的早,苏伟弟兄三人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C. 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 苏伟送别母亲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