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物理概念形成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docx
5页学生物理概念形成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翁石发【摘要】 本文是笔者根据电场概念专题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描述电场的诸多概念混乱,进而分析总结阻碍物理概念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关键词】 物理概念 专题复习 思维障碍 G633.7 A 1992-7711(2019)19-120-01高中物理很多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拦路虎”《电场》一章,尤为典型电场一节涉及诸多物理概念,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多个相近概念短时间密集出现,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小困扰,对这些物理概念的理解造成不少的障碍,了解该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挖掘应对方法,对本章知识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一、学生物理概念形成的障碍1.缺乏感性经验,知识基础不足物理概念是物理事物、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直观手段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集中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缺乏与建立想干概念的必要知识和感性经验是形成正确物理概念的障碍之一学生完全很难从生活体验中找到与电场相关的感性经验,电场的相关概念对于学生而言是完全陌生、抽象的。
对电场是一种特殊物质、对电场强度、电势等知识的理解更是一头雾水,所以知识本身的抽象以及学生缺乏相关生活体验是抑制学生理解电场相关概念的因素之一2.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的干扰物理学中的概念可以揭示貌似同一,实际物理本质不同的因素,这是物理概念的精细性而物理中又常常存在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电场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电势与电势差、电势差与电势能等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常不能区分这些相邻、相近的概念从而造成概念混乱,进而影响相关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电势概念时,常常会被电场强度概念干扰常常会得到电势为零时,场强也为零;场强增大时电势也增大等错误结论在判断电势大小、场强大小与电场线关系时更是将电场强度与电势揉在一起,无法区分如果对于相近概念不加区分,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3.物理公式数学化产生的干扰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概念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造成概念理解的偏差如由电场强度的公式E=■错误的导出场强E正比于F或反比与q的结论从数学上讲没错,但在物理中该式已被赋予了一定的物理意义,若不考虑物理事实就会造成错误;物理规律的定量表述也离不开数学语言,且物理规律的应用需要用数学作为计算工具。
但是,不少学生用纯数学的观念理解物理规律,从而忽视了其物理本质,造成对规律的错误理解与此类似的还有电势差的定义式U=■、电容的定义式C=■.物理概念的绝大部分属于物理量,掌握概念既要明确物理量的意义,又要掌握定量方法但在物理量的学习上,学生往往只注重定量表达,忽视物理意义,因而造成用数学概念代替物理概念物理与数学密不可分,大多数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可用数学表示(公式或图象),只有引入了数学,才使物理学成为一门定量、精密的科学对于物理量表达式,要使学生明确其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弄清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图线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数学的工具作用在物理中就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利用二、应对策略1.恰当类比,弥补感性缺失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有所新发现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电场强度强弱的理解,场强定义式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毫无感性认识,对学生理解概念而言是一大考验,为此可以引进“香水”产生的香味进行类比香水源头类比于场源电荷,香水的气味的浓淡类比于场强的强弱,鼻子闻味道类比于试探电荷经过类比,可以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缺失,更能理解场强大小的决定的因素,深刻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
2.适时归类对比,理清概念结构物理学概念是具有层级性、关联性的横向演绎正是基于物理学概念的关联性,凸显概念间的横向逻辑演绎关系,主要形成物理学概念网络结构物理概念的建立、引申和扩展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处,一定存在规律联系概念网络图的联结处也必定存在科学方法因素,教学时要根据网络图,适时与学生开展概念间的归类与辨析,逐一落實每个联结处的规律联系电势、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能是静电学部分的四个重要概念学生学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大多同学对电势与电场强度、电势差、电势能这三个概念模糊不清,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汇总归类、对比辨析的方法理解这四个概念,进而构建知识网络物理概念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通过汇总分类,能有效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帮助物理概念的理解三、结语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因素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作为教师,只有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要充分预判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参 考 文 献 ][1]刘福根.物理概念教学 [J].物理教学探讨(西南师范大学月刊),2003,(8):3-6.[2]李新乡,等.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