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教师资格教育学模拟试题(三).docx
8页内蒙古教师资格教育学模拟试题(三)1.针对学生详细状况,德育可以有多种开端,但按一般训练挨次,开端于( ) A.知 B.情 C.意 D.行 2.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倡的训练起源理论被称为训练的( ) A.心理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意识起源论 D.需要起源论 3.打算训练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科学技术 C.政治经济制度 D.社会生产力 4.班主任了解和讨论学生的主要方法是( ) A.考核法 B.谈话法 C.调查法 D.观看法 5.义务训练的根本性质是( ) A.全民性 B.根底性 C.强迫性 D.普及性 6.“分组教学”的分组主要是按学生的( ) A.年龄 B.学习成绩 C.智力进展水平 D.学习兴趣 7.教学改革的核心是( ) A.更新教学观念 B.采纳现代教学技术 C.改革教学内容 D.实施个别教学 8.德育过程的主要冲突是( ) A.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之间的冲突 B.训练者与受训练者之间的冲突 C.道德熟悉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冲突 D.训练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训练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冲突 9.常常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这所表达的课外校外训练的特点是( ) A.独立性 B.多样性 C.实践性 D.自愿性 10.确立训练目的的重要依据是( ) A.生产力 B.政治制度 C.生产方式 D.生产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人的进展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12.教学的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______和______三种 13.培育目标一般是指______在各级各类训练机构的______ 14.教学大纲主要由______和______两局部组成 15.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进展规律的根底学问;关于______学问阅历;关于______的学问阅历 16.教师备课首先要做好钻研教材、______和______三方面的工作 17.课外校外训练形式有群众性活动、______活动和______活动 18.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素养、学问素养和______素养三个方面 19.德育主要解决为谁效劳的______问题;智育主要解决为谁效劳的______问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题6分,共24分) 20.我国一般学校应遵循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 21.训练在人的进展中为什么会起主导作用? 22.为什么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23.在教学实际中,怎样正确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四、论述题(此题总分值13分) 24.试论述教师劳动的制造性。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B 5.C 6.B 7.C 8.D 9.C 10.C 二、填空题 11.生理 心理 12.语言 模像 13.训练目的 详细化 14.说明 正文 15.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 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 16.了解学生 设计教法 17.小组 个人 18.职业道德 力量 19.方向 本事 三、简答题 20.我国一般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主要遵循八条德育原则,它们分别是: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动身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集体训练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训练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乐观因素克制消极因素的原则; (7)敬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训练影响的全都性和连贯性原则 答题提示: 这类问题只要答复条目,一般一条1分,分行写此外,又比方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教学有哪些原则?德育有哪些途径?课外校外活动有什么意义等都属于这一类问题,应实行这种答题模式,不必再做解释,以节省应考时间 21.从本质上讲,训练是一种特别环境,在人的身心进展中起主导作用。
其缘由主要是: (1)训练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进展方向这种目的性,可以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掌握,克制或排解不利因素,选择对人进展具有乐观意义的事物,给学生以更多的正面训练,使他们按肯定思想政治方向进展,安康成长 (2)训练,特殊是学校训练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训练依据肯定的社会要求,根据严格的打算,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学问,进展思想品德训练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训练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无法与学校训练相比 (3)学校有特地负责训练工作的教师教师是受过特地训练的专业人员,形成训练工作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学问构造他们明确训练的目的,懂得训练的方法,“闻道在先”,能够对学生进展有效的培育 22.教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是由于: (1)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发挥制造性,主动乐观地去学习 (2)在现代社会,学问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18世纪时,学问量失效一半的周期为十代人,平均每代人失效10%;到20世纪末,获得的学问六年失效一“半,应用科学和尖端科学甚至缩短为三年。
学生必需会学习,才能不断更新学问 (3)现代社会是学问密集的信息社会,消失了学问经济社会越向前进展越需要学问,文化水平也要求越高每个人都必需努力和蔼于学习、才能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 2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阅历,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学问和获得生动表象,使理性熟悉建立在感性熟悉之上,从而比拟深刻地把握学问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有三点要求: (1)依据教学任务、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无论使用哪种直观材料,除了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外,还要留意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形成学生清楚和生动的表象 (2)教师运用直观手段必需与讲解亲密协作,让学生从观看中熟悉事物的本质,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学问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语气的激扬,能够引发学生的想像,赐予丰富的感性熟悉,起到直观作用 四、论述题 24.教师劳动的制造性是由训练对象的特别性和训练过程的简单性打算的为了搞好教学工作,教师要制造性地运用训练规律,在简单多变的训练情景中塑造进展中的人教师劳动的制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劳动的制造性首先表现在对不同学生区分对待、因材施教上。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儿童班级中往往几十个学生,共性形形色色所以,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而且还要针对学生个别特点进展训练 (2)教师劳动的制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教师教学是-个长期过程教师备课和上课,就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根底上,对教学内容的再熟悉、再加工的过程,发觉新的教学方法,这都表达了教师制造性劳动 (3)教师劳动的制造性也表现在教师的训练机灵上就是说教师对训练过程中的突发大事和偶然变化的状况,能快速恰当地加以处理这些偶然状况事先不能预料、无固定模式和程序因此,快速机敏地实行恰当措施,既表现了教师的应变力量,又表达了教师劳动的制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