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pdf

17页
  • 卖家[上传人]:lsj5****2131
  • 文档编号:192660512
  • 上传时间:2021-08-1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83.9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部编版八下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资料: 【原诗】【翻译】 【作者】 【背景】 【主题思想】【名句赏析】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 / 常建 二、送友人 / 李白 三、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苏轼 四、卜算子 ?咏梅 / 陆游 一、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 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 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 常建(708 年765) ,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 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 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 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 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 常建,唐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 ) 人开元十五年 (727) 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 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 ) 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此诗是诗 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 的襟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 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 的隐逸情怀 【赏析】 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 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 , 所以寄情山水 , 游览名山古刹 , 寻幽探胜诗中所说的破山 寺又叫兴福寺 , 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 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 一点时间 , 二点此寺是古寺 , 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 者清晨起游 , 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 作者没 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 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 这不仅能给 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 “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 “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 具体说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首联交待了古寺的环境,颔联作者采手用移步换景之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竹 径通幽处 , 禅房花木深。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 “深”字写出了禅房 的幽雅宁静 , 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欧阳修对此两句是称赞不已, 他说: “吾尝喜诵常建诗中的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林深 , 欲效其语作一联 , 久不可得 , 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 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 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 百 花繁茂之中 , 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 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 , 这是诗人之 乐啊! 此时此刻 , 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 这 种“以我观物 , 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 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 诗人之乐的话 ,那么 , “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 心纯若空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 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 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 , 但余钟磬音” “万籁此都寂” 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 , 诗人杂念消净 , 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 趣来, 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 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 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 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诗人在现实社 会里屡屡碰壁之后 , 已经心生归隐之意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 已经表现出来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 西山鸾鹤群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 侣, 隐逸终生的情怀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 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 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2、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选择题: 、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B )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解析】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是对偶C、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 音”尾联的意思是,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钟磬的回声在景物描写中无处不突 显诗人淡泊处事的内在情怀D、这首诗咏的虽是佛寺禅院,抒发的却是诗人寄 情山水以及隐逸之情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 “曲” “幽” “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 “潭 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 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解析】 D、 “破山寺”不是全诗重点所在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与陶醉之情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 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 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 、 “幽” 、 “深”等字眼表 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 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 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 A不正确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 水的隐逸胸怀 4、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D )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 到净化与升华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解析】 D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 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 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 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 “悦”和“空” 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5、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A这首诗借题咏佛寺禅院,抒发了作者仕途失意后的愤懑抑郁之情。

      B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在“清晨”和“初日”之时“入古寺”,可 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清寂的 景色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了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借写鸟儿欢悦 的情形和空灵的潭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 【解析】 A 没有愤懑抑郁 6、下列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描写了清晨古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由诗题可知, “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 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 就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 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 “幽” “深”等字眼表现 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的是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 字表现了诗人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 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解析】 A “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错误,应为“流露出诗人颇为浓厚 的隐逸情怀” 三、简答题: 1、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

      编者选用“曲”而不 用“竹” ,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两个词所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 “竹” ,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曲” ,描摹 的是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多,景致深,更能突出环境的幽静 2、 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答: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 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3、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 答:不仅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而且写出景物使人内心空灵,人的 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诗人清晨游山寺,看到了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勃发的青山,听到鸟儿 欢唱,袅袅的钟馨声时有时无 5、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 答: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馨声,和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二、 送友人李白 【原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 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 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 别声声嘶鸣 【作者】 李白( 701 年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 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 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 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 酒 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背景】 本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宣城,南齐 大诗人谢朓居住、任太守之地,景色优美,李白对此素来情有独钟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 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 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这两句中“青山” 对“白水” , “北郭”对“东城” ,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 别开生面;而且“青” 、 “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 “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 词准确而传神 诗笔挥洒自如, 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未见“送别”二字, 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