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年度陕西省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含答案).docx
53页2024-2025年度陕西省社会工作者之初级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张女士因夫妻关系不和十分痛苦,但又不想离婚这时社会工作者合适的处理方式是( )A.感受张女士的痛苦,陪同她一起哭泣B.告知现代社会婚外情现象很普遍,不用太担心C.讲某妇女离婚后生活更幸福的故事,引导张女士向她学习D.倾听张女士诉说痛苦感觉,给予情感支持【答案】 D2、服务对象小张戒毒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最近,他向社会工作者小王哭诉,自己已经两年不吸毒了,交管部门依然吊销了他的驾照,这等于砸了他的“饭碗”小张感到万念俱灰,开始复吸,且萌发了轻生念头此时,小王恰当的做法是()A.联系交管部门,请他们对小张进行法制教育B.开展情绪疏导,并协助其申请临时救助C.解释毒驾处理政策,引导其理解毒驾对社会的危害D.接纳小张的想法,协助其分析吸毒可能导致的后果【答案】 B3、城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相当高因为医疗费用昂贵,许多人生病后不去就医或者推迟就医,结果导致小病酿成大病,使病情更加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一些社会工作者便会给救助对象讲解医疗救助的政策、标准和方式,协助对象准备所需材料申请救助,帮助他们获取医疗救助。
这里,社会工作者是在帮助贫困人口( )A.协助申请救助B.改善救治环境C.协调医疗资源D.强化社会支持【答案】 A4、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最近推出了“温馨夕阳”服务项目,主要是为社区独居、残疾和困难的老人提供送餐、洗衣服和家居清洁等服务该项目提供的是( )服务A.生活保障B.健康健全C.居家服务D.日托照料【答案】 C5、农村困难家庭申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专项社会救助的,首先需要向()提出书面申请A.所在宗教B.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C.县人民政府D.县民政部门【答案】 B6、(2019年)某汽车组装厂技术升级换代,部分工人需要转岗,其中一些青年工人因缺少新技能,担心未来没有合适的岗位,感到焦虑和送茫,企业社会工作者小袁针对这些青年工人的上述情况开展了小组工作,引导组员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树立“大局意识”,通过角色扮演等小组体验方式,使组员能有效运用周围环境资源,明确自我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进行自我规划与决策,顺利实现转岗,小袁开展的小组工作类型是()A.压力管理小组B.生涯探索小组C.情绪舒缓小组D.技能教育小组【答案】 B7、近期,社区工作者为提高社区青少年整体素质,开展了以“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 为主题的社区讲座活动。
从社区教育的功能角度看,该活动属于( )A.家庭生活教育B.公民教育C.成人教育D.健康教育【答案】 B8、在妇女社会工作中,我国最大的妇女组织是( )A.全国妇联总会B.全国各级妇联C.妇女民间组织D.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答案】 B9、张女士因夫妻关系不和十分痛苦,但又不想离婚这时社会工作者合适的处理方式是( )A.感受张女士的痛苦,陪同她一起哭泣B.告知现代社会婚外情现象很普遍,不用太担心C.讲某妇女离婚后生活更幸福的故事,引导张女士向她学习D.倾听张女士诉说痛苦感觉,给予情感支持【答案】 D10、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积极性的因素是指()A.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精力B.居民参与社区活动需要具备参与的动力C.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居民愿意参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区活动【答案】 D11、小红8岁时,其父母因吸毒被送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因无其他法定监护人,小红被送到儿童福利机构照管近期,小红妈妈即将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为判断小红能否在妈妈出所后回家生活,社会工作者应对( )进行评估A.小红的健康状况B.小红妈妈的监护能力C.小红的学习状况D.小红爸爸的戒毒效果【答案】 B12、开展康复训练的需要属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内容的( )。
A.住院患者的需求B.精神病患者家属的需求C.社区精神康复需求D.精神病院的需求【答案】 C13、某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招募在“社区烹饪大赛”中评选出的老年烹饪能手当志愿者,参加“老年助餐”志愿服务,不仅解决了该社区的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还发挥了老年烹饪能手的一技之长上述做法体现了老年社区社会工作(??)的原则A.权益保护B.资源整合C.健康维护D.多方参与【答案】 B14、社会工作者张莉对某社区的青少年群体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发现有一些青少年整天游手好闲,对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为此,张莉设计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小组,招募到11名社区青少年参加通过两个多月的小组活动,这批青少年的态度和行为有了改变,自信心明显增强,家长和邻居也给予充分肯定,且每个人都制订了详细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开始付诸实施张莉在上述小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A.协助者B.咨询者C.鼓励者D.领导者【答案】 D15、社会工作者小李在分析社区老年人需求之后,开展了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活动下列工作中,属于服务执行过程中的工作的是()A.了解老年人喜爱的文体活动类型B.为服务活动制定合理目标C.及时表彰鼓励表现突出的志愿者D.开展老年人对服务活动的满意度调查【答案】 C16、(2019年)某社会工作机构了解到当地小学下午放学较早,许多学生家长因工作原因无法照看孩子,于是,该机构与社区居委会合作开办了“四点半课堂”,开展学生临时托管.课后学习等服务。
该机构的上述工作属于( )儿童福利服务A.支持性B.保护性C.补充性D.替代性【答案】 C17、老陈在省城做木工,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劳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考上大学,老陈将儿子从农村中学转到省会读书但孩子却理解不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一时也无法适应新环境,课堂上扰乱上课秩序,与同学打架,课后也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无可奈何请来了老陈并进行了批评针对老陈家庭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小董应开展()服务A.家庭支持B.家庭行为学习C.家庭心理D.家庭情绪管理【答案】 B18、(2019年真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根据社区需求评估的结果,计划为社区妇女开展能力建设该机构提供的下列服务中,能够满足妇女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的是()A.创业技能培训B.健康保健知识培训C.“女德”知识培训D.子女教育技能培训【答案】 A19、小李是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最近打算为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提供小组工作服务班主任老师问小李什么叫“行为问题”,她向班主任老师解释道:学生的行为问题是指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化要求和社会行为规范不相符合的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的()A.外显行为B.失常行为C.内隐行为D.超常行为【答案】 A20、矫正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特点不包括()。
A.具有冲动好斗的人格特征B.具有自卑消沉的心理特征C.具有与社会严重脱节的社会特征D.具有暴力倾向的特征【答案】 D21、(2017年)社会工作者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协助社区青少年辨识和察觉自我状态,以改进其表达方式,其中一节的活动内容是:在地上画出分别标有P、A、C的三个圆圈,每两名小组成员为一组,就某一有争议的社会话题进行讨论,当他们使用情绪化、孩子气的语言,或有委屈抱怨等行为时,就跳入C圈;当他们的语气变得成熟理性、情绪稳定时,就再跳入A圈;当他们的语气带有指使、命令、斥责的性质时,则要跳入P圈该小组工作的互动设计所依据的是()A.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B.萨提亚人际沟通理论C.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D.伯恩的沟通分析理论【答案】 D22、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重塑自信,提升妇女对自我的认识,这些属于妇女社会工作的( )A.直接目标B.间接目标C.中间目标D.最终目标【答案】 A23、 几名高三学生打算放弃高考,一起自主创业,他们的父母得知后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未来,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们发现孩子不仅不听他们的劝告,还讨厌他们的管束,打算一起离家出走到外地创业,家长们很着急。
向社会工作者小林求助,希望小林能劝孩子们放弃自己的想法为帮助遇到此类问题的家长和孩子,小林可采用()的方法协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A.社会爱护B.为家长孩子举办创业技能讲座C.资源整合D.为家长与孩子开办亲子平行小组【答案】 D24、矫正社会工作者是()执行团队中的一员A.司法B.社区矫正C.社会服务D.刑罚【答案】 D25、(2018年)社会工作者在进行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评估时,老人们纷纷表示,希望有更多机会为社区服务,也希望社区搭建一个平台,让老年人可以交流生活经验,表达意见,维护自身权益,并互相支持老年人的上述建议反映了他们对( )的需要A.健康维护B.就业休闲C.社会参与D.居家安全【答案】 C26、李女士离婚后带着12岁的女儿来到城市打工,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平房里,工作逐渐稳定居住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令李女士感到困惑的是青春期的女儿总是和她对着干,随地乱扔东西的坏习惯也改不掉,母女俩为此多次争吵;女儿还吵着不想上学要回老家,最近成绩明显下滑,李女士为此求助社会工作者小王,根据家庭处境化原则,小王适宜的做法是( )A.了解李女士对女儿的期望和要求B.分析李女士女儿成绩下滑的原因C.探寻李女士来到城市打工的原因D.观察李女士与女儿日常如何沟通【答案】 D27、一对无生育能力的夫妇收养了一个被遗弃的1岁女孩。
3年后,女孩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养父母因无太多技能进行早教治疗,向社会工作者求助,下列合适的处理方式是()A.向养父母提供经济、康复支持B.送至条件较好的家庭寄养C.将女孩送到儿童福利机构D.向当地的救助中心求助【答案】 A28、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性在家庭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而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扮演辅助性角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这种分工模式是()A.两性生理基础上的分工B.符合两性特点的分工C.两性各取所长的分工D.社会建构的两性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