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word版)急诊医学_复习资料_总结_重点_笔记.doc
23页急诊医学总结Chapterl 绪论1. 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任务: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 、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2. 急救:表示抢救生命,改善病况和预防并发病时采取的紧急医疗救护措施急诊:是紧急地或急速地为急性病人或伤病员诊查、察看和诊断他的病与伤及应急的处理3. 急诊医疗体系: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各监护或强化医疗病室(1 )院前抢救(2 )医院急诊生命垂危患者刻不容缓地立即抢救,心肺复苏 有致命危险危重者5〜10分钟内接受病情评估和急救措施 暂无生命危险急症者 30分钟内急诊检查及急诊处理 普通急诊患者30分钟至1小时予急诊处理 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3) 危重病监护Chapter2心肺脑复苏1. 基本概念(1 )心跳骤停/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即为心跳骤停, 其中心脏自身病变以冠心病最为多见2) 猝死(Sudden death ):指平时看来健康者或病情稳定的病人,突然意外的自然死亡。
不包括各 种人为因素如创伤、自杀、他杀、手术及麻醉等意外所致心脏性猝死指未能预料的于突发心脏症状 1小时内发生的心脏原因死亡3) 临床死亡:自主呼吸和循环停止,大脑活动暂时停止,处于死亡的早期,但尚未到不可逆的阶段(一般情况心跳停止4〜6分钟内),及时正确地进行 CPR脑及其它脏器功能可望恢复到心跳呼吸停止前的水 平(4) 生物学死亡:临床死亡期未行CPR或 CPF失败,机体所有组织相继死亡,并发生组织自溶(5) 脑死亡:为全脑功能的不可逆停止和神经坏死临床表现为无自主呼吸,无任何意识及反射活动,全 身肌肉无张力,仅靠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无任何脑电活动6) 社会死亡:指CPF成功而脑复苏不完全,处于昏迷状态,脑的某些低级功能和反射活动存在,成 为植物人(7) 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CPR / CPCR): CPR是指对心脏骤停/猝死的急救过程,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电除颤纠正 VF/ VT,及药物治疗等 又称心肺脑复苏/CPCR(8) 心脏骤停的时间:发生心脏骤停的即刻至抢救开始之前的时间为心脏骤停的时间9) 心肺脑复苏的安全时限: 系指大脑皮层耐受完全性缺血缺氧的最长时间,而并非心脏能否复跳的 时限。
一般认为,安全时限为 4〜6分钟,在此时限内抢救成功,则大部分可无任何后遗症2.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① 突然意识丧失(常伴抽搐);②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③ 呼吸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④ 瞳孔散大;⑤ 苍白或紫绀明显,二便失禁⑥ 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无脉电活动、心电静止3. 现代心肺复苏术心肺脑复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现场复苏 /基本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ACLS、后续生命支持(PLS—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1) BLS: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早期电除颤等基本抢救技术和方法,其归纳为初级 A、B、C、DoBLS包含生存链(早期识别、求救;早期 CPR早期电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中的前三个环节1) 判断反应:判断患者意识通过动作或声音刺激,如拍患者肩部或呼叫,观察患者有无语音或动作反 应2) 启动EMSS3) 开放气道及检查呼吸呼吸的观察:眼看患者胸部有无上下活动;用手掌放在病人鼻孔前面感受气息或听病人呼吸的气流声; (要求在10秒钟之内完成)4) 人工呼吸推荐人工呼吸的方式:口对口呼吸,球囊 -面罩通气和通过已建立的人工气道通气。
每次人工吹气的时间应超过 1秒 潮气量要足以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人工呼吸时不可太快或太过用力如果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有二人进行 CPR则每分钟通气8至10次,不必考虑通气与胸外按压的同步实施通气时不应停止胸外按压5) 检查脉搏成人应触诊颈动脉,示指、中指指腹触及喉结,然后向外侧轻轻滑动 2-3厘米6) 胸外按压按压的幅度为大约4〜5厘米每次压下后应使胸廓完全弹回,以利于血流返回心脏 推荐的按压频率(速度、为 100次/分钟按压/放松时间:50%成人不论单人还是双人操作,推荐的按压 -通气比率为按压/呼吸比为30:2 ;儿童、婴儿双人 CPR时采用的比率为15: 27)除颤:双向波除颤比单向波更有效 ,所用的能量低(120-200 J)单相波除颤仪首次和再次均选择360J※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年变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更为早期高质量 CPR能使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得以提高.1) 四早生存链:早识别与呼叫、早 CPR早电极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2) 有效的心脏按压:有力和快速地按压, 100次/分,按压后使胸廓完全恢复正常位置. CPR按压/通气比单人,双人均为30:2.3) 注重有效通气,避免过度吹气(每次吹气 1-2秒)以胸廓起伏为标准.4) 电击除颤:提倡需除颤时为一次电击后 ,立即行CPR电击除颤,主张低能量双相波120J-200J5) 首选心肺复苏药物:肾上腺素(成人均用 1mg/次静注)+纳洛酮可提高心肺复苏率•血管加压素引起高度重视•阿托品,可达龙也常用•静脉给药优于气管给药.6) 注重早期脑的复苏8) CPRW效的指征患者口唇、面色开始转红, 颈总动脉、股动脉可触到搏动, 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逐渐恢复自主呼吸,吞咽动作出现、有眼球活动、甚至手脚开始活动。
以摸到大动脉搏动(血压至少达 60mmH)为人工循环有效的标志9) 终止CPR的指征复苏成功心脏死亡或脑死亡:通常心肺复苏持续 30分钟〜1小时心跳不能恢复(心脏死亡),或心跳虽已恢复但达到脑死亡标准时可终止复苏 2)高级生命支持(ALS高级A B、C D: A—人工气道/气管插管;B-机械通气;C —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 抗心律失常药;D —寻找心脏骤停的原因1) 建立静脉通道:CPR时的给药途径首选静脉2) 药物治疗肾上腺素:心脏复苏的首选药物标准剂量为成人 1mg/次静注,儿童0.01mg/kg用药间隔3~5分钟血管加压素阿托品 胺碘酮:室颤/无脉性室速抗心律失常药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仅考虑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镁离子:镁离子可有效终止长 QT间期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速,但对 QT间期正常的室速无 效碳酸氢钠:目前主张纠酸的原则是有效机械通气为主,碳酸氢钠不主张在 CPR中常规使用,纳洛酮(3)后续生命支持(PLS探 本章练习题A型选择题::即以脑为重点的加强医疗1、 A 2、 A 3、 A一般情况下,心脏骤停后,30—60 秒 B、4—6 分钟心脏骤停(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 触电B、中毒 C冠心病D、窒息E、心肌病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为:C、8—10分钟 D 10— 15分钟C )(B )E、20—30 分钟对心脏骤停实施基础生命支持时,应采取 ABCD的步骤,开放气道B、判断有无呼吸4、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单人复苏30 : 2,双人复苏 单人复苏15 : 2,双人复苏 单人复苏和双人复苏均为 单人复苏和双人复苏均为 单人复苏和双人复苏均为按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实施成人 CPR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60-80 次/ 分 B、80 次 / 分 C 80-100 次/ 分 D 100 次/ 分 E、100-120 次/ 分 心脏复苏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B、利多卡因C异丙肾上腺素D、阿托品E、胺碘酮 治疗心室颤动应首选:利多卡因B、胺碘酮C同步电击复律 D、非同步电击复律 E、临时心脏起搏AB、CD E、5、 A6、 A7、 A其中B是指:(C、人工呼吸D、人工循环E、气管插管实施成人CPR时,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正确的为:15 : 25 : 15: 115 : 230 : 2&成人CPR时肾上腺素的标准剂量及用药间隔为: (A )A 1 mg/次,静注;用药间隔3〜5分钟B、1 mg/次,静注;用药间隔5分钟C 0.01〜0.02 mg/kg/次,静注;用药间隔 3〜5分钟D 0.01〜0.02 mg/kg/次,静注;用药间隔 5分钟E、以上均不正确9、关于CPR期间复苏药物的应用,目前不主张的是: (B )A各类“三联针”不合理,已废除B、大剂量应用碳酸氢钠,宁碱勿酸C通常情况下不使用钙剂D异丙肾上腺素已不作为复苏的第一线药物E、纳洛酮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10、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是: (D )A、培养高水平的医务人员 B、尽快将病人送到医院 C、迅速打急救120D现场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E、以上都不是多选题:1、 心脏骤停的“三联征”包括: (A、B、C )A、突然意识丧失B、呼吸停止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E、瞳孔散大2、 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条件: (A、C )A、突然意识丧失B、呼吸停止C、大动脉搏动消失 D、全身抽搐E、瞳孔散大3、 心肺复苏(CPR有效的指征包括: (A 、B、C、D)A、颈动脉可触到搏动 B、面色由紫绀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D、瞳孔由大变小E、可测到血压4、 关于电除颤,正确的描述有: (A 、B、D )A、 电除颤是救治室颤最有效的方法B、 除颤每延迟1分钟患者存活率下降 7%^ 10%C室颤/无脉性室速时,推荐电击 3次后再进行CPRD目前推荐双相波低能量(150〜200J)除颤E、如只有单相波除颤仪,能量选择推荐递增式( 200J - 300J- 360J)5、 心肺复苏的常用药物包括: (A、C、D )A、肾上腺素B、异丙肾上腺素 C、阿托品D、胺碘酮E、氯化钙问答题:1、 简述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临床征象和心电图表现) 。
答:心脏骤停的诊断要点为:①意识突然丧失,面色苍白或紫绀;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停止或 开始叹息样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④双侧瞳孔散大;⑤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 斜,随即全身松软;⑥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速,心电静止,无脉心电活动(心电机械分离) 2、 对成人心脏骤停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可分别归纳为初级 A、B C、D和高级 A B、C、D四个方面,请分述其中文含义答:初级A、B、C、D: A—开放气道/气道保持;B—人工呼吸/人工通气;C —胸外按压/人工循环;D —电除颤高级A B、C D: A—人工气道/气管插管;B-机械通气;C —建立液体通道,使用血管加压药物及 抗心律失常药;D —寻找心脏骤停的原因Chapter3 休克1. 概论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阻力血管痉挛,容量血管 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血流通过直接通路或短路 回流T少灌少流,灌少于 流,缺血缺氧血管平滑肌反应性下降 微血管的收缩逐渐减退T 毛细血管后阻力》前阻力 部分脏器中毛细血管开放 T血流淤滞T灌而少流, 灌大于流,淤血性缺氧血管反应性进行性下降 微血管弛缓呈麻痹扩张 毛细血管血流停滞,且出现 无复流现象部分病人可并发DIC,MODS 不灌不流,对血管活性药物 失去反应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2.病理生理机制系指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