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严羽的美学理论.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6736611
  • 上传时间:2022-06-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1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严羽的美学理论    贾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摘 要] 《沧浪诗话》是一部从独特角度探讨诗之艺术性的理论著作作者以禅喻诗,提出了“妙悟”、“兴趣”、“入神”的审美论题从“妙悟”到“兴趣”再到“入神”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现了作者师古人、尊盛唐、准李杜的诗学主张[Keys] v沧浪诗话》; 妙悟; 兴趣; 入神I206.2:A:1672 - 86101 2010)03 - 0022 - 02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当中是最有价值的理论著作其中提出了许多诗学观点,如“妙悟”、“兴趣”、“入神”、“别材别趣”等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本文将从“妙悟”到“兴趣”再到“入神”的整个审美过程人手,来诠释“妙悟”、“兴趣”、“入神”的含义,探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美学理论《沧浪诗话》的一大特点是以禅喻诗这种论诗方式始于唐代,到了宋代禅宗有了很大发展,以禅论诗就更为普遍例如苏轼曾言:“暂好诗销永夜,每逢佳处辙参禅诗禅说到了严羽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提出了“妙悟”的审美论题,而这也正是诗与禅的相通之处:从诗歌的创作来说,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化在诗歌当中,让诗歌来承载心灵;而从诗歌的鉴上看,读者则是通过诗歌来解读诗人思想情感,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切近诗人的心灵,当两心相合之时便产生了一种默契,一种快慰。

      这与佛家的以心传心有相似之处严羽曾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从诗与禅的相通之处来看,以禅喻诗,而同归于“妙悟”,确实“莫此亲切”!对于“妙悟”自古就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不妨把“妙悟”拆开来看:悟,妙妙悟”以悟为基础严羽自己把悟分成两义:一是第一义之悟,即所谓“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二是透彻之悟,即所谓“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1]两种意思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的第一义之悟是从宏观着眼,针对诗歌整体的艺术性而言,有鉴赏之意;透彻之悟是从微观着眼的,是针对具体的诗歌创作而言的,指诗人个人的艺术灵感与审美意识如果按以禅喻诗的思维逻辑来分析,既然“禅家者流,宗有南北”,那么悟也必然有顿渐之分了纵观其诗论可以发现,严羽所谓的悟确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以识为主之悟,类似于禅家的渐悟;另一层则指颖悟,类似于禅家的顿悟这两层意思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严羽所推崇的悟正是二者的合体,缺一不可悟以识为基础从识到悟要有一个过程,其中定要下一番苦功:胡应麟《诗薮》云:“严氏以禅喻诗,旨哉!……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须深造而从悟到妙悟有赖于天分:钱钟书《谈艺录》也说:“才者何,颜黄门《家训》日:‘力学土亦足为人,非天才勿强命笔’;杜少陵《送孔巢父>‘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张九绘《与王阮亭书》日:‘历下诸公皆后天事,明公先天独绝’;赵云松《论诗》诗曰::此事原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那么到底何为“妙悟”?“妙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艺术灵感,是艺术想象力与移情作用的充分发挥,它是诗人在“识”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所具备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感受能力,因此也因人而异严羽以禅喻诗,倡导‘妙悟’,其最终目的无非是通过从‘悟’到‘妙悟’、从‘渐悟’到‘顿悟’的审美活动,领悟、体味诗歌的审美特性,创造诗歌的艺术美,达到浑然天成的最高层次上的审美境界.这大概就是‘妙悟’说的真谛之所在《沧浪诗话》的另一个审美论题是“兴趣”何为“兴趣”?兴者,触物起情也诗歌是“吟咏惰性”的;但诗人不可能毫无因由地描述自已的一般性情,只能是表现自己的性情在某种特定环境的触发下所产生的具体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状态,一般称为诗兴除了表示情感之外,兴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性者起也,取譬引类,发起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也对诗而言兴是一种形象思维,把一种情感借助于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出来,让情有所依,物有所感,于是生发出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超于词理之外,又在意兴之中趣者,令人喜悦之情趣也兴趣并举时,趣则指能令人生发感兴的某种情趣意味可见,所谓“兴趣”就是指诗人由外物所触发的某种酣畅淋漓的审美状态并由此生发的某种情趣意味。

      兴趣”与“妙悟”有关首先,“兴趣”是诗人真性情的艺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外在环境或事物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闪现出思想与艺术的火花,于是产生“妙悟”但惰性不同,即使身处同样的环境,“兴趣”也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兴趣”自然不同,其诗作的艺术质感也就不同于是有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王孟的悠远、高岑的雄浑、商隐的凄婉沧浪将诗分九品,其实是“兴趣”使然,高古深远,雄浑飘逸,悲壮凄婉各有兴趣其次,“兴趣”是“妙悟”审美观照的具体化诗人有悟而内心有所触动,所悟愈深触动愈大,诗兴也就愈浓此时在外在环境的触动下,诗人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把内心的感悟生发为诗而诗的情感呈现是以具体的审美意象为载体的,这些审美意象都经过了诗人心灵的浸泡,是“妙悟”的结果而“兴趣”就是要把这些审美意象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落于笔端,形成文字从这一点上看,“妙悟”是诗歌的内容,而“兴趣”则是诗歌的形式,“妙悟”要通过“兴趣”来实现,而“兴趣”要靠“妙悟”来把握沧浪诗话)中第三个重要的审美论题是“入神”何为入神?陶明溶《诗说杂记》卷八中云:“‘入神’二字之义,心通其道,口不能言己所专有,他入不得袭取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巧者其极为人神今在诗言诗:诗之妙处,人各不同善学古人者,得其精英而遗其糟粕,得其精神而略其形式古人有古之妙处,我亦有我之妙处,同工异曲,异地皆然,如风行水上,自成其文可见“入神”非某品专有,而为各品之尽善尽美诗分九品皆可入神又云:“真能诗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取之于心,注之于手,滔滔汩汩,落笔纵横,从此导达性情,歌咏情志,涵畅乎理致,斧藻乎群言,又何滞之有乎?此谓之入神可见人神是一种艺术极致,是所有艺术技艺高度纯熟的结果;是一种海纳百川,吞吐自如的艺术境界怎样入神?首先,“兴趣”是“入神”的切人点这里的“兴趣”之“兴”不但是触物起情,更是想象联想的途径充满兴味的诗歌必然妙趣横生,引人流连在“兴趣”的作用下诗人的主观情感、精神与审美客体达成了一种默契,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入神”之境这样创作出来的诗歌虚实相生,诗中的意象真正达到了“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诗歌也就有了一种超越语言的美,即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其次,“入神”与“妙悟”的结果当创作主题在外物与内心情感的双重刺激下产生“兴趣”时,如何将“兴趣”完美地表现于诗中,成为能否“诗而入神”的关键陈良运说:¨兴趣,要完美地表现于诗中,主要有赖于‘妙悟’。

      因此“妙悟”就成了能否让“兴趣”臻于“人神”的关键环节妙悟”是心灵的艺术,严羽所谓的“妙悟”不单是对诗歌内容的体悟,也是对诗歌艺术形式的体会与把握,体会得越深,把握得越好,就越有利于诗歌内容的表现,越趋于“入神”反过来看,那些“入神”的佳作也正体现了诗人所悟之妙诗人不仅用文字写出了事物之形,而且用意象勾勒出事物之“神”,使“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隐匿于文字之后,创造出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又动人心弦的情感、意趣和韵味,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总之,“妙悟”与“入神”是通过“兴趣结合起来的,“兴趣”是“妙悟”的底蕴,同时又是“入神”的切入点;“妙悟”是“入神”的准备和先声,而“入神”则是“妙悟”的深化与升华从“妙悟”到“兴趣”到“入神”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严羽的诗学主张:师古人,宗盛唐,准李杜严羽把以识为主的妙悟说看成是学习古人的结果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詠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醒醣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这是要人学习古人,以有所悟既然要学习古人以达到妙悟的程度当然要确定一个宗旨,于是严羽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理论主张。

      为什么要以盛唐为法呢?一方面是因为在盛唐诗的体式已经完备,格律也渐渐形成;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盛唐诸公的透彻之悟严羽自己对这种悟是极为推崇的:“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盛唐诸人将兴趣融于整个诗歌创作当中,以至其创作“不涉理路,不为言筌”,“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这种艺术境界与本朝人“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叫噪怒张”甚至“以骂詈为诗”的诗风相比,“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这就为以盛唐为宗找到了理论根据而要以盛唐为宗,李白、杜甫自然就成了重点学习的对象因为其作品是唐诗中的两朵奇葩因此严羽说:“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因为“诗而入神”,“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何寡也可见师古人,宗盛唐与准李杜在严羽那里是一脉相承的总之,从熟参汉魏盛唐以来的名篇到“识”,从“识”到“妙悟”,从“妙悟”而达“兴趣”,从“兴趣”通往“入神”,这正是严羽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沧浪诗话》着重于讨论诗歌的艺术性,这与儒家传统的“诗言志”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是心灵的艺术,其最根本的内在特征在于诗人心灵中所孕化的审美意象是真正属于诗的,因此严羽也把诗人的主观感受看得极为重要,提出了“妙悟”和“兴趣”;把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方式看得极为重要,提出了“入神”。

      从诗歌抒情的本质来说,“妙悟”、“兴趣”确实是诗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然而也由于对诗人主观情感的过度重视,也使其诗作走人了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诗歌的主观性,而忽略了诗歌的创作源泉一现实生活正如郭少虞所说:“沧浪的错误,只在不从生活现实出发,只在专从学古人出发由于不从生活现实出发,所以即使理解到诗中不应堆砌典实、卖弄学问,但仍从艺术上着眼,于是发为迷离恍惚之论,也就只能主张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神韵说了这是诗作的不足,也正是沧浪脚跟未点地处尽管如此,沧浪还是有其独特贡献的宋人谈艺半陈固,独有沧浪得解析挂角羚羊妙无迹,阮亭佩服到终身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本质的探讨,对诗歌风格、体制的辨析,极大地影响了以后的诗歌创作;其中的诗学观点如:“妙悟”、“兴趣”、“入神”“别才别趣”等都对其后的诗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Reference][1]郭少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l.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2]郭少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3]钱钟书,谈艺录[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4]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