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化学考试.pdf
6页1.1.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存在、 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环境影响的科学2.2.环境效应环境效应: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功能和结3.3.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人类健康的变化的物质4.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有害物质对大气、水质、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并达到致害程度,生态界的生态系统遭5.5.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迁移: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空间位移以及其所导致的污染物富集、 分散和消失的过程6.6.污染物转化污染物转化: 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物作用导致存在形态或化学结构转变的过程7.7.干沉降干沉降: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与其他物质发生碰撞后沉降8.8.湿沉降湿沉降:通过降雨、降雪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9.9.酸性降雨酸性降雨:通过降雨、降雪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10.10.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11.11.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一次污染物大气, 经过太阳光照射, 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 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光化学烟雾12.12. 硫酸型烟雾硫酸型烟雾: 由于燃料燃烧生的二氧化硫, 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13.13. 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水样中除水分子外所含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或浓度14.14. 溶解氧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15.15. 生物需氧量生物需氧量((BODBOD)) :在好气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所氧化, 在一定期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16.16. 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ODCOD)) :氧化水中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所需化学氧化剂的量17.17. 总需氧量(总需氧量(TODTOD)) :水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18.18. 总总含含盐盐量量(TDS)(TDS):天然水体中常见主要离子总量+ ++ +2+2+2+2+- -- -2-2-TDS=[K K +Na+Na +Ca+Ca +Mg+Mg ]+[HCO]+[HCO3 3+Cl+Cl +SO+SO4 4 ] ]19.19. HenryHenry 定律定律——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正比于与液体所接触该种气体的分压与称为 Henry 定律,该常数称为 Henry 定律常数KH。
20.20. 碱度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是能接受质子H 的物质总量++21.21. 酸度酸度: 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是放出H 或者经过水解产生 H 的物质总量22.22. 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生物所需要的氮、磷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23.23. 凝聚:凝聚:由电介质促成的聚集24.24. 絮凝:絮凝:由聚合物促成的聚集25.25. 吸附吸附是指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现象, 水体中颗粒物对溶质的吸附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26.26. 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在一定的温度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溶质平衡浓度 (C) 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表达27.27. 决定电位:决定电位: 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 该单体系的电位几乎等于混合体系的pEpE,,被视作决定电位28.28. 分配系数:分配系数:土壤有机物和水中含量的比值29.29. 标准分配系数:标准分配系数: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与水之间的分配Kp表示30.30. 辛醇水分配系数:辛醇水分配系数:化学物质在辛醇中的质量与在水中质量的比例31.31. 生物浓缩因子: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32.32. 水解速率:水解速率:反映某一物质在水中发生水解快慢程度的一个参数33.33. 光量子产率:光量子产率:分子被活化后,它可能进行光反应,也可能通过光辐射的形式进行“去活化”再回到基态,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数占吸收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34.34. 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有机毒物在生物群-水之间的分配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35.35. 挥发作用:挥发作用:有机物质从溶解态转入气态的一种重要迁移过程36.36. 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有机毒物与水的反应是X-基团与 OH-基团交换的过程37.37. 光解作用:光解作用: 有机质真正分解过程, 不可逆的改变了反应分子强烈影响水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归趋38.38. 生长代谢生长代谢: 有毒有机物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唯一碳源, 使有毒有机物进行彻底的降解或矿化39.39. 共代谢共代谢: 某些有机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 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该有机物才能降解的现象40.40.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形成的;41.41. 原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它们是各种岩石(主要是岩浆岩) 受到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都没有改变;42.42. 次生矿物质:次生矿物质: 它们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 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都有所改变、43.43.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44.44.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 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 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45.45. 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交换量: 每千克土壤中所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称为阳离子交换量, 以 (cmol/kg土)表示;+3+46.46. 致酸离子:致酸离子:土壤的可交换阳离子,包括H ,Al ;2+2++++47.47. 盐基离子:盐基离子:土壤的不可交换阳离子,包括Ca ,Mg ,K ,Na 和 NH4。
48.48. 活性酸度: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 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 pH 表示3+49.49. 潜性酸度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 和 Al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 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 H 浓度,使土壤 pH 值降低50.50. 水解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用弱酸强碱盐(如醋酸钠)淋洗土壤, 溶液中金属离子可以将土壤胶体吸+3+附的 H 和 Al 代换出来,同时生成某弱酸,此时所测定出的该弱酸的酸度称为水解性酸度;51.51. 代换性酸度代换性酸度:用过量中性盐(如 NaCl 或 KCl)溶液淋洗土壤,溶液中金属离子与土壤+3+中 H 和 Al 发生离子交换作用,而表现出的酸度称为代换性酸度;52.52. 离子交换量:离子交换量:每千克于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53.53. 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00%54.54. 土壤背景值: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土壤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称为土壤背景值;55.55. 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在一定条件下土壤对污染物的最大容量56.56. 土壤自净能力:土壤自净能力: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 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57.57. 质体流动: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58.58. 膜孔过滤膜孔过滤: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59.59.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 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 即顺浓度梯度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60.60. 被动易化扩散: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 通过生物膜,至低浓度解离出原物质,这一转运称为被动易化扩散;61.61.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 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一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62.62. 胞吞和胞饮:胞吞和胞饮: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 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部分膜的表面张力, 引起膜的外包或内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 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液态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63.63. 吸收:吸收:是污染物质从机体外, 通过各种途径通透体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64.64. 分布:分布:是指污染物质被吸收后或其代谢转化物质形成后, 由血液运送至机体各组织, 与组织成分结合,从组织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复等过程,在污染物质的分布过程中, 污染物质的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65.65. 排泄:排泄:是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排泄器官有肾、肝脏、肠、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肾和肝脏为主66.66. 蓄积:蓄积: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 若吸收超过排泄及代谢转化, 则会出现该污染物在体内逐增现象称为生物蓄积,主要蓄积部位血浆蛋白,骨骼,脂肪组织67.67.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68.68. 生物累积:生物累积:指生物从周围环境 (水、 土壤、 大气) 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69.69. 生物放大:生物放大: 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 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70.70. 优先污染物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 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71.7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 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 对人类健康与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土壤或人工和合成有机污染物72.72. 毒物毒物:: 毒物是进入生物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的变化, 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73.73. 致畸作用:致畸作用: 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 称为先天性畸形或畸胎74.74. 致癌作用:致癌作用:体细胞不受控制的生长75.75. 致突变作用:致突变作用:生物细胞内 DNA 改变,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76.76.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联合作用毒性大于各毒物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77.77. 拮抗作用:拮抗作用: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各毒物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78.78. 相加作用:相加作用:联合作用毒性等于各毒物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79.79. 独立作用:独立作用:毒物被摄入生物体内的途径不同,作用部位不同,作用机理不同,因而联合作用各毒物生物化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80.80. 联合作用: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性81.81. 敏化光解:敏化光解: 一个光吸收分子可能将过剩的能量转给另一个接受体分子, 导致接受体反应,这种反一个就叫光敏反应82.82. 直接光解:直接光解:化合物直接吸收太阳能进行分解83.83.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 天然物质被辐照产生自由基或纯态氧等中间体, 中间体参与化合物作用转化生成其他物质84.84. 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能力, 保持土壤的相对稳定, 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的活动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85.85. 肠肝循环肠肝循环: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该现象叫肠肝循环。
86.86. 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进入脑循环血的结构87.87. 半数有效剂量半数有效剂量(浓度) :毒物引起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浓度) 88.88. 阈剂量阈剂量(浓度) :在长期暴露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89.89. 助致癌物助致癌物:可加速细胞癌变和已癌变细胞增殖成瘤块的物质90.90. 促癌物促癌物:可使已经癌变细胞不断增殖而形成瘤块91.91. 酶的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剂酶的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剂:抑制剂就是能减小或消除酶活性,而使酶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1.酸雨的成因,主要成分、危害和防治以及影响形成因素酸雨的成因,主要成分、危害和防治以及影响形成因素成因: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影响因素: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二氧化硫污染严重, 降雨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大,降水 PH 值就小,地物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二氧化硫的变化也会造成大面积强酸降雨;大气中 NH3:氨气是大气中目前唯一知道的碱性气体,它可以溶于水呈碱性,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中的酸起中和作用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 颗粒物所含的金属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 对算还可以起中和作用,氮本身呈酸性就不行,还会成为其来源天气形势的影响: 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减弱成分:硫酸根、硝酸根、氯离子、铵根、钙离子、氢离子防治:控制污染物排放;改革生产工艺手段;加强监测;加大宣传;制定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2.2.重金属污染特点?水中重金属转移的影响因素?迁移方式?答:(1)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汞的甲基化作用就是其中典型例子;(2)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 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积蓄起来造成慢性中毒, 危害人体健康;(3)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 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l—0.001mg/L 之间。
影响因素:pH 值、PE 值、颗粒物的粒度及浓度、重金属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盐浓度、氧化还原条件、配合及含量迁移方式: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吸附、吸附—解吸3.3.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途径?答:吸附、挥发、水解、光解、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4.4.土壤吸附农药的机理?答: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是农药在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溶液中的分配吸附机理很复杂,包括静电吸附、范德华力吸附、配位交换等非离子型农药主要通过与土壤有机质形成氢键而吸附,离子型农药通过静电吸附,离子交换吸附5.5.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答:主要迁移方式:扩散和质体流动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温度及农药本身的性质等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有农药与土壤的吸附、土壤种类和农药种类等6.6.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转化途径有非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答:(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①吸附催化水解: 吸附催化水解是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降解的主要途径 如地亚农等硫代硫酸酯的水解反应如下②光降解:有机磷农药可发生光降解反应,如辛硫磷在的紫外光下照射30 小时,其光解产物如下(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化学农药对土壤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同时,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 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使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 CO2和 H2O如马拉硫磷被绿色木霉和假单胞菌两种土壤微生物以不同方式降解,其反应7.7.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途径答:影响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种类、形态、浓度;植物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途径: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原理8.8.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中迁移规律?答: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也越高,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高,植物籽实重金属含量大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总量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现象, 向根际土壤迁移,且根际土壤的有效态含量高于土体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固定原理: 阳离子价态越高, 电荷数越多,土壤胶体与阳离子静电作用越强,吸附越强,相同价态,半径越大水和半径越小越容易吸附9.9.有机物在水中迁移转化存在哪些过程?(1)负载过程:污水排放速率、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引入有机毒物至天然水体均将直接影响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2)形态过程:①酸碱平衡:天然水中 pH 决定着有机酸或碱以中性态存在的分数,因而影响挥发及其他作用。
②吸着作用: 疏水有机化合物吸着至悬浮物上, 由于悬浮物质的迁移而影响它们以后的归趋3)迁移过程:①沉淀-溶解作用: 污染物的溶解度范围可限制污染物在迁移、 转化过程中的可利用性或者实质上改变其迁移速率②对流作用: 水力流动可迁移溶解的或者被悬浮物吸附的污染物进入或排出特定的水生生态系统③挥发作用:有机污染物可能从水体进入大气,因而减少其在水中的浓度④沉积作用: 污染物被吸附沉积于水体底部或从底部沉积物中解吸, 均可改变污染物的浓度4)转化过程:①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代谢污染物并在代谢过程中改变它们的毒性②光解作用:污染物对光的吸收有可能导致影响它们毒性的化学反应的发生③水解作用:一个化合物与水作用通常产生较小的、简单的有机产物④氧化还原作用: 涉及减少或增加电子在内的有机污染物以及金属的反应都强烈地影响环境参数5)生物累积过程:①生物浓缩作用: 通过可能的手段如通过鱼鳃的吸附作用, 将有机污染物摄取至生物体②生物放大作用:高营养级生物以消耗摄取有机毒物进入生物体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使生物体中有机毒物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