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串场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doc
26页盐城串场河景观带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新洋港—第一沟)一、盐城市概况盐城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盐城亦称“瓢城”,是苏北古城之一,是全国唯一以盐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着源远流长的“海盐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规模小、基础差,无法形成城市完整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目前的盐城尚是一个缺乏鲜明特色的城市1、行政区位盐城市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黄海之滨,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和响水、滨海、阜宁、建湖、射阳、盐都6县,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796万,是江苏省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省辖市2、自然条件盐城东临黄海,西接淮扬,南临通泰,北至连云港,历史悠久,物产富饶,地灵水秀,人文荟萃 盐城处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3.7-14.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910-1060毫米之间,年平均日照为2199-2362小时,无霜期217天左右,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滩涂资源,全市海岸线长580公里,滩涂面积680万亩3、历史沿革与文化盐城古称“淮夷地”,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公元411年,改名为“盐城”;至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唐肃宗大历年间修筑“常丰堰”;到了宋代,大圣五年,开挖了串场河,成为南北的水上大动脉,使盐与其他物资的交流更加兴旺;至南宋绍兴乾道年间,始建土城;明永乐十六年,改筑砖城。
新石器时代后期,阜宁县羊寨一带出现了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文化;先秦时期至清代中叶,盐城成为盐业文化,渔业文化和手工业文化发达的地区;晚唐以来,建湖的杂技文化和戏剧文化逐步走向繁荣;而在近代史上,盐城是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爱国主义文化蓬勃发展4、盐城总体规划城市规模:1983年建市,现状中心城市人口约50万,建成面积约50万,正逐步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总体布局:坚持“一城四镇”不变,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为主,适当向西,合理控制北部的发展规划以串场河、新洋港、小洋河、蟒蛇河为界,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城中、城东、城南、西北、城北5片,经济开发区备用地选择在伍佑镇南新河地段实施情况:这一阶段,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和盐城新区的建立(1996年),城市呈跳跃性增长,用地扩展以向南为主5、盐城城市特色研究意义:自1983年盐城建市,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以来,盐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驶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同时面临巨大的区域城市竞争,“不进则退”新世纪盐城市竞争和发展的压力显然是巨大的毫无疑问,充分开展盐城生态城市与城市特色研究,发挥盐城自身的优势,营运城市环境资源和形象品牌,对于迎接城市发展新时期,实现盐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态特色(1)海涂湿地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2)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良好,物种多样性丰富,有著名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和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鹭等众多野生动物3)百河之城城区河流纵横交错,河流蜿蜒曲折,数量众多■文化特色(1)红色文化盐城与文化的血肉关系及爱国主义文化的发展2)白色文化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海盐文化积淀及自成体系的民间风俗和反映盐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艺作品3)地方文艺文艺“百戏”响誉中外,十八团被誉为“杂技之乡”和由民间说唱发展形成的淮剧4)海纳百川盐城精神新内涵——“艰苦奋斗、创新创业、团结拼搏、进位争先” 二、串场河概况串场河在东台、盐城、阜宁一线,汉末唐初就是黄海岸的海盐出产地,所出产的是淮南烧盐(俗称小盐)历代封建王朝,都把海盐作为国家主要收入之一不但派驻盐官收税,还有盐商垄断,从中牟利要把烧盐运往外地,除了短途肩挑、车拉外,长途还得靠船泊运输宋天圣(1023-1031)年间,当时任西溪盐官的范仲淹兴工筑范公堤,结合开挖河道,断断续续可以通航据东台、盐城《县志》载,明朝天顺(1457-1464)年间曾经疏浚过1次,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挑浚丁溪至白驹段,三十七八年(1698、1699)及四十四年(1705)挑浚伍佑场至泰州坝,全长240里,四十六年(1707)和雍正七年(1729)先后挑浚便仓至盐城东门闸,计长6540丈,乾隆三年(1738)又疏通至射阳河,三十一年(1766)浚富安、安丰、梁垛三场附近的河道,嘉庆十八年(1813)挑浚草埝附近4100丈(13.5公里)。
到此,盐城顺河向南有伍佑、卞仓、刘庄、白驹、丁溪、草埝、东台、梁垛、安丰、富安各盐场,盐城向北有新兴、上冈、草埝、沟墩、庙湾(即阜宁)各盐场串通南北,船泊直达各场,所以就定名为“串场河”,全长180公里串场河现有标准是:东台以南河口宽20至40米,河底高程零至负1米,东台以北河口宽40至60米,河底高负1到3米这条河道是盐城货物运输的主要干河,但是由于标准较低,远不适应盐城市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需要三、现状分析1、概况盐城串场河景观带由北向南,全长总计12245米:新洋港流域956米、串场河流域8673米、蟒蛇河流域1208米、小洋河流域450米、大新河流域958米;两侧绿地最窄5米,最宽192米,范围内支流众多,主要有:新洋港、串场河、越河、蟒蛇河、小洋河、大新河2、有利因素(1) 重要性本次设计的串场河景观带从新泽港至第一沟,是盐城主城区绿地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关系到盐城的城市品位,也是盐城人民期待的亮点2)完整性该段串场河两侧的绿地基本连续,景观设计有很强的完整性3)多样性串场河景观带位于城市之中,河网众多,地形复杂,居民众多,为景观设计的多样性提供了先天条件和要求4)生态性就用地本身而言,全线绿地临水,具有众多积水面积,为景观带建设了足够的水源,增加景观的灵性,相应的目前沿线已有的人民公园、迎宾公园、黄海公园等三大公园及其他绿地为,为本段景观带的建设提供了绿色背景。
5)文化性串场河历史悠久独特,文化积淀丰厚,而且目前的生产生活物资资料都为景观的文化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3、不利因素周边建筑,构筑物较陈旧,一定程度影响了串场河景观的品位地块均建筑了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防洪堤,而直接临水,影响了景观效果串场河的常水位为0.80,洪水位为2.30,低水位为0.50,水位浮动高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设计,要控制水位需规划众多规划水闸串场河景观带绿地共有54块,被19条城市干道,支路分隔,极大影响了景观和旅游交通的连续性目前串场河水质污染较严重,影响景观效果,需要进行截河等工程四、周边规划用地分析串场河规划区域的周边地块主要包含四种类型的现状及规划用地包括:公园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及居住用地公园 现有建成的公园3个,分别为位于黄海桥以北的人民公园、位于解放路以东和迎宾路以西的迎宾公园、位于东进路以北青年路以南的盐渎公园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占有相当大的面积,集中分布在三块区域第一块区域位于黄海桥以南,建军路以北,靠近串场河东岸,原址为江淮动力有限公司,现已被拆除,现状为一些厂房和宿舍,这片区域在所有工业地块中面积最大,总共占有3个完整的地块;第二块区域大致位于人民路、大庆路和南城河路围合成的三角区域中,主要包含4个地块;最后一个集中区域位于东进路以南,开发大道以北的串场河西岸区域,总共包含5个地块。
商业用地 商业用地分布较为集中,迎宾路到盐马路的串场河两岸集中分布了一系列规划好或建成的商业地块,从西往东依次为先锋岛商贸区、金鹰国际、城中城、中英国际广场,此外还包括4块规划好的商贸区域居住用地 现规划的居住用地以迎宾河为界限,以北多为低层住宅用地,以南为高层住宅用地,其中位于解放路西侧的金色家园为在建居住区此外规划区域周边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和政府机构建筑,包括位于世纪大道南侧开放大道西侧的海盐博物馆及位于盐渎公园北侧的盐城市交通局总体而言,现状用地中,工业用地占了绝大部分,其次是公园,但分布较为分散而规划的用地中居住用地占第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的入住(特别是迎宾公园南侧的高层住宅区域),现有的分散的公园生态斑块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利用串场河两岸的空间构建足够的生态走廊,使得人流得以均匀得分散到各个自然斑块中去,缓解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压力,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五、盐文化研究盐城因其盛产盐而得名,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盐城地处黄海边缘,海涂湿地资源丰富,且又处于水网地带,河流众多,纵横交错,水运、盐运发达,号称“百河之城”盐城古称“古淮夷地”后经历了,宋朝始建土城、明朝改土城为砖城等;颁布法令和设置管理机构:西汉“境内所产盐实行专卖”设置盐铁官署;唐朝“专卖法”,设置监院;明朝“开中法”,设置盐课司署等。
盐商:垣商周扶九、徽商江春也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张士诚起义、明朝抗倭、重建军部等等;涌现了许多名人,如:吴嘉纪、王艮、胡乔木、乔冠华等,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宝:明末清初 吴嘉纪 《海潮叹》 “飓风激潮潮怒来,高如云山声似雷沿海人家数千里,鸡犬草木同时死南场尸漂北场路,一半先随落潮云产业荡尽水烟深,阴雨飒飒鬼号呼清朝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清朝 陈翼的《过戚家团诗》等等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特色的海盐文化,历史上制盐大致可以分为:煮海为盐、淋卤煎盐、晒海成盐三个阶段煮海为盐,早在西汉时,吴王刘濞立国广陵,煮海为盐;淋卤煎盐,唐时成熟,宋代《天工开物》书中也有相关记载,制盐七大工序依次为:筑团、通海、开滩、淋卤(灰卤)、割苇、立盘、煎盐;晒海成盐:起于宋朝,传于福建一带盐民们创造出“八卦滩”、“对口滩”等多中滩型,海盐从早期的煎煮成盐发展到晒制阶段后,便有滩晒、板晒、坦晒、埕晒、漏晒等区别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神话传说如:晒缸会、河灯会、赛龙狮,宿沙氏煮盐、孙悟空盗盐砖等有闻名于中外的民间杂技“百戏”,十八团后来被誉为“杂技之乡”;由民间说唱发展形成的淮剧现存的海盐文化物质遗存:海盐的生产工具、盐民生活用品、关于海盐运销用的文告、税票,水利及建筑构筑物:盐城的井文化和具有当地盐文化特色的塔、民居、桥,如:广福寺塔、徽派建筑、草堰石闸、东闸桥遗址等。
六、规划依据《公园设计规范》规划设计地形图(电子文件)《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盐城规划管理有关技术规定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江苏省盐城市市区水系(串场河景观带)概念性规划国家及江苏省颁布的相关规范、规定七、规划原则 1、提炼以海盐为主的地域文化并巧妙的融入景观场景;2、与周边的现状和规划相结合,局部营造相对集中的园林商业建筑群;3、双重考虑城市设计中微观尺度(尺度、功能)和宏观尺度(规划);4、可操作性强,控制工程造价;5、与当地的水利、市政、文化等部门相配合;6、以绿地为面,园路和串场和为线,以公共活动空间为点,创造完整的互通的绿地斑廊结构;7、进行高标准的设计,为当地园林景观跳跃式发展作好前提工作,为当地的城建工作作出历史性的贡献8、正确处理好人文节点和绿色廊道的关系,为今后城建做好绿化基础9、注意串场河景观在其内部或城市系统中的识别性问题八、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结构在研究盐城文化和分析周边地块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功能分区,以中国海盐博物馆为龙头,结合现有公园绿地,重点处理若干节点,使市区内串场河景观带形成“一个海盐文化风貌区,两岸绿色廊道,三个人文及商业节点,四大公园的格局,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商业气氛的园林序列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