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pdf
146页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集体备课教案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更大的数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二次备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3.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4.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特别是数位中有 0 的数的读写2.近似数的归类课时分配课时分配:九课时教教案案第一节(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数一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向学生呈现一组图画,并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数。
故宫占地 720000 平方米;___年已有 112000000 平方米的“都市森林”环绕北京城;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在奥运会期间可容纳100000 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 3.5 万平方米提问:这些都是老师找到的图片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教师提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都比较大,是我们学过的,你们认识它们吗?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二、探索新课1.复习(1) 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2) 提问: 10 个一是多少?10 个十是多少?10 个百是多少?(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4) 读出下面各数4958. 3026. 4005. 7000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2.认识“十万”出示一张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提问:10 张 100 元是多少元?20 张呢?50 张呢?100 张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提问: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币是一百张,那么这一捆人民币是多少元?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收银员一共收了 9 捆人民币,共是多少元?提问: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借助计数器)教师质疑: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 ,10 个一集体备课教案万就是“十万” 。
板书:十万3.认识“百万、千万、亿”出示汽车图并提问:1 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 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提问: 10 个十万是多少?10 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 个一千万呢?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 1 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 1 亿要数 3 年 2 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提问: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 3 页第 1 题在进行练习前,教师要告诉学生拨珠时只在一个数位上拨2.教材第 4 页第 2 题教师要让学生边拨珠边数数注意指导学生手口要一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遇到进位问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教材第 4 页第 3 题和第 4 题教师可以补充数数的题目4.教材第 4 题第 5 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订正答案如果有的学生完成有困难,可以先让他们拨一拨计数器, 明确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四、思维训练如果给你足够多的小木块,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12345”这个数?与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又正确又简便。
五、课堂小结老师提问: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比较大的数,你都记住了哪些计数单位? 一共有几个?在这些计数单位中,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认识更大的数十万万千百十个十个万是十万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节第二节(2)教学内容:认识更大的数教学目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教学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如果把全国每年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头尾相连,相当于绕地球赤道330 圈,制造这些筷子需要砍伐25000000 棵大树,使森林面积减少2000000 平方米据统计,我国 13 亿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约 2.2亿,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00 克计算,如果课本能循环使用5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 “百万、教教案案2.发现问题。
1) 小调查 会读的同学请举手, 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 (老师统计、分类)集体备课教案(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指着 25000000 和___000 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3) 小交流 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 读完后, 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 和___000 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二、探究新知1.认识“十万”(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 2 和第 3 页,边看边思考;100000 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的策略3)100000 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4) 如果 10000 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 (如下图) , 那么 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学生可能会在万位上拨 10 个珠子,也有的学生会从中发现“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的数学思想并在十万位上拨 1 个珠子,此时,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很有效的。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 ,10 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___个班级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 3 层楼高十万步大约在 400 米的跑道上走 130 圈十万天大约是 274 年集体备课教案2.认识“百万、千万、亿”(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师:1 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 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2)师提问:10 个十万是多少?10 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 个一千万呢?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三、方法应用(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0 个一万是十万, 10 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吗?我应该怎样记?)(2)师:是啊!有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数位顺序表吧!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3) 生可能会从中发现: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完成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五、课堂练习:练一练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数一数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集体备课教案亿 亿 亿万 万 万计数单位10 个一万是十万,10 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 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三节第三节(3)教学内容:人口普查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教学难点: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具准备: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谈话: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 9 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从右往左)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教师: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 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742 4600 8000 100003215 509 5009 7010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二、探究新知1.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 1807199 平方千米;赤道长 40076 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 11034 米;___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 1295330000 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 人,北京市约有138___0 人,天津市约有 10010000 人2.把数据进行分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把以上数据进行分类小组学习后,可能会有几种分类情况:a 按照位数分类,相同位数的数分成一类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按照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分类,如表示地理常识的分一类,表示人口的分成一类b 按照 0 的个数或位置分类,中间有0 的数分成一类,末尾有0的数为一类。
集体备课教案学生怎么分都可以,只要能说出道理老师可以抓住学生按 0的位置分类这一标准,进行以下教学3.研究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1)介绍数位老师说明: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 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 4958,是由4 个千,9 个百,5 个十和 8 个一组成的8 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 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 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 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2)介绍数位顺序表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千百十千百十亿万千百…亿亿亿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老师提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4)认识数位分级老师说明: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 ,表示多少“个”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 ,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亿级万级个级千百十千百十亿万千百十…亿亿亿万万万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5) 学习末尾有 0 的数的读法二次备课位教教案案老师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亿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亿亿亿位万万万位位位位位集体备课教案位位位位位位12953300001265830000138200001001000018071994007611034指导:1265830000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 和 6780000、138___0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 0 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 0 了吗?质疑:1807199 这个数读不读这个 0 呢?同桌之间交流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提问:0 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小组交流小结:当 0 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4.研究中间有 0 的数的读法指导:40076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
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 7 页第 1 题2.教材第 6 页第 1 题中的第(1)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数位,数位顺序表,读亿以内的数)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数一数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集体备课教案亿 亿 亿万 万 万计数单位10 个一万是十万,10 个十万是一百万,10 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 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四节第四节(4)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标:较大小的方法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 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 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 5 个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二、自主学习1.出示例题通过学习,我们知道___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北 京138___0 人天 津10010000 人香 港6780000 人澳门 440000 人大陆 1265830000 人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反馈交流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
学生 2 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教教案案质疑: 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 这怎么比出大小呢?精讲点拨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集体备课教案板书:138___0、10010000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 1,怎么比?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 3 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 0 大,所以 138___0›10010000五、当堂训练1.教材第 9 页第 1 题2.练习册第 6 页第 1 题六、课堂小结(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2) 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七、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国土面积9600000>1660000>12___0>450000>10000010000000000=100 亿9600000=960 万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五节第五节(5)教学内容:近似数教学目标 :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教学重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2.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 2 题的讨论, 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三、精讲点拨做试一试第 1 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 2 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 在本题中, 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四、反馈交流讨论: 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 分析哪些是 “五入的” ,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 1.2.4 2.从报纸中找 5 个精确数,5 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教教案案六、课堂小结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板书设计:近似数“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六节第六节(6)教学内容:从结绳计数说起教学目标:1、2、3、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 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 化繁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学数学、 用数学为简的思想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教学重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二、自主学习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 “逐一计数” , 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 “按群计数” , 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三、当堂训练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
四、课堂小结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教教案案板书设计:从结绳计数说起古埃及象形文字集体备课教案玛雅数字中国算筹数码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七节第七节(7)教学内容:练习一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难点: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过程: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练习一第 1 题: 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 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二、多位数的改写练习一第 2 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三、读写游戏 (练习题 3)同桌间进行的游戏: 第 1 步 一个同学读数, 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 2 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
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多位数比大小做第 4 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六、课堂作业教材第 15 页第 5.6.7 题七、思维拓展教材第 15 页第 8 题教教案案板书设计:练习一亿级万级个级集体备课教案个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亿 亿 亿万 万 万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单元测试( (一一) )(8)1.填空1)比最小的五位数少 1 的数是()集体备课教案2)将“6”写在百万位上比写在万位上多()3)最大的四位数比最大的三位数多()4)4271005 这是个()位数,其中的数“2”在()位上,表示 2 个() 5)59340271,这个树种“9”在()位上,他表示 9 个() 6)4210000 这个数是由() 7)134765000000 这个数是由() 8)4000300 这个数是由() 。
2.写出下列各数十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零三十三十二万零六百三百八十亿二千零五十万七千3.读出下列各数___005000读作:6005000500读作:6050050050读作:4008000050读作:30600360360读作:请从大到小排列4.填空1)一个数是由 7 个十万,8 个百,4 个一组成的,这个数是()2) 一个数是由 9 个百万, 6 个千, 5 个十组成的, 这个数是 ()3)一个数最高位是万位上是8,十位上是 9,其余数位上都是 0,这个数是()5.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三百万、二十万、六万和一千写作:七千万、九万和二百写作:九千万和九千写作:6. 八十亿七千五百万吨写作(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7.由 3 个十万, 4 个百, 5 个十组成的数是( ), 读作:( )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8.四十万八干写作:七千零三万零二十写作:三亿写作:4080000000读作:700300___00读作: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二)(9)1.读出下面各数。
326005 400040010300690 ___05082.写出下面各数六十五万写作:七千八百万写作:一百零三万四千写作:十万九千三百二十写作:一千零四十万零七十写作:3.判断(1)一个数由 4 个十万,5 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411111 ()(2)一千零三十二万零五十写出后有 2 个 03)四千零六十万零四百零一写作 40600414)3076000≈308 万()(5)703004 读作七千零三十万零四()4.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30000= () 5080000= ()5.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00000=() 456000000000=()6.省略万后面的尾数574000≈()万 5635400≈() 万7.省略亿后面的尾数843___0057 ≈ () 亿70975700000 ≈() 亿7.填空1)从个位起,第三位是()位,第五位是()位,第七位是()位,第八位是()位,第九位是()位2)五万八千零四十写作:( )。
3)由 3 个亿 , 5 个百万 , 2 个千和8 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读作:( )4)一个数由 12 个万,359 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5)3004860 读作:(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6)二十八万八千零九写作() ,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是()万; 56780000 是()位数,最高位 5 在()位上,表示() ,8 在()位上,表示() 7) 八亿零七十万零八百写作: (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8)10 个一万是() 10 个一千万是()一百万是 10 个()十亿是 10 个()9. 13476500 这个数由()个千万、 ()个百万、 ()个十万、 ()个万、 ()个千、 ()个百组成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集体备课教案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线与角线与角二次备课(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 ;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
2.能力目标:(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教学难点: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课时分配:九课时教教案案第一节第一节(10)教学内容:线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集体备课教案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一幅画面, 师生谈话: 这幅图的名字是 “欢乐的世纪坛” 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二、探索新知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第二幅图: 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 A.B 两点,再连接 AB 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 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 A.B 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 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 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 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3.三种线的读法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二次备课教教案案4.画直线1)过一点,画直线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集体备课教案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 15 页“试一试”第一题2.教材第 15 页“试一试”第二题3.教材第 15 页“试一试”第三题四、思维训练数一数有几条线段1)有()条(2)有()条说说你是怎样数的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直线:射线:线段: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第二课时(11)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1.用三角尺画垂线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教学过程:一、一、激情导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 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二、自主学习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三、反馈交流说一说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1)我说你摆集体备课教案同桌互相练习: 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 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画一画(1) 、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 、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五、小试验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相交与垂直相交垂直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三课时第三课时(12)教学内容:平移与平行教学目标:平行线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3.感受教学的价值, 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重点难点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出示 “看一看”左图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出示“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二、自主学习1.移一移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准备 2 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 ,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 AB,另一根叫 CD,那么就可以AB 说平行于 CD 或 CD 平行于 AB。
2)出示小鱼图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三、反馈交流1.折一折已经认识了平行线, 下面继续学习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教教案案能发现什么呢?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2.说一说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三幅图片集体备课教案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 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 并与同学进行交流3.画一画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启发: 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 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四、当堂训练 1.“实践活动” 2.思维训练(1) 、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2) 、过 B 点画直线 A 的平行线五、课堂小结提问:平行线有什么特点?怎样画平行线?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平移与平行平移平行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四课时第四课时(13)教学内容:旋转与角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1.认识平角、周角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1.转一转,说一说(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2)一人说一人转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2.认识平角和周角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二、试一试1、2、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三、练一练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四、你知道吗?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教教案案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集体备课教案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1.试一试: 第 1 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板书设计:旋转与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五课时第五课时(14)教学内容:角的度量(一)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学重、难点:1.认识量角器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 ,用“°”表示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一认(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4)说说 1°和平角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教教案案(2)量一量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三、当堂训练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2.谁说得正确? (练一练1) 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 90 度)还是钝角(大于 90 度)、、、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六、作业:练一练 2.3板书设计:角的度量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教教案案第六课时第六课时(15)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二)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教学过程:一、用三角板画角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2)说说各角的大小二、画一个 60 度的角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1)画 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反馈:可以拼成 75° ,105° ,135° ,150° ,120°(提示:拼画的顺序)第一步可用 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 60 度 的角,该怎么画?(1)学生尝试画角(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A先画一条射线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 ,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C在量角器 60 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 60 的角二次备课教教案案三、试一试1.画 150 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集体备课教案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
30°、80°、105°、160°、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四、作业:练一练 2.3板书设计: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七课时第七课时(16)教学内容: 练习二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重难点: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教学过程:一、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3.角的度量及画法二、练一练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 在你的学校附近, 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3.第三题先估计, 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 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4.第四题(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小组合作,可画一画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 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练习二第 3.4 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练习二第 5 题:这是一道操作题, 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二次备课教教案案2.练习二第 6 题: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17.18)一、填空集体备课教案1.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端点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条射线3.() 、 ()可以无限延长, ()有一定的长度4. 过()点可以画一条直线5 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 ()最短二、选择1.下面这两组线段一样长吗?()A 一样长 B 不一样长2.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A 直线 B 射线 C 线段3.一个三角形是由三条()围成的A 直线 B 线段 C 射线三、判断。
1.直线比射线长 ()2.线段比射线短 ()3.线段的长度可以测量,直线和射线的长度不能测量 ()4.直线是线段的一部分 ()5.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射线 ()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四、下面哪组是平行线,在括号里画“∨” 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五、画一画1.过 A 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A. .. .A A2.下图中那些线段是平行的,请写出三组 A B C DE F G线段()∥线段() ;线段()∥线段() ;线段()∥线段()教教案案六、过 A 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A .A.A.A七、下面哪组直线是互相垂直的画“√” ,是互相平行的画“○” 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集体备课教案第三单元 乘法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课时分配:十一课时教教案案第一课时(19)教学内容:卫星运行时间集体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 0 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 分时间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 2 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1.揭示课题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1.旧知铺垫(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2) 学生用算式计算(3) 反馈计算结果(4) 114×2=228 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说一说: “114×10“你是怎么算的?2. 探索新知(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 21 圈需要多少时间?(2) 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114×21= (分)(3) 估算结果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② 学生可以把 114 看亻 100 来估算,也可以把 21 看作 20来估算。
二次备课教教案案(4)具体计算: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备课教案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解决方法 1: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 20 圈的时间)114×1=1142280+114=2394解决方法 2:114×21= 114×7×3(用 21 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2394解决方法 3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2 11 1 4……114×12 2 8 ……114×202 3 9 4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3. 试一试课文第 34 页的“试一试“(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2) 反馈运算结果(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 32 页“练一练“的第 2 题2.“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式计算过程和结果(四)课后作业课文第 32 页“练一练“的第 1.3.4 题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3 1 2 4 0 8 4 7× 5 4× 2 5× 2 1 0集体备课教案1 2 4 8 2 0 4 0 4 7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二次备课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二课时(20)教学内容:练习(第 31-32 页)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做第 1 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做第 2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 3 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 4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 6 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三、数学游戏: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板书设计:练习课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二、乘法估算练习三、数学游戏教教案案第三课时(21)教学内容:有多少名观众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 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 (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 提出问题教师:你能估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2)小组交流, 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三、 精彩展示(1) 幻灯呈现:这个体育场共有 28 个看台, 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 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教教案案(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根据课文插图, 说出准确数)?集体备课教案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二次备课从而板书:12×6×28 或 72×28(3) 估算版式结果一般情况下,学生把 72 看成 70、28 看成 30 来估算即:70×30=2100(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四、测评反馈课文第 34 页“练一练“的第 1,2,4 题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板书设计:有多少名观众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这个体育场共有 28 个看台, 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 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四课时(22)教学内容:神奇的计算工具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计算器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教学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2、认识一些功能键1)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① 开关及清除键② 运处符号键③ 数学键 ④ 等号键⑤ 小数点键三、精彩展示(1) 计算 25×4操作过程:输入 25→×→4→=,屏幕上呈现 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单)酒肉丝甜点青菜清蒸鱼凉拌豆腐三鲜汤14 元 5 元 8 元 3 元 16 元 3 元 12 元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 反馈计算结果四、测评反馈(1) 呈现计算题① 1+2+3+4……+98+99+100② 999×9 9999×9 99999×9(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 反馈计算结果教教案案(4) 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集体备课教案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① 1+2+3……+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 101×50② 999×9=89919999×9=8999199999×9=899991发现: 积的个位都是 1; 积的最高位都是 8; 中间几位数都是 9,9 的个数比第 1 个因数中的 9 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神奇的计算工具(1) 计算 25×4(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单)酒 : 14 元凉拌豆腐: 3 元肉丝: 5 元清蒸鱼: 16 元三鲜汤: 12 元甜点: 8 元青菜: 3 元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五课时(23)教学内容:有趣的算式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 三个算式与答案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 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3) 讨论:1111×1111 的结果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 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5) 依据规律填得数1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11=12345654321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2. 第二关:奇怪的 142857(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142857 分别乘 1.2.3.4(2) 反馈计算结果教教案案3. 第三关:神奇的 9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99×99=9801 999×999=998001集体备课教案(2) 猜一猜:9999×9999 的结果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9999×9999=99980001(3) 了现规律并归纳:(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1) 板书呈现 0-9 十个数字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 4 个数字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 4 个你喜欢数字3) 老师也选取了 4 个数字:6.1.7.44) “卖关子” 。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 4 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5) 运算规则规则: 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如:1,2,5,0最大四位数:5210最小四位数:1025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 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 6174 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6) 学生探索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三、 测评反馈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 (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有趣的算式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关:奇妙的宝塔第二关:奇怪的 142857第三关:神奇的 9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六课时(24)教学内容:练习三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做第 1 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做第 2 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1.第 3 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2.第 4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3.第 6 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三、数学游戏: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四、板书设计:练习课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二、乘法估算练习三、数学游戏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七课时(25)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教学重、难点: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第 1.2 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第 4.5 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可独立完成, 同桌相互检查第 6 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 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第 7 题用竖式计算第 8 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第 9 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四、复习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一)(26.27)一.填空题 (20 分)1.在计算 97×41 时,可以把 97 当作( ) ,把 41 看作( ) ,集体备课教案这两个因数的乘积是( )所以 97×41≈( ) 2.在计算89×4×25 时,可以先计算( ) ,再算( ) ,运用的定律是( ) ,这个定律用字母表示为( ) 3.37×56+56×63=56×( + ) ,运用了( )律,这个定律用字母表示为( )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40×( )<281 600×( )<4600 ( )×700<2830 ( )×30< 920 5.不用实际计算,81×390 的积是( )位数,你的想法是( ) 。
6.计算 72×125 时,因为有因数 125,所以把 72 变成( × ) 计算44×25 时,因为有因数25 可以把 44 变成( + )或( × )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5 分)1. 41×31 的积一定大于 1200 ) 2. 25× (40+2) =25×40+2 )3. 乘法交换率和加法交换率一样,都是交换位置,有简算的目的 ) 4. 359×25876=36987597 的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 5.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最多是 5 位数,最少是 4 位数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5 分)1.计算 36×25 的最简便方法是( ) A.6×(6×25) B.12×(3×25) C.18×(2×25) D.9×(4×25) 2.125×4×8×25=(125×8)×(4×25)应用了乘法的 ( ) A. 交换率 B. 结合率 C. 交换率和结合率 D. 分配率 3. 两个数相乘, 一个因数扩大 16 倍, 另一个因数缩小 16 倍, 积 ( ) A. 扩大 16 倍 B.缩小 16 倍 C.不变 D.不能确定变化 4.39×31 的乘积最接近下面的( ) 。
A.900 B.1200 C.90 D.1205.一本书有 52 页,每页有 21 行字,每行字有 29 个,这本书大约有( )字 A.___ B.20000 C.3000 D.30000 四.计算题1.直接写得数 (10 分)12×30= 6×300= 210×4= 11×70= 130×40= 17×50= 20×50=28×20= 60×16= 40×60= 2.估算 (5 分)31×29≈ 50×51≈ 98×28≈ 62×29≈ 32×68≈ 3.用竖式计算 (12 分)54×314 136×38 27×105 160×144.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7 分)38×102 58×99 138×72-72×38 (125×83+17×125)×812×97+12×3 25×32×125 99×38+38 578-76-24 8×128二次备课教教案案五、解决问题(16 分)1.学校买来练习本 2440 本如果 16 个班,每班平均配发 150本,这些练习本够分吗?(2.张大爷种植了 1760 棵月季花,一家工厂买走了 12 车,每辆集体备课教案车装 138 棵张大爷还剩多少棵花?3.粮店有大米 83 袋和面粉 117 袋,大米和面粉每袋 50 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4.一辆客车的平均速度是 92 千米/时,它早晨 8∶15 从甲地出发,下午 3∶15 到达乙地。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二)(28)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从个位起,第七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第九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2.6006006 最高位是( )位,右边的“6”表示 6 个 ( ) , 中间的“6”表示 6 个 ( ) , 左边的“6”表示 6 个( ) 3.三个千万,三个十万,三个千和八个一组成的数是( ) ,约是( )万 4.比 99999 多 1 的数是( ) ,比 1000 少 1 的数是( ) 5.用 0, 1, 2, 3, 4, 5 这六个数字组成一个最小的六位数是 ( ) ,组成一个最大的六位数是 ( ) 6.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89000000= 785000≈ 509000≈ 7.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500000000= 9958___00≈ 7421305678≈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 4 分,共 16 分)1. 个、十、百、千、万??是( )A、计数法 B、数位名称 C、计数单位 2.在 49□438≈50 万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A、0~4 B、0~5 C、5~9 3.在 5 和 6 中间添( )个 0,这个数才能成为五亿零六A、6 B、7 C、8 4.用三个 7 和三个 0 组成的六位数,读数时,一个 0 也不读出来,这个数是( ) A、777000 B、700077 C、707070三、判断(每题 2 分,共 8 分)1.94200 这个数字中的 9 所站的数位是万 ( ) 2.四万零三百写作 40000300 ( ) 3.整数的计划单位只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 4.100000-1 < 99999+1 ( )四、比较大小(12 分)72108 ○ 1357900 617000 ○ 62 万 10110 ○ 9999 4762504 ○4762513 四千万 ○ 九百九十万 89001 ○ 89101 五、读出下面各数 (12 分)708500 读作: 70000508 读作: 100090009 读作: 5060032 读作: 六、写出下面各数 (12 分)五十六万零五十六 写作: 七亿七千零一万零八百 写作: 四百七十八万九千零六 写作: 一亿零二万零三 写作:七、用计算器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0 分)12×101 =13×101=14×101 =15×101=16×101 =17×101= 18×101= 19×101=八、 用 2.3.4.0、 0 组成一个最大的五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五位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 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集体备课教案第四单元 运算律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思考的经验,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提高运算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逐步养成仔细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3. 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猜想、敢于质疑、距离验证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2.结合生活实例,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课时分配:九课时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一课时(29)教学内容:买文具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电脑出示___年 2 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 62 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 分析处理信息, 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 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 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3、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三、精讲点拨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 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中括号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二次备课教教案案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 4 题:捐书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集体备课教案四、知识应用及拓展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2.完成“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第 2 题:认真观察,小组内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第 3 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错误,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板书设计:中括号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30)教学内容:练一练1.口算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24×5= 18×30= 200×6= 19×40=25×40= 260×3= 14×30= 125×80=2.填空1)估计 96×42 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 96×42≈( )2)30800×5 的末尾有( )个 0(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1)370×50 与 3700×5 的积相等 ( )(2)89×99+89=89×(99+1)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4.选择题1)847+853 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①乘法交换律②乘法结合律③乘法分配律(2)两个因数的积是 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 5 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①96②2400③不能确定(3)□÷86=240,□里应填( )①320②180③2105.计算(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285×48= 95×408= 360×75=(2)用简便方法计算45×102 23×98+46 25×32×1256.应用题(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 12 千克水, 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 365 天计算)(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 一共有 4 个方阵, 每个方阵有25 行,每行 25 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教教案案第三课时(31)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教学重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师: 同学们, 刘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 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生:我家有师: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生:妈妈(我)骑的师: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生:不可以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自行车骑妈妈了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再看25 这个数中的“2”和“5”的位置可以交换吗?生:不可以师:为什么呢?生:因为交换位置之后就变成 52 了,数字变大了师:刚才我们讨论的几个问题能不能交换位置啊?生:不能师:在数学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教教案案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1.出示: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交流)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师:请同学们观察这 8 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8÷16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师:抽生口算前 4 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 4 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 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生 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 (有)(师取下这 4 道算式)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1.加法交换律师提出:在 8+18=18+8 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师: 出示算式,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抽生回答)生 1:交换加数的位置。
生 2:和不变师总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教师板书)师:谁愿意为这个规律起个名称?(抽生回答)生:加法交换律 (教师板书,全班齐读加法交换律内容)教教案案师:你们真聪明!现在谁能用字母来表示一下加法的交换律?(抽生回答) (板书:a+b=b+a) 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 a+b=b+a 来表示加法交换律.集体备课教案及时练习:学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师及时反馈2.乘法交换律.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师: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 ,怎样进行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1.(1) 7 4验算:+ 6 4 1(2) 6 4验算: 2 7× 2 7× 6 4 4 4 8 1 2 8 1 7 2 8 1 7 2 82.运用定律计算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 +35+60+265125×23×83.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五、总结全课师: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 60 和 61 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a+b=b+ a a×b=b×a8+18 = 18+8 15×4 =4×15学生的例子学生的例子…………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交换律集体备课教案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叫做加法交换律a+b=b+ a a×b=b×a8+18 = 18+8 15×4 =4×15学生的例子学生的例子…………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做乘法交换律二次备课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四课时(32)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学目的:集体备课教案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 42 人,二班有营员 45 人,三班有营员 55 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 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 2例 2.四年级一班有 48 人,二班有 50 人,三班有 49 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1)全班试做2)指名板演3) 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12+13)+14○12+(13+14)(320+150)+230○320+(150+230)二次备课教教案案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1) 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集体备课教案(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2)弄清 a、b、c 的意思 6.做一做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同学们想一想: 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 3.计算 480+325+75(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 4.计算 325+480+7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 4 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 3 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五、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集体备课教案(a+b)+c=a+(b+c)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五课时(33)教学内容: 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重、难点:1.通过探索活动, 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发现乘法的结合律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三、测评反馈1.练一练第 1 题: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3、集体讨论第 5 题教教案案四、板书设计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集体备课教案×(25×4)=1500(3×5)×4=60 15乘法结合律: (a×b)×c=a×(b×c)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六课时(34)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3. 反馈交流情况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 A: 6×9+4×9=54+36=90(块)学生 B: (6+4)×9=10×9=90(块)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教教案案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5. 举例验证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集体备课教案如: (40+4)×25 和 40×25+4×2542×64+42×36 和 42×(64+36)讨论交流:(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6. 字母表示。
教师: 如果用 a、 b、 c 分别表示三个数, 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7. 提示课题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三、精彩展示课文第 57 页的“试一试” 1.(80+4)×25(1) 呈现题目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2.34×72+34×28(1) 呈现题目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四、 课堂练习1. 课文第 57 页的“练一练” 五、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6+4)×9=90(40+4)×25=1100乘法分配律: (a+b)×c=a×c+b×c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七课时(35)教学内容:练习四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做第 1 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做第 3 题:小组活动: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 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让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 即第 1 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 2 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三、观察与思考: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 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练习四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二、花圃中的乘法三、观察与思考: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36.37)一、 填一填根据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备课教案①49+□=73+49②37×28=□×37③□+136=□+55④61×□=44×□⑤(74+39)+61=74+(□+□)⑥25×(4×18)=(□×4)×□⑦167+256+333=256+(□+333)⑧15×12×6=12×(□×□)上面 8 道题中, _____只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______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只运用了乘法交换律,______只运用了乘法结合律,_____既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结合律,______既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又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二、 辨一辨( 1 )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加 法 交 换 律 的 道 理 其 实 是 相 同的………………( )(2)68×97+3 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写成 68×(97+3) ,可以使计算简便 ( )( 3 ) 加 法 交 换 律 和 结 合 律 可 以 同 时 使用……………………………( )(4)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三、 计算1. 直接写出得数160+70= 18+35+5= 15+(25+7)= 46-(21+9)=480÷40= 24+6+19= (13+29)+11= 200-90-10=370-80= 26×5×2= (9×8)×5= 140÷2÷7=5×17= 13×4×5= 2×(11×15)= 91-(61-21)=2. 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208+45+55 86+79+14 23+(159+77)32×4×5 25×13×2 6×(19×5)二次备课教教案案18×35 256+307 24×25四、 解决问题1. 公园里有 3 棵古树名木, 第一棵古树的树龄是 480 年, 第二棵古树的树龄是 175 年,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比前两棵古树的树龄之和还多 20 年。
第三棵古树的树龄是多少?2. 18 个鸡蛋装成一纸袋,4 袋装一盒,5 盒装成一箱,一箱有多少个鸡蛋?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1、2、 3.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课时分配:三课时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方向与位置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一课时(38)教学内容:去图书馆教学目标:4、5、6、集体备课教案1.掌握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二次备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同一段路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教学过程:活动一:情境导入1、2、课件出示教材 61 页情境图。
提问:小小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导入新课活动二:探究新知1、2、3、4、明确描述路线所需的条件讨论:只明确行走的方向,就能准确组织学生选择一条路线,画一画笑笑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提问: 你能描述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吗?你需要做哪些工作才活动三:巩固练习1、2、完成教材 62 页练一练 1 题62 页第二题活动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去图书馆描述路线的方法:1、2、3、先看朝哪个方向走;要说清楚在哪里转弯还要说清楚每一段路要走多远地描述行走的路线吗?清楚她要走的路线?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能描述的清楚、准确?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二课时(39)教学内容: 确定位置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3.联系生活实际,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认识数对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位置卡:第 *列,第 *排学生可能出现: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二、自主学习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 (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班长的位置 3 列 2 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二次备课教教案案(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小结: 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 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2.生活中应用数对(1)根据位置写数对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2)根据数对找位置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②学生操作后交流三、 巩固训练 1.游戏:摆子连线比赛规则:每 3 人一个小组, 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 假如第一次是 2,第二次是 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每放对一个棋子加 1 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 2 分,3 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 3 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 8 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五、全课总结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板书设计:确定位置班长的位置:3 列 2 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教案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三课时 (40)教学内容:练一练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先玩寻宝的游戏,l 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 ,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 ,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3.出示坐标图, 告诉学生: 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试做,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4.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2)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学生尝试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三、巩固练习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2)把地图填写完整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四、游戏:寻找秘密点五、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确定位置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数对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教学重点: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课时分配:十三课时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一课时(41)教学内容:买文具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 8 元一支,文具盒 20 元一个,书包 30 元一个班费共 80 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二、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 再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 并提出数学问题 鼓励算法多样化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 “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如果班费有 140 元, 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由学生自己小结)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二次备课教教案案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三、集体备课教案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二次备课进行简便运算2.完成“练一练”(1)第 1 题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2)完成“试一试”第 2 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3)完成“试一试”第 3 题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买文具买文具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二课时(42)教学内容:练一练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难点: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150÷30= 130÷13= 342÷40= 600÷20=想一想: “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二、自主学习、综合练习1.括号里最大填几?30×()<220 50×()<85 40×()<14060×()<306 60×()<200 80×()<314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2.完成“练一练”第 2 题3.完成“练一练”第 3 题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三、实践应用完成“练一练”第 4 题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四、拓展练习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六、作业布置: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150÷30= 130÷13= 342÷40= 600÷20=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三课时(43)教学内容:参观花圃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 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3.你能列出算式吗?三、反馈交流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2.用除法竖式你会吗?A、先自己试一试B、 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 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D、 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 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明确:试商的时候,把 22 当作 20 来试,把 154 看作是 150,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70÷31= 381÷54= 272÷28= 89÷22=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38×()<243 42×( )<21361×( )<441 59×( )<481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 页第四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六、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板书设计:参观花圃教教案案第四课时(44)教学内容: 练一练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难点: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些关于除法的练习题比一比谁做得最准确二、综合练习1.完成 70 页第 1.2 题2.完成 71 页第 6 题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333÷37 328÷42 372÷45 395÷56 294÷29 765÷743.完成 71 页第 7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全班交流4.她开学前能看完吗?估一估,算一算三、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第 71 页 4.5 题四、学生作业配套练习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五课时(45)教学内容:秋游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改商”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 41 个学生, 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 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 8 元、9 元、10 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 400 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2) 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三、精讲点拨1.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2.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3.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4.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四、知识应用及拓展1.理解试商2.完成“试一试”集体备课教案第 1 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 2 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第 1.2.3 题五、小结本课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六课时(46)教学内容:练习五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结合生活情境,掌握除法的试商、改商的算法2.运用中小括号进行运算3.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口算比赛2.同桌一组完成 75 页第 1 题和 76 页第 5 题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二、综合练习1.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完成 75 页第 2 题2.填一填完成 76 页第 4 题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对乘数、 积进行比较, 然后说说变化的规律3.想一想,算一算完成 76 页第 6 题让学生先说说这些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三、联系实际,运用数学完成 75 页第 3 题要求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小组交流。
每个学生的购物方法可能不同,只要学生设计的方法合理、符合题意即可)四、趣味数学学生完成 76 页第 7.8 题此题方法较多,也可以用方程解二次备课教教案案五、实践活动你所在的地区最高建筑物有多高?它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几个教室的高度?大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集体备课教案以形象地描述这一高度?六、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七课时(47)教学内容;商不变的规律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 探索与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先给学生们讲猴子分饼的故事,蕴涵有商不变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2.出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记录表,提问:你能发现什么?3.分小组探究、分工合作完成二次备课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行驶距离/千米行驶时间/分行驶速度的疑惑吗?(2)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表格中发现什么规律?(3) 学生独立完成,再举些例子验证你的发现(4) “试一试” ,启发学生想一想发现的规律。
5) 根据你的发现,说说 128 分能行驶多少千米?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引导学生利用规律再进行计算2.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 0 或者除以 0 可以吗?为什么?四、五、三、精讲点拨1.完成“练一练” ,找出规律:428432166432(1)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交流发现,你能帮助同学解答他教教案案9÷3=90÷30=900÷300=9÷3=集体备课教案27÷9=81÷27=二次备课2.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几?3.第 2 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 0 或者除以 0 可以吗?为什么?五、小结本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课堂作业:第 78 页第 3.4.5 题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九课时(48)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 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第一辆 2 时行驶了 120 千米,第二辆 3 时行驶了 210 千米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如何解答?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 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 1 小时, 那么拖拉机 1 小时跑了 120÷2=60(千米)而面包车 1 小时跑了 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 时、1 分、1 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 60 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 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 路程、 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二次备课教教案案5.看一看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三、巩固练习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2.完成“试一试”第2题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四、精讲点拨完成“练一练”第 3 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第 6 题: 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 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学生小结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五、课堂作业:教材第 80-81 页其余各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十一课时(49)教学内容:练习六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试商、改商的算法2.体会发现的商不变规律,运用大小括号进行运算3.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教学过程:一、 “热身运动” :口算比赛学生抢答,小组完成二、模型练习;1.学生根据课件,独立完成笔算,小组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同学们的正确率高?2.引导学生观察,估一估、连一连、算一算 345÷31商是一位数 312÷54商是两位数 315÷35 465÷46(首先学生独立试做, 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探究时要求学生说自己估算的理由, 最好不要通过列竖式来得出正确结果)电脑出示情景图:开完运动会了,四( 3)班的同学获得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为此学校奖励 500 元给你们购买奖品,你们能帮老师设计购买方案吗?并说明理由3.学生独立完成运动会采购奖品,让学生大胆想,谁会有什么不同的方案?在班上交流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举例计算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三、知识应用及拓展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二次备课教教案案2.完成“练一练” ,特别是第7 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说一说从第 7 题图中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中的问题,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解决它集体备课教案四、回顾知识:1.各小组完成知识构架图2.说出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提示同学完成实践活动:大数估算问题五、小结六、作业布置: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单元测试(50.51.52)一、填空题1.8100÷30 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576÷18 的商的最高集体备课教案位在()位上2.198 里最多有 ( )个 50;209 里最多有()个 703. 根 据 26×24 = 624 , 写 出 两 道 除 法 算 式 :() ,() 。
4.从 200 里面连续减 40,减( )次结果得 05.甲数÷乙数=66, (甲数×8)÷ (乙数×8 )=() 6.一个数的 50 倍是 300,这个数是( )7.941÷()=25……16,括号里填( )8.□÷39=25……○,○里最大可填() ,这时□里应填( ) 9.要使 856÷□7 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可填( )10.一个数除以 27,商是 5,余数是 40,这个数是( )二、判断题1.最大的四位数除以最大的两位数,商是 11 )2.946 除以 35,商是 26,余数是 36 )3.被除数末尾有 0,商的末尾不一定也有 0 )4.甲数÷乙数=85,甲数一定大于 85 )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商不变 )6.试商时,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说明商小了 ( )7.5□3÷52,□里填 2~9 时,商是两位数 ( )三、选择题1.6956÷7 最接近准确值的商是() A、100 B、1000 C、9002.把除数 42 看作 40 试商,初商可能( ),把除数 78 看作 80 试商,初商可能( )A、偏大 B、 偏小 C、不变3.744÷6=124, ( )÷60=124。
A、744 B、7440 C、744004.一个数的 59 倍是 472,求这个数的算式是 ( )A、472×59 B、472÷59 C、59×4725.一道除数是 68,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商5 后,余数正好和除数相等,把商改成 6,余数一定是() A、68 B、0 C、8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四、计算题1.口算84÷4=640÷80=81÷3=360÷90=69÷3=85÷5=0÷25=320×1=集体备课教案8×40= 289-102=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775÷25 *200÷28 *476÷20=432÷488400÷700 425÷42=3.用递等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71×19+322÷23 [540-(89-21)]×45 7000÷2534×28 + 34×72 120+480÷(83-23) 4000÷125五、文字题1.14 与 72 的积减去 900 所得的差除以 3,商是多少?2.347 与 12 的和,再与 21 相乘,得多少?3.135 减去 7 与 12 的积,再乘 4,积是多少?六、应用题1.某化肥厂生产化肥 1000 吨,运出 28 次,还余下 104 吨。
平均每次运出多少吨?2.小朋友去栽树,12 人栽 144 棵照这样计算,增加7 人可以多栽多少棵?3.全校 840 名同学有 35 名同学参加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没有参加人数是参加人数的几倍?4.一辆汽车 12 小时行 960 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行 12 千米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自行车多多少千米?5.小林的老师买回 143 本练习簿,平均分给小林和他的 12 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多少本?二次备课教教案案6.周末大扫除全班同学分成了 3 个小组,每个小组 20 人,最后班长统计一下,一共擦了 180 玻璃,平均每人擦几块?(用两种方法解答)7.甲乙两地相距是 500 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 2 时行了 200千米,照这样计算,到乙地还有几时?8.学校组织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美术小组 175 人,是书法小组人数的 5 倍,艺术小组 350 人,它的人数是书法小组的多少倍?9.小明将一道除法算式中的数字用纸片盖住,要求同学们把盖住的数字猜出来,你知道方框中填多少呢?请把这道题做出来1 6 3 9 6□□□ □□ □□□ □□0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3.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用中体会负数的意义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时分配:二课时教教案案第一课时(53)教学内容:温度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含义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具:温度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1.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二、自主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 2 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 2℃的一些知识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三、反馈交流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四、精讲点拨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第一题, 比较温度的高低时, 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 。
如: 2℃和 5 ℃的比较, 1℃和0 ℃的比较,0 ℃ 和 零下 2 ℃ 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 5℃的比较等 2.小调查教教案案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板书设计温度 2℃○5℃ 1℃○0℃ 0℃〇─2℃―2℃〇―5℃教学反思: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54)教学内容:正负数教学目的:集体备课教案1.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收集数据,激趣导入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记录相关的数据,如储蓄卡上记录的存、取款数据,海拔高度的记录等,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以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激起学生探索负数奥秘的兴趣,了解数字的作用二、自主探索,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1.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 ,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2.组织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这些数据的意义,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
三、反馈交流正负数的读和写1.组织学生读温度记录表 小组讨论归纳正负数的读法 并读出下列各数:+5.—5.+500、—100 等2.有了读的基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正负数的写法同桌练习,一人读,一人写,交换轮流适当提示正数的“+”可以省略)四、精讲点拨(试一试) 1.通过读题,学生理解了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从而推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的表示方法 2.收入用正数表示的话, 负数怎样表示,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说一说,写一写,本小组同学家庭每月收支情况3.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你的周围还有那些数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如 电 梯的上升与下降等五、巩固与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的对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正负数读写二次备课教教案案(2)练一练第二题, 通过填表格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 加深了解生活中的负数 (3)练一练第三题, 此题先让学生找到开始的位置, 然后按照题集体备课教案意在图上描出来,回答题六、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正负数5.6.9.12.100、等都是正数,或记着+5.+6.+12.+100 -2.-3.-15.-123 都是负数。
5 或+5 读做正 5, -2 读作负 2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数学好玩第一课时(55)教学内容:滴水实验教学目的:1、2、3、集体备课教案1.通过实验操作, 借助实验推算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会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3.通过实验感受水资源的可贵,提高节水意识通过数学计算和分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出有效地二次备课浪费多少水设计具体实验方案的方法教学重点:节水措施教学难点: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教学过程:活动一:情景导入,明确活动任务1、2、3、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与水资源相关的资料看了这些资料你有哪些感受?明确活动任务出示水龙头滴水的图片,组织学生提出问题和设计方案活动二:设计方案1、2、讨论设计什么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在所需实验数据、实验方案方面加以指导活动三:动手实验组织学生实验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活动四:交流反思1、2、3、和同伴交流并分享实验结果根据得到的实验数据完成教材 89 页 2 题。
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教材 90 页 3 题活动五:自我评价教教案案板书设计:滴水实验集体备课教案实验方案实验名称实验人员测量工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分工实验报告教学反思:计算过程与结论实验数据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56)教学内容:编码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 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3)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 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试着学习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在辨析、实践中逐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猜猜看: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了让大家回去调查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号码,现在,你们来考考老师,你报号码让老师来猜,老师能猜出是你爸爸或是你妈妈的身份证号码!(学生报号码,老师猜。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猜得这么准吗?因为这些信息就藏在这几个小小的数字里面!这些光用数字排列的编码真的有这么神奇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字与编码的世界去瞧瞧吧!2.板书课题:数字与编码二、讨论交流,探索规律1.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那身份证的号码是怎样组成的呢?从这个号码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提示,进行研究1)仔细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是由多少位数字组成的?(2)讨论交流,身份证号码各个数位上的数可能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师:学习提示明确了,同学们在组内学习时,还要注意分工、合作和互助,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汇报时再向全班同学质疑听懂了吗?现在开始集体备课教案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3.学生汇报学习成果4.师用课件补充:(1)第1.2 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省份 (如 51 代表四川省2)第 3.4 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市区代码是353)第 5.6 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40表示的是石柱县) 第 1-6 位是地址码(4)第7—14 位上的数字表示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是出生日期码(5)第 15—17 位上的数字表示同一地址码所标识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月、日出生的人员编定的顺序号,奇数分给男性,偶数分给女性,是顺序码(6)第 18 位上的数字是校验码,是计算机根据一定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叫个人信息码。
一般用 0-9 表示,也有用 X 表示的三、实践运用,体会编码作用1.师:根据这些规律,相信大家也一样能像老师一样根据号码获得信息了!(小组交流,说说小组其他成员收集的号码中获得什么信息)师:身份证号码要表达的意思能用文字表达清楚吗?既然可以用文字表达,那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与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编码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1.身份证号码是一种编码, 你能说说你还了解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编码呢? 2.师: 同学们了解到的可真多, 数字编码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请看:(多媒体展示各个地方所运用到的编码)五、实践运用,尝试编码1.其实,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在学校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编号,这也是我们身边的编码,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二次备课教教案案2.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小设计师”的评比,学校最近想给每一位学生制作一个胸牌,上面要有一个学号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自己编一个学号想一想学号中集体备课教案应该体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中哪些比较重要?六、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想对大家说些什么?2.师谈话赠言: 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出色, 老师赠送你们几句话。
不过是给你们一组数字编码,你们要通过译码表翻译出来教师出示译码表:(板书)们1212好2222活3232上1313数2323编3333要1414字2424码3434去15学2525天3535用1616习2626帮3636处1717向2727神3737大1818料2828家3838小1919中2929在3939二次备课第一句赠言:19192324161718小小数字用处大第二句赠言:23243334361838数字编码帮大家教学反思:教教案案第三课时(57)教学内容:数图形的学问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 (板书:两点之间)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 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例 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第二种方法: 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 n 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 n 个分点分成 n+1 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三)运用原理,解决问题1.小明过生日,他邀请了4 个朋友来吃晚饭,席间小明提议每两个人都要握一次手他们相互握手一次,一共要握多少次手?(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汇报)二次备课教教案案2.体育老师的问题:四年级有 5 个班进行拔河比赛,每两个班要比赛一场,一共要组织几场比赛?(可以画线段表示)3.航空公司的问题:在 6 个大城市之间,都有直达的航空线,一共要有多少条航空线?4.小摄影师的问题:妈妈和她的 5 个老同学聚会,每两个人都要合影一次,一共要照多少张双人合影?(此三题请你自己选择一个来解决。
和同学交流、汇报)(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考考你:用 1.2.3.4.5 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重复的两位数?小结:线段的计数问题不仅有规律,而且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数线段的方法来解决数学学习中的许多问题之间都有联系,我们要勤于思考,发现事物中的普遍联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数线段两点之间●——●有序分类1+2+3+……(n-1)按着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二合一、三合一……)不重复不遗漏找规律单元回顾单元回顾单元总体设计单元总体设计教学内容:第八单元 可能性教学目标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不确定现象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课时分配:二课时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 、 “可能” 、 “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教教案案第一课时(58)教学内容:不确定性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马上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研究不确定现象1)教师:大家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抛硬币之前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结果不止一种2研究确定现象不确定) 集体备课教案二次备课(1)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学生可分组摸球后,记录摸球后的结果教师: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全是白球, 都是白球……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教案案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板书:一定)集体备课教案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黄球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板书:不可能)教师: (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黄球)当盒子里全是黄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学生用“一定” 、 “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 、 “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三、猜想验证1. (教师将两种球混装)提问:现在盒子里装了 3 个黄球和 3个白球,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会是什么球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来描述摸球结果2.小组摸球,试验验证1)试验要求教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一个盒子,里面有 3 个黄球和 3 个白球请组长负责安排,小朋友按次序摸球2.讨论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要求:独立思考,同桌互玩,边玩边想:这个游戏的结果是确定的吗?为什么?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有趣的游戏,它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在玩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属于数学上的“不确定现象” 也正是因为结果的不确定,人们才可以反复玩,在可能出现的结果中去感受无穷的乐趣四、全课小结教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教学反思: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59)教学内容:摸球游戏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 知识技能性目标:通过“猜测——实践——验证” ,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3. 情感性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教学重点:学会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教学难点:将“不可能” 、 “可能” 、 “一定” 等描述可能性的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随机思想的理解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记录单,纸盒,硬币, ,红、白乒乓球若干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揭示课题师:请看,这有三个纸盒,里面都装有 2 个球,请三个同学上台来摸球,每人摸 5 次,摸出白球次数最多者获胜谁愿意来?师:第一次开始,让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第二次……师:谁赢了?恭喜你问:同学们,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 个学生打开盒子并拿出球举起展示给全体学生看)逐个问:看到这个结果,你们 3 位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根据盒子里球的情况分别用“不可能” 、 “一定” 、 “可能”等词语描述摸到白球的可能性, (边说边板:不可能、一定、可能)师: 你们说的太好了,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1.游戏中发现知识二次备课教教案案问:第一盒全是黄球,不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可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汇报交流,说明理由问: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0”?集体备课教案师: (说到第二盒时,手指)从这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到白球,那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问:谁来汇报?还有谁来补充?问:谁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1”?≈问: (说到第三盒时)从第三盒子里可能摸到白球,那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又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为什么?还有谁想说?(1/2)2.变化中找寻规律问:如果在第三盒中加一个红球,那么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还可以这样表示吗? 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盒子里有 3 个球, 只有l 个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1/3) 谁还想说?问:在这个盒子里摸球,还有摸出其他球的可能性吗?(红球2/3)你是怎样想的?问: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用小数表示方便吗?师:像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更简单、更准确?3.阅书 87 页师:瞧淘气和笑笑也在研究可能性的大小,请翻开书 87 页,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下面我们同桌之间与淘气、笑笑一块讨论一下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四、五两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好吗?问:哪个小组来汇报?谁来补充?结语:一种颜色的球占总数几分之几,摸到这种球的可能性就是几分之几。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导:说的真不错,下面我们轻松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来做一个摸球游戏,好吗?(实验一定要做到真实、科学,我们待会还要考察哪一组合作的好,实验的速度快 )1.游戏名称叫我摸你猜,请看游戏规则(课件)放球:盒子里装有白球和黄球共 10 个摸球:以小组为单位每次从盒中摸出一个球,在实验记录单中,记录好颜色后,放回盒中,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再摸共计20 次统计:记录好摸出的白球和黄球的次数,猜一猜盒子里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注意:每次摸球时手先在盒中搅一搅集体备课教案师:结束后组长依次汇报记录数据,猜测两种颜色球的数量,并说明理由 把全班摸到黄球的次数和摸到白球的次数分别加起来,看看会有怎样的结果?(师整理填表课件展示,再次进行猜测,然后打开盒子验证,对猜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1.今天大家学的开心吗?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何体会?2.可能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希望同学们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这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学会判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课后找找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例子板书设计:可能性的大小可能性的大小不可能—可能性小—可能性大—一定二次备课教教案案总复习复习内容:1.数与代数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三单元、乘法第四单元、运算律第六单元、除法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2.图形与几何第二单元、 线与角第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3.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可能性4.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好玩(合理安排)三、复习目标:1.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 、 “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改写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2.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 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3.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 通过整理和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四、复习重难点1.乘、除法的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和应用2.对角的度量和平行、垂直的认识3.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与应用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一课时(60)教学内容:大数的认识复习教学目的:集体备课教案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2.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比较大小, 省略亿、万后面的数3. 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省略亿、 万后面的数教学过程:一、复习数位顺序表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3. 师: 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084 3005 ___(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如:789 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读作:四十五亿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如:4005 2136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1435 0871 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二次备课教教案案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集体备课教案生:都只读一个零4. 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 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
(70000050)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 0 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四、比较大小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生:第一步分级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看题目:20 8090>20 0809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如:1900<2 万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可以先把 2 万化成阿拉伯数字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如:3458<123456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五、省略“亿” “万”后面的尾数1.整亿整万的数集体备课教案如:470 0000=470 万 127 0000 0000=127 亿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2.求近似数如:1292 4800≈1292 万2 7200 0000 ≈3 亿 35 07200000≈35 亿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六、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二课时(61)教学内容:复习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学生交流、汇报、补充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420÷60= 54÷3= 60÷30= 250÷50=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22÷70≈ 710÷92≈ 543÷90≈二次备课教教案案678÷80 ≈ 455÷70≈ 350÷68≈59×103 ≈ 720×12≈ 315×72≈59×103 ≈ 720×12≈ 315×72≈集体备课教案 408×18 ≈ 209×29≈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15×39=585 792÷24=33150×39= 396÷12=15×390= 1584÷48=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1)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2)245×27 = 530×48= 509×50= 802×37=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5.解决问题1)甲火车 14 小时行驶 1750 千米,乙火车 10 小时行驶 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有 26 条船,每天收入 780 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3)总复习 9.10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二十一 4——8二次备课教教案案第三课时(62)教学内容:复习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集体备课教案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交流汇报补充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角的度量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判断A.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B.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举例汇报量角方法2)用三角板拼角75 度、105 度、120 度、135 度、150 度、180 度3)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次备课教教案案4)画指定度数的角65 度、100 度、155 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集体备课教案用量角器画角,互相检查5)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 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 说一说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1.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出示第 12 题四边形四边相等两 组 对只 有 一两组对有 四边 分 别组 对 边边分别个 直相等√√√平行√平行角√√√√√二次备课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1)学生完成上图2)请学生根据上表中答案分类4.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标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再画出对应的高5.有长方形纸做一个梯形,并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6.完成第 12 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教教案案期末测试(63.64)一、 填空 (10 分)1. 据___年人口统计, 加拿大约 30750000 人, 读作 () ;十一亿零五百八十万写作(集体备课教案)2. 21660000=()万 10___00000=()亿3. ___034≈()万 6048909000≈()亿4. 用正负数表示下列温度零下 18C()零摄氏度()零上 9C()5. 前进 800 米记作+800 米,后退 68 米记作() 6. ( )里最大能填几59×()<481 42×()<2457. 一个数由五个千万、六个十万、八个千、三个一组成。
这个数是() 8. □58÷46,要使商是一位数,□里可以填()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可以填() 9. 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10. 1 周角=()平角=()直角=()度二、 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 ,错的打“×” (5 分)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两位数,()2. 25×(6×8)=25×8+25×6()3. 一个钝角只能分成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4.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 90 度的角时可能是 3 点和 9 点 ()5. 3015800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302 万三、 选择正确答案的番号填空 (10 分)1. 下面画线的数中, ()是准确数A小军身高 140 厘米 B 我市大约有 60 万人C这棵树大约高 10 米 D 图书馆藏书约 170000 册2. 右图中有()个角A 3 B 4 C 5 D 63. 在□里可以填()个数字使 565□350≈566 万A 5 B 4 C 2 D 34. 下面的数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 3206600 B 40800507 C 60907200 D 401035065. Δ÷□=25,如果Δ扩大 10 倍,要使商不变,□应()A 不变 B 扩大 10 倍 C 缩小 10 倍 D 无法判断四、 计算。
(24 分)1.列竖式计算并验算928×28= 812÷58=二次备课教教案案406÷25=372×45=2. 用简便方法计算72×102 42×98+2×4225×44 400÷253. 脱式计算350×[(120−60)÷15] 480÷(40+40)×2936÷[6×(18−5)](1230+270)÷30×26五、 解决问题 (22 分)1. 苗苗幼儿园买来 334 千克西瓜, 平均每天吃 48 千克, 这些西瓜可以吃多少天?2.体育用品店每个足球售价 58 元,王老师带了 500 元,买 9个足球够吗?王老师最多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元?3. 商店运来 112 箱香皂,每箱 25 块,每块卖 4 元,这些香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4. 学校组织 174 名学生到西岭雪山旅游, 有两种车可供选择:大车限乘 48 人,小车限乘 26 人请你设计几种派车方案并说一说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一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25 分)1.两千零八十亿零八百七十万写作() ,把它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是() 。
2.射线只有()个端点,可以向()端无限延长,不可以() 3.比最小的五位数小 1 的数是()比最大的六位数大 1 的数是() 4.钟面上()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成平角5.12 个 125 的和是() 108 的 12 倍是() 6.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或() 7. (a+b)×c= a×c+ b×c 是根据()定律8.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9006 万 96000 9007 万 9060 万()﹥()﹥()﹥()9.把三角形向右平移 5 格后,再向下平移 5 格,仍是一个()形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十亿里面有()个亿11.144×25 在计算时先算()再算() 12.用 3 个 5 和 3 个 0 组成一个六位数:只读出一个零的六位数() ;读出两个零的六位数() ;组成最小的六位数() 二.判断(10 分)1.800 8000 8000 读作:八十亿八百万八千 ()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数位 ()3.用因数 35 十位上的 3 去乘 142,得到的是 426 个十 ()4.一个圆围绕圆心旋转 180°后还在原来位置上 ()5.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同时应用。
()三、选择题(6 分)1.在计算器上用来清除的键是()①CE ②ON ③OEF ④DATE2.估算 203×18 下面哪个结果比较合理()① 6000② 1③ 89999④ 40003.如果 96□300≈97 万,那么□里可以填的数是 ()① 1② 3③ 5④ 04.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积()①扩大 10 倍② 扩大 100 倍③扩大 20 倍5.1030507 中有()个零可以读出来 ()① 1② 2③ 36.下图中共有几个角 ()① 4② 5③ 6四.计算(26 分)1.直接写得数(6 分)220×20= 37 万+35 万= 25×40= 13 万+560000=17×3+9= 190×30= 184 万-56 万= 800×0=50×50=9×5+52= 7×180= 30×10×2=2.用竖式计算(8 分)126×35 209×72 47×210260×403.用简便方法计算 (8 分)(8+40)×25(125+25)×(8×4)34×10272×1254.文字题(4 分)①78 加上 130 与 15 的积,和是多少?②99 与 100 的和乘以它们俩的差是多少?五.操作题:(8 分)1.画出 80°、105°的角。
(4 分)2.过直线外一点 A 画直线 L 的平行线和垂线 (4 分) A L六.应用题(31 分)1.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俄罗斯的国土面积约为1710 万平方千米,俄罗斯的面积比我国的多多少万平方千米?(6 分)2.某电视机厂原来每天生产 116 台电视机,现在每天生产的台数是原来的 12 倍,现在每天能生产多少台电视机?(6 分)3.中美饭店想买 12 张桌子和 136 把椅子,已知每张桌子 156 元,每把椅子 48 元,他准备8000 元钱够不够?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6 分)4.红红的座位票是第 19 区的 42 排 78 号,这是体育场中心最后一个看区,也是最后一排最后一个座位.如果每个看区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6 分)5.某商店运来 25 箱苹果和 24 箱梨,每箱都是 50 千克,运来的苹果和梨共少千克?(7 分)四年级数学期中试题答案答案: 一填空.1. 208008700000;20800870 万;2080 亿2. 1; 1; 测量3. 9999;10000004. 6 5.1500;19266.平行或垂直。
7.乘法分配律9.三角10. 10; 1011. 144×5; 144×20; 12.①550005 答案不唯一,答对即可.②500505 ③5000055二.判断 1.( × )2. ( √ )3. (√ )4. ( √ )5. ( √ )三.选择 1. ②2.④3.③4.②5.③6. ③四.略 2.116×12=1392(台) 答:略 3.156×12+48×136=8400(元) 8400 元﹥8000 元不够4.19×42×78≈64000(个)答:略 5.50×(25+24)=2450(千克) 50×25+50×24=2450(千克) 答: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二一、填空: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面积是 7___0 ㎡,画线的数是()位数,最高位是()位,写成用万作单位是()万2.两千零八十亿零八百七十万写作() ,把它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是() ,四舍五入到“亿”位是() 3.比最小的七位数小 1 的数是()比最大的六位数大 1 的数是() 4.千万位的左边一位是()位,右边一位是()位;100 个()万是一亿,10个 100 万是() 。
5.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6.将一张圆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得到的角是()度7.按要求用 7、1、0、3、0 这五个数字,写出五位数:(1)要每个“0”都读的是() ;(2)组成最大的是() ;8.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9006 万 96000 9007 万 9060 万()﹥()﹥()﹥() 9. (a+b)×c= a×c+ b×c 是根据()定律10.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或亿位19 5001≈()万19 0999≈()万99 5000 0001≈()亿 99 0999 9999≈()亿11.440×25 在计算时先算()再算() ,最后把()12.当分针从 12 起走了半圈,走了()°,所成的角是()角二、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在计算器上用来清除的键是() A. ON B.OFF C.CE D.SET2. 估算 203×18 下面哪个结果比较合理() A.6000B. 1 C.89999 D.40003.下面的数中,只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A.7500 0090 B.7050 0900 C.6800 0050 D.3000 50054. 下图中共有几个角() 。
A.4B.5C.6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另一个因数扩大 10 倍,积() A.扩大 10 倍B.扩大 100 倍C.扩大 20 倍6.101×60()100×59+1A.> B.<C.=7.在 56 后面添上六个“0”,这个数读作: () A.五十六万B.五百六十万C.五千六百万 8.下面各数中,最接近 4 万的是() A.30547B.38548C.399547 9.三个数相乘,先把第一个和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二个数相乘,结果(A.变大 B.变小C.不变10.4 时的时候,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A.钝角B.锐角C.直角三、小法宫,巧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计算 276×14 时,“276×1”表示 276×10 )2.角的边越长,角就会越大 )3.9□9999≈1000000,□里只能填 9 )4.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叫做垂足 ( )5.380×50 的积的末尾有两个 0 )四、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6999 万○70000000508×98○510×96(不计算,巧比较) 4 个直角○一个周角 39 7666○39 7676五、计算 1、直接写得数。
300×50= 76×5×0=50×19×2= 24×50= 30000+600= 8000÷8= 2、用竖式计算 553×76= 69×240=109×29= 3、用所学规律算一算 125×54×8(125+15)×832×125×6六、操作题:1.画出 80°、105°的角2.过直线外一点 A 画直线 L 的平行线和垂线 A L七、生活中的问题我来答1、阳光超市新进 205 捆手套,每捆 6 副,每副 8 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老师带领四年级同学去科技园参观,其中老师有 6 位,学生有 125 名带___元够不够买门票?附答案:一、共 30 分,每空 1 分1、六十万 722、2080 0870 0000 2080 0870 万 2080 亿3、999999 10000004、亿百万 100一千5、一条无数6、457、30701 731008、9060 万9007 万9006 万 960009、乘法分配律10、20 19 100 9911、400×25 40×25积加起来12、180平二、共 10 分,每题 1 分C D B C B A C B C A三、共 10 分,每题 2 分√ × × √ × ×四、共 4 分,每空 1 分<<=<五、共 27 分1、共 6 分,每题 1 分150000190 12003060010002、共 9 分,每题 3 分420281656031613、共 12 分,每题 4 分54000 1120 24000六、共 9 分1、共 4 分,每题 2 分(答案略)2、共 5 分,画平行线 3 分,画垂线 2 分(答案略)七、共 10 分,每小题 5 分1、9840 元2、够___>___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三一、填空题。
(共 20 分 )1、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级、 ()级、 ()级,每一级都有()个数位2、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面积是 7___0 ㎡, 画线的数是 () 位数, 最高位是 ()位,写成用万作单位是()万3、四百万八千零九十写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是()万4、用 3、2、1、0、 0 这五个数字写出一个五位数, 要每个“0”都读的是 () ; 你写的这个数中的“2”表示() 5、3 和 3 之间填上()个 0 才会是三千万零三6、把 302041 3___1300214 302410 203014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2.5 分)7、把下面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的精确到亿位或万位94999≈()万7909999999≈()万95111≈()万7950000001≈()亿8、一个整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的近似数是 23 万,这个整数最小是() ,最大是() 9、线段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直线有()个端点过两点能画()条直线,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10、13 时分针和时针成()角,8 时成()角11、两条直线相交成()时,就说这两条互相垂直12、在计算器中,CE 键是()键。
13、4×17+4×8=□×(□+□) ,运用了乘法()律二、小法官巧判断 (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5 分)1、一条直线长 15 厘米2、平角就是一条直线3、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是计数单位4、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5、大于 90 度的角是钝角三、对号入座 (5 分)1、用一个 5 倍的放大镜观察 15 度的角,这个角是() A、15 度 B、75 度C、20 度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 A、四位数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3、下列各数中,一个零也不读出来的是() A、4009000 B、40090000 C、409000004、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A、1 B、2 C、3 D、无数条5、95979340 中的 3 个“9”表示的意义() A、相同 B、不相同 C、不能确定四、小小数学家 (37 分)1、口算(6 分)0×27= 25×3×4= 500×60=240×3=30×6= 35×2×5= 12×30= 900÷30=24×5= 19+12+38= 1000-667= 4×12=2、估算。
(4 分)986×52 ≈87×69 ≈996×51 ≈3、列竖式计算: (9 分)114×27= 406×25=150×48=4、用简便方法计算: (18 分)25×125×4×8 37×108-37×8 318×101173+428+27 88×29+88 44×25五、操作题 (6 分)603×42 ≈1、画一个 130 度的角 2、过 A 点画分别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A六、解决问题 (27 分)1、益民商店每付乒乓球拍 39 元,李老师准备给学校乒乓球队买16 付乒乓球拍,他带了 600 元钱,李老师带的钱够吗?(5 分)有一栋 6 层高的大楼,分为 3 个单元,每单元可住 10 户这栋楼房一共可以住多少户(5)2、商店运来苹果橘子各 40 筐已知每筐苹果重 15 千克,每筐橘子重 20 千克这两种水果共重多少千克?(5 分)4、商店从工厂批发了80 部快译通,工厂批发的快译通每台180 元,卖出50 台后,开始降价销售,原价每台 200 元,现价每台 160 元,如果商店全部售出,商店是赚钱还是亏钱?(6 分)5、用长 40 厘米的铁丝能围成几种长方形(长度取整厘米数) ,那一个面积最大?(6 分)答案:一、填空1、个、万 、 亿 、 四 。
2、6、十万、七十二3、4008009、4014、30201 、2 个百5、6 6、 3___1、302410、302041、300214、2030147、10、791000、 10 、808、22500、23499、9、2 、1 、没有、1、无数、10、锐角、钝角11、90 度12、归零13、 结合二、判断1、× 2、√ 3、× 4、 × 5、 ×三、选择1、A2、C 3 、A 4、 A 5、B四、口算0.、300、 30000、 720、180、 350、360、30、120、69、333、48、估算50000、 6090、5000、25200列竖式计算3078101507200用简便方法计算10000、3700、32118、628、2640、1100五、略六、1、不够39x16=624624>600答:李老师带的钱不够2、 10×3×6 =30×6 =180(户)答:这栋楼房一共可以住 180 户3、( 15+20 )×40=35×40=140(千克)答:这两种水果共重 140 千克4、(15+20)x40=1400答:如果商店全部售出,商店是亏钱的5.九种,1,19;2,18;3,17;4,16;5,15;6,14;7,13;8,12;9,11; ;面积最大为 100 平方厘米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卷四一、填一填1、从个位往左数,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第九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百万位在第( )位。
2、 一个数由 7 个亿, 5 个百万, 4 个百和 7 个一组成, 这个数写作 () , 读作 () ,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亿位约是()亿3、在下面的□中填入最小的数字9□847≈10 万84□927≈84 万4、测量角的大小,常用的工具是() 5、过一点能画()条直线,过两点能画()条直线6、38×47+62×47=□×(□+□)7、在○里填上“>”“<”或“=”487820○487020 1000200○999900450000○45 万 620×19○190×628、用七张数字卡片 8、0、3、7、2、9、1 组成万位是“0”的最大七位数是(万位是“1”的最大七位数是() 9、如图,∠1=()O∠2=()O10、10 个十万是() , ()个百万是一亿11、与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和() 12、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或(的数二、对号入座1、下面个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A、 56000430 B 、701500 C、8079002、下午五时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 、锐角 B、钝角C、直角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 。
A、相交 B 、垂直 C、平行D、不相交就平行4、下面不是钝角的是() A、169OB、130OC、270O;组成百)为单位)5、一个七位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5,最低位上的数字是7,其余各位全是0,这个数读作() A、五万零七 B、五十万零七C、五百万零七三、判断1、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都是计数单位2、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3、长方形两条对边互相平行,两条邻边互相平行4、一个五位数四舍五入后是 3 万,这个五位数最大是 29999.()5、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四、计算1、直接写得数20×70=320×3= 25×40=125×8=74×8= 30×103=45×4= 25×8=2、列竖式计算137×25= 209×34= 33×435=3、科学、合理地计算25×27×459×38+38×41 278+83+222+1748×102五、画一画1、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截取一条 2 厘米长的线段2、过直线外一点 P,分别画直线 AB 的平行线和垂线3、在点子图上分别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先将图 A 向右平移 4 格得到图形 B;再将图 A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 度得到图形 C。
AO六、解决问题1、一台复读机 112 元,一台冰箱的价钱是一台复读机的 21 倍, 一台冰箱的价钱是多少元?2、某公园售票处写着:单人票价:每人 12 元;团体票价:每 10 人 100 元现有 38 位游客,怎样买票最省钱?最少需要多少钱?3、甲乙两地相距 3000 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这列火车每小时行 95 千米, 那它 30 小时能到达乙地吗?参考答案一、填空1、十、十、亿、亿、七2、705000407 3、 5; 3 4、量角器 5、无数;16、47×(38+62) 7、>、>、=、=8、9807321;1987320 9、32o;122o10、一百万(1000000) ;100 11、千万位,十亿位; 12、万;亿二、选择题:1、A 2、B 3、D 4、C 5、C三、判断题:1、√2、×3、√ 4、× 5、√四、计算题:1、1400;960;1000;1000;592;3090;180;2002、3425;7106;143553、2700;3800;600;4848五、图略六、1、2352 元;2、396 元;3、不行。
