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义礼智我固有.docx
3页1、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一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 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 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 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 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 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 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纳”⑤要(yao)誉:博取名 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源.源头7)我:同“己”8) 然,同“燃”9)保:定,安定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 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 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 了,必然会产生惊棋同情的心理一一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 种惊惧问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 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 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 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 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 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 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2、 【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 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7)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译文】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 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 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 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3、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1)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 于庶物,(2)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3)【注释】(1)几希:赵注云:“无几也2)庶物:与庶民的涵义相近,指万物, 庶在此是众的意思3)非行仁义:赵注云:“非强力行仁义也译文】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的地方很细小,普通人把它丢弃了,君予 把它保留了舜懂得万物的原理,明白做人的道理,依从仁义行事,不是去推行仁 义段意】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性,也就是仁义这一点本是人 人都具有的,但之所以人间会有圣贤、普通人、小人之分,就因为圣贤保有了人 住,而其他人则或多或少丢弃了它所谓“推行仁义”,是指带有功名心去行仁 义,“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谓安而行之也”(朱熹《集注》)只有自 觉地依从仁义行事,也就是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随心所欲而不违反它,才算是真正 保有了仁义的本性4、 【原文】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1)反身而诚,(2)乐莫大焉。
强恕而 行,(3)求仁莫近焉注释】(1)万物皆备于我:赵注云:“谓人为成人以往,皆备知天下万物,常有 所行矣朱熹《集注》云:“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 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2)反身而诚:赵注云:“反自思其身所施行皆能实而 无虚,则乐莫大焉朱熹《集注》云:“言反诸身而所备之理皆如好好色、恶恶 臭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3)强恕而行:赵 注云:“当自强勉以忠忽之道朱熹《集注》云,“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 人也译文】孟子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通过自身实践而觉得它们的正确,快乐没 有比这更大了勉力地推己及人去做,求仁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段意】此章中的“万物皆备于我”,是流传很广的一句名言孟子认为,世间万 物的根本原理,其实都具备于人的本性之内,只须一一把它们发现、发挥出来就 行5、【原文】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1)夫仁,亦在乎 熟之而已矣注释】(1)荑(ti提)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 五谷之美者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 及不上稗草,正如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 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
《集注》)6、【原文】孟子日:“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1)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2)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 也旷安宅而弗居,(3)舍正路而不由,(4 )哀哉!”【注释】⑴暴:朱熹《集注》云:“犹害也2)非:朱熹《集注》云:“犹毁 也3)旷:此作动词用,意为空出4)由:遵循,行走译文】孟子说:“自暴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弃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言 谈诋毁礼义叫做自暴,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仁是人们安适的 住宅,义是人们正当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丢开正当的道路不去行 走,可悲啊!” 【段意】孟子认为,仁、义都为人性天生所具有,不按照这些准则行事就是自暴自 弃朱熹《集注》说:“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